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卷中,改革开放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事件。
4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
如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又将矗立起新的里程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
历史,必将在新的伟大变革中迸发出更加澎湃的力量。
九万里风鹏正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掀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春江大潮
珠江入海口,是为伶仃洋,潮起潮落,风起云涌。
6月30日,全长约24公里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跨越伶仃洋、连接东西岸,为当今世界最大湾区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注入发展新动力。
放眼珠江两岸,正是在这里,炸响了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吹响了新时代改革再出发的嘹亮号角。
2012年12月,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20多天的习近平首次出京考察,便前往深圳、珠海、佛山、广州,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一个宣示振聋发聩:“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4个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历史性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全会文件起草组组长。
历经200个日日夜夜,在文件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上,习近平总书记都逐字逐句审阅,倾注了大量心血,高瞻远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重大论断。总书记旗帜鲜明表示“如果做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决定,那还不如不做”。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2万多字的篇幅,一揽子推出15个领域、336项改革举措。
这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中篇幅最长的决定文件,将改革全面扩展深化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等各个领域,绘就了有史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的改革蓝图。
越是恢弘的改革蓝图,越需要改革者的勇毅与担当。
“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是新时代改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形容,“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为了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既举旗定向又细致指导,既领衔挂帅又作战出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党中央首次设置专司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从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到中央深改委,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72次会议,研究审议每一项重要改革方案,提出重大改革议题、部署重大改革任务,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
2018年,一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战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拉开大幕。
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统筹进行党中央部门和国务院机构的重大改革,是对国家治理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的集中行动。
短短一年多时间,调整8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直属单位,核减21个部级机构,仅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就涉及180多万人……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让海外媒体直呼“力度空前”“出乎预料”。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要动奶酪的、是要触动利益的、也是真刀真枪的,是需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的。”习近平总书记态度坚决。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改革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必须愈难愈进、勇往直前。
军队改革打破长期实行的四总部制,正师级以上机构减少200多个,人员精简三分之一;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为长达24年的国地税分设局面画上句号,3.4万个机构被撤销,2万多名干部由正职转为副职;户籍制度改革冲破城乡壁垒,全面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延续半个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面对一项项议论多年、久推不动、牵涉深层次调整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破局开路,破藩篱、扫障碍,推动实现历史性变革。
越是恢弘的改革蓝图,越需要改革者的谋略与智慧。
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农村改革,是总书记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40多年前,正在上大学的习近平曾到安徽滁州实地调研包产到户,“当时来我记了一本笔记,我还收藏着”。
时移世易。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巨变,农村农业生产关系亟需新的调整。
2013年7月,农历大暑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同工作人员和前来办理产权流转交易鉴证手续的农民交谈,详细询问产权交易具体流程。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