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芳华 与时偕行——山东博物馆建馆七十周年记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山东博物馆

星河横流,岁月成碑。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到国家一级博物馆,再到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山东博物馆走过辉煌的七十年发展历程。一代代山东博物馆人,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大潮中,矢志践行保护人类珍贵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数十载初心不改,砥砺奋进,谱写了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诗篇。

薪火相传 赓续开拓进取文博精神

追本溯源,山东博物馆(原名山东省博物馆)滥觞于1904年创建的广智院与1909年设立的山东金石保存所。

广智院位于今济南广智院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由英籍传教士怀恩光(J.S Whitewright)于1904年在济南创办。“广智院”取“广其智识”之意,以启发民智、增加见闻为宗旨。黄炎培、老舍、胡适等对广智院都有很高的评价。1952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提出的《关于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指出,“博物馆事业的总任务是进行革命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博物馆让人民正确认识历史、自然,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并提高政治觉悟。要求各大行政区或省、市博物馆具备地方性和综合性”。同年,遵循文化部提出的意见要求,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济南广智院与山东省自然科学教育研究所合并,成立山东省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办公地设在广智院)。

山东金石保存所由山东巡抚袁树勋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上奏清政府获准在山东省图书馆内附设,建于济南大明湖畔。其任务是“凡本省新出土之品与旧拓精本,博访兼收”。这是国内首家省级地方政府创办的博物馆性质的机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使珍贵文物免遭毁坏,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等人,选取馆藏精品运至曲阜奉祀官府保存,共计31箱。之后又携带其中5箱珍品运至四川乐山。1950年12月25日山东金石保存所南迁四川的文物运回济南,经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准,与其余26箱文物一同交由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1953年2月19日更名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地为济南道院)收藏。

1953年10月19日,经文化部批准,山东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前述山东省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合并,成立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1954年8月15日,文化部确定山东省博物馆为全国省级地志博物馆试点单位,山东省博物馆建馆筹备委员会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山东省博物馆建馆纪念日。

1956年2月,“山东地志陈列”正式对社会开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的地志陈列,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56年5月,全国地志博物馆经验交流会在济南召开,推广山东地志博物馆经验,各省陆续筹建地志类博物馆共计31所,推动了中国博物馆建设事业的发展。山东省博物馆成为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红旗馆”之一。

1954年至1980年期间,山东省博物馆作为山东省唯一的省级文博机构,承担起山东境内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对泰安大汶口遗址、青州苏埠屯商墓、临沂银雀山汉墓、邹城九龙山明鲁王墓、曲阜鲁国故城等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掘,收藏了大量珍贵出土文物,为全省乃至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1年8月,位于济南千佛山北麓的新馆动工兴建,1992年10月落成开放。至此,山东省博物馆发展成为富有地方特色,包括历史、自然、艺术等多门类的新型省级博物馆,成为全省文物的收藏中心和展览中心。

进入21世纪,山东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文化设施和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2006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山东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山东博物馆新馆建设又一次提上日程,成为省委省政府繁荣发展山东文化事业、促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一项重大决策。新馆选址在济南市区主干道经十路东段,2007年12月29日举行奠基,2010年11月16日正式向社会开放,山东省博物馆至此更名为山东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8.29万平方米,在馆舍面积、展陈环境、自动化管理、文物保护等基础设施方面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在新时代事业单位改革和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山东省文物总店和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分别于2014年12月和2021年3月并入山东博物馆,人员队伍进一步壮大,藏品资源更加丰富。山东博物馆乘势而上,开拓进取,不断创造佳绩,开启了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完备典藏 奠定研究展示与弘扬传播坚实基础

藏品是一个博物馆的立馆之本。山东博物馆是山东地区古代历史文物、革命文物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心,是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收藏各类藏品40余万件,以史前陶器、甲骨、竹简、汉画像石、明代服饰、古籍善本、革命文物以及自然标本等最具特色。山东博物馆特色藏品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实证了山东六十多万年人类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藏品征集渠道,保障藏品体系可持续发展。山东博物馆初期的藏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山东金石保存所收藏的金石拓片、善本书、书画等一批珍贵文物;二是原济南广智院历年来搜集的动植物标本等;三是原解放区山东省政府机关领导的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解放战争时期收集保护的各类文物;四是接收了部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群众捐献的传世文物;五是1954年至1980年期间考古发现的大量珍贵出土文物。在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通过后续历次重要考古发掘,以及接收现当代书画名家捐赠作品、珍稀野生动物标本捐赠、涉案文物移交,开展田野调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等种种举措,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藏品数量和类型。山东博物馆不断完善藏品征集管理办法,健全藏品征集标准,拓展藏品征集领域和途径,藏品体系更加完备。

多学科协同保护,为藏品“保驾护航”。山东博物馆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特色鲜明。在1954年建馆之初便设立技术组,聘用民间手艺人,以传统手工艺为基础开展青铜器修复、书画装裱等工作。20世纪50年代,修复师潘承霖曾受邀参与国宝级文物“司母戊大方鼎”和“楚大鼎”的保护修复工作。经过数十年发展,山东博物馆围绕馆藏文物保护,逐步建立起以科技为支撑、预防性保护为核心、科学研究与保护修复并重的文物保护研究新机制。文物保护团队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1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近年来承担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项目40项,保护修复文物5000余件。

数智赋能,推动藏品资源有效利用。随着数字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融合到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态势。山东博物藏品资源数字化建设经历了2009年全国珍贵文物数据库建设、2012年启动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2014年开始的馆藏精品文物三维数字化信息采集等三个时期。为有效整合这些数字资源,2017年启动了藏品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该系统实现了资源共享,使数字科技赋能“典藏活化”,有力推动了藏品资源信息的有效管理。山东博物馆先后实施“山东省数字化博物馆项目”“山东省珍贵佛造像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山东博物馆考古成果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馆藏石刻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项目”等,共完成3000余件藏品的数字化信息采集。有序实施的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数据资源库。获批建立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在实现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将数字化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展陈和宣传推广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术立馆 深入挖掘阐释藏品价值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为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创新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山东博物馆立足丰富藏品资源,秉持学术立馆理念,打造以培育人才队伍为核心的工作机制。山东博物馆采取系列措施,使学习研究蔚然成风,让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让复合型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新馆开放十余年来,研究人员申报各类课题13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70余部(套)。其中,2023年以来获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各类书籍10部,“学术立馆”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成立学术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新设立科研规划部,根据专业兴趣和方向形成多个学习研究小组。加强全馆学术研究的系统规划设计、强化指导协调,在指导课题申报、策划展览、举办学术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功打造了“齐鲁文博讲堂”“名家工作室”“古陶瓷论坛”“石刻论坛”“齐鲁青衿文旅论坛”品牌,为山东博物馆乃至全省文博行业人才培养与发展提供平台支撑,有力促进了学术交流、行业人才高地建设与博物馆学科的发展。三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领学术科研高质量发展新范式。山东博物馆秉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省内19家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文物研究、保管收藏、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社会研学、文化创意、保护修复、博物馆管理、考古发掘等多个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构建馆校协同发展新格局。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发起倡议,成立“海岱文明两创合作研究基地”“齐鲁文化两创合作研究基地”,以基地为平台,发挥各领域优势资源,强化考古成果与博物馆资源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四是推进“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实施,完成以蛋壳黑陶高柄杯为代表的史前陶器的基因解码和明代孔府旧藏服饰的基因解码,让文物元素焕发时代活力。

丰富展陈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山东博物馆展陈面积2.5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基本陈列“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为核心,“佛教造像艺术展”“汉代画像艺术展”“瓷·韵——山东博物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馆藏古代书法绘画展”“山东龙——穿越白垩纪”等常设专题展览为辐射,原创临时展览为亮点的展览体系。展览内容涵盖古代历史、革命文化、自然生态等,全方位满足观众文化需求。

2023年5月,全新打造的山东通史展“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对外开放。作为山东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以“彰显齐鲁文化魅力、展示山东文明发展历程、突出馆藏文物特点、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为策展理念,展出文物2000余件,展览面积近5000平方米,分为“史前时期”“商周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5个部分。展览广泛吸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工程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采用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沂水跋山遗址群、章丘焦家遗址和滕州岗上遗址等最新考古发现成果,全面立体展示了山东六十多万年人类史、一万多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三千多年齐鲁文化史、一百多年奋斗史。该展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体、新技术,艺术与科技融合,实现展览信息的多样化传达,打造了沉浸式观展空间。展览开展以来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赞赏,成为了解山东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窗口。

山东博物馆根据全省及馆藏文物资源和地域文化特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举办了题材多样的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集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开创了“中华文明探源考古系列展”“齐鲁文化系列展”“自然百科系列专题展”“山东红色文化系列主题展”“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展”等展览品牌体系,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以世界视角审视山东地域文化,开创博物馆展览高质量发展的山东模式。2010年新馆开放以来策划实施的原创和引进临时展览达400余个,极大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精心打造的优质陈列展览不仅赢得观众口碑,也获得了业界的普遍认可。“考古山东”“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分别荣获第十届、第十八届、第二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山东主题展”“书于竹帛——中国简帛文化展”“家和——中华传统家文化主题展”“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

教育研学 充分发挥博物馆“大学校”功能

山东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形成以“馆长讲解为引领、专家讲解为示范、策展人讲解为先锋、专职讲解员讲解为主力、志愿者讲解为补充、智能语音讲解全线赋能”的多元化矩阵式宣教模式,为观众讲好文物故事。讲解队伍先后荣获“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十佳国宝讲述人”“最美文化遗产讲解员”等称号。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山东博物馆提出了“活化文物资源,赋能文旅研学”的工作目标,率先在全国成立山东省博物馆学会研学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文旅与教育跨界融合的相关课题研究,先后完成国家文物局“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提升”项目,形成了以馆藏资源为中心,以馆校合作和跨界融合为两翼的山东博物馆研学教育推广模式。做好博物馆“大学校”文章,开创举办“带着家乡文物上大学”“美丽山东——山东省青少年人文素养实践大赛”等教育活动品牌,发挥文物资源、博物馆资源和馆校合作资源优势,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促进以史育人、以文化人。

山东博物馆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成立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山东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志愿者团队涵盖了老中青不同年龄段与不同行业的人群,志愿者们从观众中来,到观众中去,为展览的宣传讲解提供了不同视角,注入了新鲜血液。建成“队伍多元化、管理制度化、招募常态化、培训科学化、服务项目化”的志愿者队伍,打造博物馆志愿服务新高地,锻造博物馆志愿者公共服务和讲解服务双品牌。“鲁博红”志愿者团队已成为山东博物馆公共服务的靓丽风景线。“走进鲁博,服务有我”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以人为本 全面提升观众服务水平

博物馆的公共空间是连接观众与文化的桥梁,优化公共空间布局、提升服务质量是博物馆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面对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公众服务供需矛盾逐渐加大,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全新挑战。山东博物馆通过对馆内公共空间设计及使用现状的调研及评估,启动公众服务提质行动,对公共空间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提升工作,通过对传播性、体验性、联动性的提升,实现公共空间审美性、功能性、公益性的优化。改造后的公共空间设置更多的休闲、交流区域,让观众在参观之余可以放松身心,交流心得。增设的博物馆商店、咖啡厅、餐饮区、书店等区域,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最终形成“一心(餐饮休憩中心),两区(书店专区、文创专区),四点(百工万物学孰、老字号体验、鲁绣展演、文物修复展示)”的立体服务格局。

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开放需要,山东博物馆从细节入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观众服务工作。在醒目位置公示开放时间、观众须知、导览指示等内容。优化观众进馆路径,通过与交警、市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重新规划观众入馆的排队路线和方式,缩短排队时长,增加遮阳挡雨设施。在服务导览台特设便民服务中心,配置爱心药箱、残疾人轮椅、婴儿车、针线包等公共服务用品。提升馆内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垃圾处理设施。在保证公共空间安全的情况下,增设座椅数量并对原座椅进行升级,增加绿植数量,大大改善了观众的休憩环境。让观众乐享观展、休闲新体验,赋能美好文化生活。

山东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数字资源,为民众提供丰富的线上文化服务。对常设展、重要专题展览以及文物展品进行了三维数字化扫描,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网上数字展厅,打造永不落幕的“云上展览”,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游览博物馆,直观地了解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精美展品及展厅布局。目前山东博物馆已建成“汉画像石艺术展”“瓷·韵——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片刻千载——甲骨文化展”“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等30个数字展厅,极大地丰富了线上博物馆的展示内容。积极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解读文物故事,开展直播展览导赏,借助平台的流量优势,吸引了更多潜在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使优质的文化服务惠及更广泛的观众,山东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随之不断扩大。

交流互鉴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山东博物馆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与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开启了展览交流、人员互访、学术研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10年山东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山东博物馆依托丰富的藏品资源和先进的展陈设施,乘势而上,开拓进取,对外文化交流频繁,成果丰硕。近年来,山东博物馆在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30多次展览,同时也引进了来自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个展览,加深了交流双方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山东博物馆经过多年的文化交流实践,逐渐探索建立了一个平台多元、形式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充分利用文化部“海外文化中心部省对口合作”机制、“欢乐春节”活动品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海外举办的“山东文化年”“文化和旅游周”等文化节庆活动,山东省与美国康涅狄格州、澳大利亚南澳州、日本山口县、法国布列塔尼大区等的友好省州交流活动,以及山东博物馆与日本的山口县立萩美术馆、美秀美术馆,韩国的汉城百济博物馆、国立春川博物馆、国立韩古尔博物馆,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机构建立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展览交流和人文交流。

山东博物馆是山东省接待重要外宾的会客厅。每年接待大量各国或地区政要、政府代表团、友好团体、驻华使节等来访参观或洽谈合作,其中包括塞尔维亚总统夫人、澳大利亚南澳州州长代表团、日本山口县对外友好人士代表团、尼泊尔驻华大使、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等,年均接待重要外宾近千人。山东博物馆在促进山东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友好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有效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山东博物馆特别重视文物展览的交流与合作,十余年来,已与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展览交流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积极引进境外展览,组织优秀展览到境外展出。山东博物馆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成熟的对外交流展览品牌,比如:黄河泰山文化展、汉代石刻艺术展、孔子文化展、明代服饰展、鲁绣展、山东木版年画展等,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走出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山东博物馆积极以文物展览为媒介,推动人文交流,通过开展讲座、参加学术研讨会、进行研修或访学等,学习和借鉴了国际先进的博物馆管理理念和做法,同时也为山东博物馆与世界各国博物馆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科学治理 有力支撑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博物馆积极探索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为总体目标,围绕博物馆学科和高质量发展内涵建设,打造“管理与治理”“学术与科研”“展览与展示”“教育与宣传”“观众与服务”五大工作体系,推动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近年来,山东博物馆贡献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营建良好人才环境,持续推进人才梯队建设。山东博物馆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有利资源搭建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和价值,努力提高研究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从新入职职工培训入手,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强化职业道德。年轻化、高学历、创新性专业人才队伍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始终坚持“学术立馆”的科学理念,打造博物馆高水平人才队伍。积极发挥省级大馆的资源优势和龙头作用,依托省内相关人才项目,通过挂职研修、援疆交流、基层服务一线、第一书记、省派工作队队员以及四进工作队等多种形式,加强与省内外文博行业的人才培养交流。依托课题和科研项目,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潜心研究,多出成果,打造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文博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不断深化和完善岗位聘用制度,结合考核评价机制,落实人才政策,通过岗位竞聘和职称评审等方式,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科研能力。

完善博物馆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山东博物馆积极探索和践行现代化的治理理念,打造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党建为统领,注重发挥基层党支部、党员干部、工会和共青团作用,推动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发挥了党建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科学设置内部机构,按照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需要,成立社会服务部、科研规划部。高度重视本馆制度建设,废旧立新,修订完善,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强作风建设,优化内部管理、协调与执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重点在日常运转、固定资产管理、对外合作服务、安全保卫、设备运行管理等方面提质增效。以博物馆运行评估、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等工作为指引导向,聚焦完成重点工作任务和主责主业,有效提升了治理水平,促进了事业发展。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山东博物馆一直也将继续保护好、传承好人类珍贵文化遗产,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向着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目标阔步前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