三门峡市博物馆藏青铜精品赏析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贾丽

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位于陕州故城遗址区,是一座集文物收藏、陈列展示、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1991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15000余件(套),其中三级以上国家珍贵文物1400余件(套)。馆藏文物时代跨度大、种类齐全、数量较多,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和见证三门峡地区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实物例证。现选取几件馆藏青铜精品简要介绍,以供欣赏和深入研究。

饕餮纹铜觚(图1) 1973年1月三门峡市灵宝涧口公社王家湾出土。通高28.2厘米,口径16.1厘米,底径8.6厘米。喇叭形口,颈、腹修长,高足外撇,下承圆座。颈部饰蕉叶纹,其下饰夔纹。腰部、圈足上部各有四道扉棱,并饰雷纹地的变形饕餮纹,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整体造型规整,精美,纹饰繁缛华丽,给人以庄严凝重之感。1973年1月至1974年4月,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现灵宝市)先后出土了17件商代青铜器。这批青铜器种类丰富,铸造精美,不仅有容器,还有工具和兵器,这件饕餮纹铜觚就是其中的一件。该铜觚与安阳大司空村商代M267:2和安阳殷墟M5:63所出铜觚的器形和纹饰相近。据此推断,这批青铜器的年代约为武丁时期(前1250-前1192)或稍晚一些。武丁在位时期,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与三门峡隔河相望的平陆县前庄村1990年还出土了商代早期的青铜重器方鼎和圆鼎,可见晋南豫西一带当时已经处于商王朝统治的重要地域。

image.png

追夷簋(图2) 1995年三门峡市李家窑遗址市交警支队工地M44出土。通高25.6厘米,口径20.6厘米,腹径24.4厘米。口微敛,垂腹,圈足附三个兽面纹支足,两兽耳。有盖,盖表隆起,顶部有喇叭形握手。器盖、器身口沿部及圈足部各饰一周变形蝉纹,盖表和腹部饰瓦垅纹。盖内及器身内底部铸有内容相同的铭文(图3),共6行52字。铭文为:“唯正月初吉丁亥,追尸不敢昧先人之,对扬厥祖之遗宝,用乍朕皇祖中尊簋。追夷用祈赐眉寿永命,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 这篇铭文交代了铸造此簋的时间、作器缘由、祭祀对象以及常用的祈福祝愿之辞。铭文的大意是:正月初吉丁亥日,追夷不敢隐瞒先人的功绩,感谢祖先留下来珍宝,用来制作祭祀我的祖父仲的簋,追夷真诚地祈祷祖先赐予长寿,命运长久,子子孙孙万年宝藏享用。从埋葬的地层看,M44时代早于虢国,应是“虢人灭焦”前,焦国人的墓葬。随葬品的组合表明,墓主人追夷的身份为士一级贵族。追夷簋的出土,填补了三门峡地区焦国遗存的空白,为焦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image.png

国子硕父鬲(图4) 1990年三门峡市公安局追缴的虢国墓地被盗文物。通高13.4厘米,口径18厘米,腹深7.7厘米。直口,平折沿,方唇较厚,短束颈,鼓腹,平裆,蹄足矮而粗壮,足端肥大。这件鬲的器腹装饰有三组曲体长鼻龙纹,每组龙纹之间隔以竖向扉棱,扉棱呈丫形,纹样间隙填细雷纹作为地纹。颈部内侧呈逆时针方向铸有铭文一周24字:虢仲之嗣国子硕父作季嬴羞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图5)。从铭文判断,铜鬲是虢硕父为他的妻子季赢铸作的礼器。同时追缴回来的还有一件虢硕父簠,器盖、底铸有相同铭文:“虢硕父作旅簠,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国语·郑语》载:“夫虢石父谗谀巧从之人也,而立以为卿士。”《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古代“硕”字与“石”字相通。《说文》载:“硕,头大也,从页石声。”所以,金文中的虢硕父即文献记载的虢石父。他是西周末年虢国的国君,同时还是周幽王的卿士。铭文中的虢仲,应是周厉王的卿士虢公长父、虢国的国君。西周时“学在官府”,国子,是对太学里的贵族子弟的称呼。季嬴为某嬴姓家族中排行最小的女子,应为虢石父之妻。铭文大意是虢国国君虢仲的后代虢石父在其尚为贵族太学生时,为其妻子季嬴作此铜鬲,并希望子孙世世代代用它来祭祀祖先。虢硕父鬲在虢国墓地的出土,进一步说明了在西周晚期,虢国已经东迁到豫西三门峡一带。

image.png

蟠虺纹扁壶(图6) 1985年出土于三门峡市区上村岭,通高31厘米,口径11.1厘米,底径16.7厘米×9.2厘米。盘口,束颈,扁鼓形腹,长方形圈足。肩上有对称兽面铺首衔环,颈部饰一周锯齿状纹饰,腹前后各饰五道横栏,并以交错的直线栏形成19个规整的几何形方格,以长方形居多,上腹和下腹也有三角形和倒梯形,其边缘与壶的轮廓浑然一体,其方铜格内饰蟠虺纹,所以称其为蟠虺纹铜扁壶,口沿下和方格栏上均镶嵌有红铜装饰条,精巧美观,底部有“image.png”符号。据考古资料,这种扁壶多出土于陕西及豫西一带,是战国时期秦国贵族墓葬随葬器物中的典型器物之一,后人也称之为秦式扁壶,它与茧形壶、蒜头壶被公认为是最具秦文化特征的器物。这件青铜扁壶造型典雅,制作精美,极具代表性,是研究先秦时期青铜壶的重要实物例证。

image.png

博山铜熏炉(图7) 2001年三门峡市区向阳汉墓出土,通高24厘米,炉口径9厘米,底径18.8厘米。器身下为一圆盘,盘中心为一仰首游动的龟,龟背上站立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凤鸟引首向上,口衔圆珠,上承博山熏炉。炉身子口内敛,扁球形腹,炉盖饰山峰叠嶂,层峦高耸,镂孔错落分布其间。博山炉作为一种造型特殊的熏炉,炉盖高耸如山,模拟仙山景象,饰有灵兽、仙人,镂有隐蔽的孔洞以散香烟。炉下常设有贮水的圆盘。汉代熏炉数量多,种类丰富。材质以陶炉、釉陶炉、铜炉为主,器型有博山炉、鼎式炉、豆式炉等多种样式。博山炉以山形为主题,间杂四神、瑞兽等装饰,体现了汉代的思想文化,尤其是流行于汉代的求仙思想,也见证了两汉时期熏香之风在以王公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盛行。

image.png

真子飞霜镜(图8) 1994年三门峡市黄河路西段电业局工地唐墓出土。直径30.9厘米,八出葵花形,龟钮。钮上方饰云山日出纹,下方饰池水山石,自池中生出一枝莲叶,即为钮座。左侧一人峨冠博带,坐而抚琴,前设几案,后依竹林。右侧一凤,舞于石上,凤上方有两株神木。外区为一周铭文带。镜背上整个画面气韵生动,层次鲜明,构图复杂而又不失工整,诉说着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该镜阔大厚重,做工精良,纹饰清晰,虽历经千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是一件难得的唐代铜镜精品。更为可贵的是这面镜外沿处有一圈四十字铭文诗,字体为小篆,铭文为:“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各为配,日月恒会,白玉芙蓉匣,翠羽琼瑶带,同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相。”镜铭“日月恒会”应为“日月恒相会”。“相”字因铸造失误,排至文末。根据其铭文,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在《金石索》中将其命名为“凤凰双镜”。这首铭文诗无疑是一首爱情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相爱之人的思念和祝福,以及对真挚爱情和美好婚姻的向往。真子飞霜镜的镜背纹饰构图饱满、内容丰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家元素和思想,表达了人们憧憬飞升成仙、祈求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以及对美好爱情和圆满婚姻生活的向往,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image.png

明代铜俑(图9-12) 1986年3月,公安部门发现位于灵宝大王乡南营村的明代许氏家族墓地中的三座墓葬被盗,待案件破获后,缴获了58件明代铜俑。之后,三门峡市博物馆收藏28件,河南博物院入藏30件。三门峡市博物馆藏的28件铜俑,每件通高24厘米至38厘米,均立在长方形铜座上,座高5厘米,全系青铜模铸而成,其中8件侍奉俑、5件女乐俑、15件仪仗俑,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该铜俑组成一支高官出行的仪仗队,浩浩荡荡,威震四方。

女乐俑,高发髻上挽着头花,身着束腰长裙,或抚琴、或弹唱,呈现为主人演奏状。如持琵琶女乐俑(图9),通高26厘米。头挽高髻,上着右衽窄袖绣花长衣,下着及地长裙,足蹬尖头履,站立于几形平座之上。双目平视,口唇涂朱,面露笑意,姿态充满动感,怀抱琵琶,左手扬起扶着琵琶柄端,右手抚弦作弹奏状。品萧女乐俑(图10),通高25厘米,头发挽成双髻,耳戴耳环,上着右祍齐膝带花衣,下着长裙,裙纹自然下垂,足蹬尖头履。口涂殊红,面带微笑,站于方形平座上。

image.pngimage.png

一件捧盒男侍俑(图11),通高38厘米,头戴璞首,身穿广袖交领长袍,腰间束带,足着圆头履,面部圆润,神态恭谨,双手捧圆盒,上身前倾,立于四足平座之上。

仪仗俑则是另一番模样,他们端庄肃穆,虔诚恭谨。如一件持钺仪仗男俑(图12),通高25.8厘米,头戴毡帽,身着交领窄袖长衣,衣过双膝,腰束宽带,足蹬深筒云靴,右手叉腰,左手执钺,靠于左肩,身前倾,双足站于棱形桥足平座之上。

image.pngimage.png

灵宝许氏家族在明代中后叶是名门望族。自明宪宗成化年间至明世宗嘉靖年间,许氏父子先后出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等,当时就有“许半朝”的美誉。这组铜俑雕琢精细入微,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态刻画逼真,线条流畅而富有质感,件件都是精美之作,既表现出高官出行的威武场面,又展示出高官日常的生活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明代随葬俑像的研究资料,对研究明代雕塑工艺、造像艺术、丧葬习俗、服饰文化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