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风华 昭昭未央 大汉未央——汉代王室精品文物展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焦鹏航

6月25日,由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闵行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大汉未央——汉代王室精品文物展”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开幕,128件(套)河北出土的汉代精品文物,跨越千年,风华宛然,为长三角公众献上一场汉风文化盛宴。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王朝,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是一个承前启后、蓬勃向上的时代,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两汉时期,在今河北地区曾分封过燕国、赵国、中山国、河间国、常山国、真定国等数十个诸侯国,其中中山国诸侯王墓的考古发现最为丰富,著名的有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山怀王刘修墓,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等。这些墓葬规格高,出土文物众多且精美,甚至不乏国宝重器,一器一物无不彰显出我国汉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极富浪漫色彩的精神世界与统一多元的时代风貌。

王封中山 赫赫宗藩

汉初,高祖刘邦鉴于秦朝“孤立之败”,大封宗室与功臣,实行郡国并行的政治制度。随着政权的稳固,异姓诸侯王被逐步剪灭,众多刘姓子孙被分封为王,以藩屏汉室。当时,大的封国“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在政治、军事与经济上有很大的自主权。“七国之乱”后,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势力被极大削弱,但依旧发挥着拱卫中央的重要作用。汉代中山国就始封于“七国之乱”平定后的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

“中山”国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河北中西部活跃着一个由狄族鲜虞部建立的小国,因都城之中有山,故称“中山”,一度颉颃燕、赵,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汉代中山国都于卢奴(今河北定州),北界易水,南临滹沱,西倚太行,富饶广阔。盛时下辖14县,16万户,人口66.8万,在当时20余个诸侯国中人口数第二,县数第三。中山王世系,西汉共历十王,东汉七王,其间虽存在多次断续,但绵延三百余载,几乎与两汉相始终。

汉室诸侯王地位显赫,生而钟鸣鼎食,死后金玉相随。历代中山王陵出土了大量彰显王室地位的车马器、兵器,反映奢华生活的宴饮、养生等各类精美文物。这些器具以铜器居多,多采用鎏金银、错金银工艺进行装饰,兼有金银器、漆器等。透过这些精巧绝伦的文物,得以窥见汉代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以及郡国并行制下汉代王室的赫赫威仪。

马车在古代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就设有专门的车马房,共有随葬马车10辆、马29匹,有平时出行乘坐的安车、游猎时使用的猎车、轻快简便的轺车等。马车整体可分为车轮、车轴、车辕、车衡、车厢、车盖六部分。车軎(wèi)套在车轴的两端,用来加固轴头,一般与车辖配合使用。铜质车軎商代便已经出现,一直流行到西汉前期,后逐渐被铁质车軎取代。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对铜车軎(图1),长5.3厘米,里端径6.3厘米,末端径3.7厘米,器身错云雷纹,装饰繁复华丽,是汉代车軎中的精品。

image.png

承弓器,装配于车厢前方居下位置,是用于安放弓弩和帮助张弩的支架。其用途长期以来不甚明确,原据河南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中其出现在弩臂前端左右两侧,被认为是装在弩臂前端承弓之用,而定名为“承弓器”。直到秦始皇帝陵一号铜车马的发现,为确定承弓器的用途、位置提供了准确依据。居延简中所称“承弩”,可能即指此物。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对错金银铜承弓器(图2),通长12.3厘米,以金银丝错出云雷纹和兽首细部,工艺细巧,是难得的汉代手工艺珍品。

image.png

既寿且康 长乐未央

汉代人主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故厚葬成风,许多诸侯王陵随葬品奢华丰富,“凡生人所用之器,无不可为从葬之器”。作为汉代诸侯王的代表,中山王及其家族墓中出土的生活日用之器一应俱全。众多做工精湛、装饰华美的珍贵文物,既是当时工艺制作水平的直接证明,也反映出中山宫廷觥筹交错、歌舞升平的生活场景,以及汉代社会经济繁荣的历史事实。

中山国墓葬出土的文物中,用于烹饪饮食的为一大宗,如满城汉墓就随葬有此类器物千余件,包括铜器、陶器、漆器、玻璃器等。其中,铜制器皿数量众多、制作精良,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错金银鸟篆文铜壶(图3),高44.2厘米,腹径28.5厘米,周身用纤细的金银丝镶嵌出鸟篆文字和动物纹带,似书似画,华丽非常。壶盖有文字12字,壶身32字,分别释读为:为荃盖,错书之,有言三,甫金鯠(lái);盖圜四苻,仪尊成壶,盛兄盛味,於心佳都,渰(yǎn)於口味,充闰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大意为这尊贵完美的壶,饰有华丽的文字和花纹,盛酒盛水俱佳,饮酒可通血润肤,延年益寿。

image.png

熏炉是一种燃香之器,最迟战国时已经出现,至汉代颇为流行。其形制可分为盖豆形、博山形、行炉形、鼎形、鸟形数种,质地有陶质、铜质等。早期的熏炉多为豆形炉,造型华丽的博山炉大概在西汉中期出现。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骑兽人物博山炉(图4),通高32.3厘米,底盘径22.3厘米,底盘为一骑兽力士,炉盖分上下两层,上层铸山峦和云气,山间有虎熊出没、人兽搏斗和人驾牛车的场面,下层铸龙、虎、朱雀、骆驼与草木、云气纹,形象生动逼真,下层炉盖铸骆驼而缺四象之一的玄武,是较为少见的例子。

image.png

不朽如玉 长生无极

玉器作为礼器、瑞器、武器、佩饰等,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出现在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中,经商周时期演变发展,至汉代形成了一个用玉高峰,广泛应用于礼仪、装饰、随葬等方面。汉代祈求长生及升仙观念浓厚,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相信玉器可保持尸身不腐,帮助魂灵升仙,盛行以玉敛葬。考古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列侯等贵族常身穿玉衣,头倚玉枕,手持玉握,眼耳口鼻等身体“九窍”以玉封堵,周身还有玉佩相伴。中山王陵出土的众多玉器触目琳琅,不仅是研究汉代用玉制度的重要参照,也展现出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高峰。

玉衣,又称“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所用殓服,主要用玉片制成,玉片之间分别以金丝、银丝、铜丝或丝织物等连缀而成。汉代玉衣的使用有相应的规制,西汉时期对诸侯王玉衣的缕质未作严格限制,刘姓诸王还可以使用金缕。东汉使用制度相对严格,皇帝用“金缕玉柙”,诸侯王、列侯、公主等“玉柙银缕”。东汉中山简王刘焉的玉衣长1.8米,为鎏金铜缕玉衣(图5),较为特殊,其等级似高于银缕玉衣。刘焉是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郭圣通最宠爱的少子,历经四帝,备受恩荣,可能特赐其鎏金铜缕玉衣。

image.png

《周礼》载“以玉作六器”:璧、琮、圭、璋、璜、琥,以礼天地四方。玉璧为六器之首,是古代最重要的玉礼器之一,除祭祀外,还用于朝觐、佩饰、丧葬等。汉代墓葬出土的玉璧数量众多,是葬玉与礼玉的结合。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透雕双螭纹玉璧(图6),高25.5厘米,宽19.9厘米,厚0.7厘米,整体由青玉雕成,两面饰谷纹,肉(即璧体)、好(即孔)边缘各刻弦纹一周,上端透雕双蟠螭纹,雕琢极为工致,是罕见的精品。

image.png

为了到另一世界后仍能富贵长乐、永享荣华,汉代社会上层不仅营造如宫殿般的墓室,将生前喜爱的珍贵器物带入地下,还专门制作了各类明器随葬。明器,即仿制现实事物专门用于随葬的“冥器”,在汉代十分盛行,以陶器为主,兼有金属、石器等其他材质。

汉代陶制明器大量模拟生活场景而加以缩微,有仿青铜、漆木的容器,有仓、灶、井、楼阁等建筑模型,有鸡、犬等动物,也有家仆、百戏等不同职业、身份的陶俑。西汉时还流行红白双色为主的仿漆器彩绘明器,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件彩绘陶卮(图7),通高13.3厘米,口径11.6厘米,纹饰精美,做工细致,造型与现代茶杯颇为类似。

image.png

汉代文字瓦当中常见“千秋万岁”“长生无极”“与天无极”等吉祥语,表达着当时人们对生命延绵的祈愿。汉代墓葬中这些精美的随葬器物与规模宏大的王陵相结合,构筑出汉代人所想象的彼岸世界,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生与死、现实与冥世的深刻思考,也为今人理解汉代丧葬思想、灵魂观念及精神信仰提供了重要物证。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