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博物馆大门与残疾人共享优秀传统文化:《博悟·关爱——汉阳陵文化解读》评介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宋向光

image.png

翻开《博悟·关爱——汉阳陵文化解读》,清爽的版式设计,放大的文字和字距,读者友好的编辑理念跃然纸上。这本书是陕西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践行“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新时代博物馆工作理念的成功实践,为残疾人触达博物馆藏品、了解博物馆藏品相关历史知识架起了一座桥梁。

《博悟·关爱——汉阳陵文化解读》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汉文化教育丛书”的第二册,何宏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三个部分,介绍了汉景帝阳陵陵园的出土文物、汉代体育、丝路文化,以及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概况和社会教育品牌项目。“汉代体育”部分以汉景帝阳陵陵园出土文物为引子,结合各地出土文物介绍汉代的体育运动,呈现出汉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诠释了汉文化在华夏文明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丝路文化”部分不仅介绍了为凿空丝路立下汗马功劳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而且以丝路上的精品文物、丝路物资,呈现出当年不惧艰辛促进地域文化交流的贩夫商客群体,仿若一幅汉代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人类福祉的图卷;“阳陵解读”部分介绍了汉阳陵博物院、重要藏品和博物馆社会教育项目的概况,既体现了博物馆特色,也让观众感受到博物馆服务社会服务观众的热诚。

关爱残疾人,鼓励和支持残疾人走进博物馆,有效利用博物馆知识资源,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博悟·关爱——汉阳陵文化解读》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本教材,读者定位是中小学生,这本书的内容编写、版式设计和信息交流方法,处处体现出对残疾人的关爱之心。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生动讲述与汉景帝阳陵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帮助读者了解历史,也使读者在参观汉阳陵博物院时联想到这些故事,增加对汉阳陵博物院的熟悉感和亲近感。本书编者的文化关爱之情,还体现在采用多种举措以排除信息交流的障碍。在文字版式设计上,在特殊教育专业人士指导下,本书采用大号字体,适度增加文字间距,有利于视障人士的阅读,也方便了老年读者的阅读。本书的每个章节都附有视频、音频和手语解说的二维码,用手机扫描相应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或看到相应的解说或演示。汉阳陵博物院讲解员们担任了手语解说任务,她们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熟练地掌握了手语。讲解员们以真诚、热情和专业的态度,用无声的手语与残疾观众交流,一起漫游博物馆,探究古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受华夏文化的风采。

我国博物馆对残疾人的关爱由来已久。当前,我国博物馆对残疾人的服务在认识上、态度上和服务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认识上,从残疾人是特殊群体,转变为是平等的人类大家庭成员;在态度上,从视残疾人是需要救助、救济的群体,转变为是自主、自立、自强、自尊的群体;在方法上,从以博物馆为中心到以残疾人文化需求为中心,不仅设计适宜残疾人心理、生理和社会条件的活动项目,还创造条件,让残疾人融入常态化博物馆公共文化项目中。近年来,博物馆积极营造无障碍环境,方便肢体功能不便的观众在博物馆公共空间自主行动。博物馆展览注意到残疾观众的生理和体质特点,展览动线和展品陈列满足残疾观众观展需求。博物馆为听力受损的观众进行手语讲解和听力辅助设备解说,为视力受损的观众提供触摸展品机会,在展览中设置可触摸的展品,并制作了盲文说明牌。一些博物馆与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共建关系,如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多年坚持走进特殊教育学校,让残疾青少年触摸文物复制品,了解博物馆藏品,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些博物馆开展为特定特殊群体量身设计的教育活动,如自闭症儿童专场活动和自闭症儿童艺术作品展览。在数字时代,一些博物馆注意营造数字信息无障碍环境,为视觉功能减退的残障人士和老年人提供服务。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博物馆服务残疾观众的观念、方法、技术、范围也在持续提高,博物馆残疾观众服务越来越受到博物馆管理部门、建筑设计单位、设备制作单位、展览设计机构、博物馆教育及社会助残组织的重视,博物馆残障残疾观众服务从单一项目向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系统性服务演变。尽管我国博物馆现在正面临观众数量急剧增加的局面,许多博物馆中游人如织,但为残疾观众服务的各项措施依然在稳步推进和扎实落实。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公众提供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支持公众将博物馆作为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学习行为。博物馆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公平、有尊严地参与公共文化生活,是残疾人不可剥夺的权利,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规定“残疾人有权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参与文化生活”,要确保为残疾人以无障碍模式提供文化材料和文化活动,确保残疾人“进出文化表演或文化服务场所,例如剧院、博物馆、电影院、图书馆、旅游服务场所,并尽可能地可以进出在本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物和纪念地。”我国党和政府对残疾人权益保障非常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我国各省市制定本地区残疾人保障法规,对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有明确要求,北京、天津、陕西等地明确规定公共博物馆要向残疾人开放,并提供辅助性服务。

公共博物馆为残疾人参与公共文化生活提供机会和辅助性服务,不仅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的权利,也表明博物馆将残疾人视为人类大家庭平等成员的态度。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指出,“残疾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残疾是伤残者和阻碍他们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残疾”是文化传统、社会条件和环境障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影响伤残者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障碍的阻碍程度。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不仅要克服自身伤残带来的行动不便,更要排除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障碍。在排除各种障碍时,社会公众是和残疾人并肩奋斗的。博物馆人要与残疾人一起,消除阻碍伤残人利用博物馆的各种障碍。

博物馆人首先要以平等、包容、共享的态度看待残疾人服务工作。残疾人是主动的博物馆学习者,是博物馆社会服务的对象,残疾人是实现博物馆知识共享目标的积极参与者和奉献者。要消除残疾观众是救助对象的刻板认识,特别要排除残疾观众会影响一般观众参观的想法。其次,博物馆人要设身处地地感受残疾观众参观博物馆的需求,感知满足这些需求可能面临的环境障碍。如展厅地面应保持平整和预防滑倒,非必要不设置凸起的展台,良好的动线照明,以方便肢体失能观众自主或借助辅助设备的行动。再次,博物馆要用多种方式满足残疾观众的学习和欣赏需求。如印制色彩鲜明的导览图和大字说明牌板,满足视障观众阅读和获取展览信息的需要。又如为自闭症观众安排专门的参观时间。最后,博物馆要积极营造残疾观众与一般观众的融合参观环境,要秉持社会平等、参与和共建的理念,残疾观众在融合参观环境中增强自信和自主信念,一般观众在与残疾观众共同参观的环境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博物馆是呈现美好的地方,融合参观环境呈现了博物馆的精神之美与和谐之美。

《博悟·关爱——汉阳陵文化解读》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多年来文化关爱残疾人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博物馆积极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能力的真实写照。这本书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对助残事业的热情和奉献,直观了解博物馆组织、实施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将“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博悟·关爱——汉阳陵文化解读》开我国博物馆界残疾人读本的先河,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介绍博物馆和博物馆出版的此类图书。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