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赏析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胡顺成

6月8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广西民族博物馆承办的“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展览通过深入挖掘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以及文物蕴藏的价值和内涵,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分四个部分讲述广西在历史上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览汇集广西全区30余家文博单位295件(套)青铜器、陶瓷器、木器、纺织品、书画类文物等。此外,还结合场景营造及非遗活态展演,力求带给观众更好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围绕展览主题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共辟辽阔疆域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早在距今8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居住在今广西境内的主要是西瓯人和骆越人,他们筚路蓝缕,勇于创新,博采众长,创造了多元包容的地域文化,对广西的早期开发功不可没。秦代灵渠的开通和桂林、象、南海等郡的设置,使广西正式纳入大一统国家的版图,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空间基础。

青铜甬钟 战国 贺州市里松镇出土 贺州市博物馆藏(图1) 该甬钟为合瓦形,篆间饰云雷纹,鼓部饰祥云纹,钲面刻有一个羽人形象,与东汉王充《论衡·无形篇》中载羽人十分吻合:“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形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从描述中可知,羽人是长寿的象征。这一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在各地流传。从器型上看,其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春秋中期器子犯和钟相同,篆间的云雷纹样式也与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中期器雷纹钟相同。从器型上看,其与出土的同时期的青铜器相同。

image.png

蟠螭纹青铜罍 战国 贺州市沙田镇龙中村出土 贺州市博物馆藏(图2) 该青铜罍肩、腹饰有蟠虺纹带三周。蟠虺纹一般指盘曲的龙纹。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祥瑞神兽,从商代开始,龙纹一直是装饰青铜器的重要纹饰,象征着祥瑞与威严。河南、山东、南京出土的青铜器上均发现有相似的纹样,说明早在先秦时期,广西与各地区之间就有了文化交流。

image.png

同心圆纹陶瓦当 秦汉 兴安县秦城遗址出土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藏(图3) 该瓦当为陶制,装饰有同心圆纹,是桂林兴安县秦城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岭外代答》记载:“秦城,实始皇发谪戍五岭之地。”兴安县秦城遗址位于灵渠与大溶江交汇处,进可攻,退可守。秦城遗址的发现,为探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image.png

共书悠久历史

自秦汉至明清时期,历代中央王朝推行大一统制度,也因俗而治,通过施行郡县制、羁縻政策、土司制、改土归流等政策和制度,不断密切广西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同时随着民族迁徙、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广西与各地交融汇聚,各民族利益相关、情感相通,对国家的认同不断增强,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铜印 宋代 南宁市邕江防洪堤出水 南宁市博物馆藏(图4) 这枚铜印镌刻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是目前唯一一件见证了广西得名和第一次作为独立省级行政区的实物,铜印上“驻泊”二字,意味着中央禁军的长期屯驻,证明历史上广西对于国家边疆安全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image.png

鸠杖首 汉代 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出土 贺州市文物管理所藏(图5) 汉代“以孝治天下”,史书记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端以鸠鸟为饰。”鸠杖,由朝廷赏赐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用于表达希望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image.png

双羊形铜杖首 汉代 兴业县龙安村出土 玉林市博物馆藏(图6) 该铜杖首是目前我国出土杖首中唯一一件双羊形铜杖首。两件杖首是汉代中原政治文化影响在广西的重要见证物。

image.png

青花雉鸡牡丹纹梅瓶 明代 桂林市外贸局征集 桂林博物馆藏(图7) 这件梅瓶瓶身绘有雉鸡牡丹图,兼工带写,生动再现了雉鸡飞临、双雉对望的瞬间,展示了双雉齐鸣、和谐共处的太平景象。胫部饰有山石日月海水纹,取意“日月照江山”,寓意深远,反映了人们期盼江山太平、前程似锦、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明清时期,以青花瓷梅瓶为代表的景德镇瓷器通过水路大量输入广西,是广西与其他地区互通有无的重要见证。

image.png

“三鱼共首”石刻 清代 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村(图8) “三鱼共首”的图像最早出现于东汉,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它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和谐、团结和繁荣的追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村风雨桥上的“三鱼共首”石刻镌刻于清光绪年间。该石刻见证着聚居在龙脊十三寨地区的壮、瑶、汉等兄弟民族相濡以沫、唇齿相依的深厚情谊。

image.png

共创灿烂文化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众多民族先后在这里生产生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上,广西与各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交流频繁,相互影响,极大丰富了中华思想文化宝库。此外,交流交融中诞生的语言、文字,兼容并蓄下发展的饮食、服饰、建筑,同源共享里传承的音乐、节庆,各民族共创、共传的中华文化渗透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脉。

《桂林盛事记》拓片 宋代 桂海碑林博物馆藏(图9) 《五源书院接收书单碑》拓片 清代 贺州市博物馆藏(图10) 广西学风兴盛,书院文化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历史上曾有300多所,产生了1125名进士,10名状元。《桂林盛事记》碑刻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由临桂人张仲宇撰文。其写道,宋代广西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经济日益繁荣,文化持续进步,应举的士人已多于从前十倍,因此上奏申请增加乡贡的名额并获恩准,清晰地反映了宋代广西文化教育事业与社会进步发展水平。同时,广西还有五源书院等多家书院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体现了中央对于广西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与关心。

image.png

咸丰二年诰封赠蒋达之父母圣旨 清代 灌阳县水车镇德里村蒋孔生家征集 灌阳县博物馆藏(图11) 蒋达是广西灌阳人,清道光年间的进士,官至从二品大员,著有《古柏山房诗存》等。咸丰帝曾颁发圣旨,褒其四代世袭皇恩。这张圣旨体现了以蒋达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广西学者、官员勤政爱民、为官清正,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image.png

壮族云雷凤鸟纹织锦被面 当代 宾阳县征集 广西民族博物馆藏(图12)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这件壮锦中的云雷纹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形,在青铜器上常见,寓意云雨润泽以求农业丰收。凤纹是中华民族共享的传统文化符号,有着“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来”的说法,足见壮族对凤的喜爱。

image.png

十二生肖纹铜鼓 南宋—清 柳州市征集 广西民族博物馆藏(图13) 铜鼓是中国南方各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和祭祀用具,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各民族在青铜冶炼技术上的交流和文化上的交融是铜鼓传播的重要基础,既促进了铜鼓朝着多样化、精美化发展,也保证了铜鼓文化的蓬勃多彩、长盛不衰。铜鼓文化至今仍在我国西南地区流行,成为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这面铜鼓鼓面饰有十二生肖纹,具有浓厚的中原文化气息。

image.png

共育伟大民族精神

广西各族人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对镇守边关、维护祖国统一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八桂儿女总能挺身而出,同仇敌忾,展开英勇无畏的斗争,共同谱写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立下保家卫国的不朽功勋。在建立新中国的征程上,八桂儿女一心向党,各民族的仁人志士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舍生忘死地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走出了近代的百年黑暗,迎来了翻身解放的光明新生。

红八军帽徽 近现代 龙州县上龙乡芭那村梁美杰捐赠 中国红军第八军革命纪念馆藏(图14) 这枚帽徽是1928年中国红军成立以来唯一使用这种图案、形状和质地的红军佩戴物。其正面有凸起的图案,由斧头、镰刀、五角星组成,斧头代表着工人,镰刀代表农民,位于斧头镰刀之上的一颗五角星代表着共产党,也寓意着革命火种星火燎原。

image.png

龙胜县瑶族家庭翻身史手稿 近现代 龙胜各族自治县征集 广西民族博物馆藏(图15) 这份手稿记载了龙胜黄姓瑶族家庭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坎坷和磨难,还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感召下,广西北部含龙胜县在内的瑶族群众,于1933年发动的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桂北瑶民起义。

image.png

“抗战必胜”小江瓷壶 近现代 南宁市征集 广西民族博物馆藏(图16)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广西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奏响了一曲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凯歌。为了鼓舞广大民众抗日的斗志,广西钦州市浦北县的小江瓷厂生产了大量题写有“抗战到底”“抗战必胜”“还我河山”等字样的抗战瓷器。小江瓷也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image.png

《大瑶山团结公约》文书 当代 金秀瑶族自治县政府捐赠 广西民族博物馆藏(图17) 1951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金秀大瑶山瑶族各支系的代表人士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自主协商,共同订立了《大瑶山团结公约》,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image.png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一起生活,水乳交融,不分你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御外辱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1949年12月,广西解放后各族人民实现当家作主。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开启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征程。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始终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模范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见证的公共场所,同时也是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重要平台。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希望通过本展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民族情感予以深化表达,镌刻下“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广西答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