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遗产 传承历史文脉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王晓毅


文物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2023年12月19日召开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强调,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重大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山西博物院统筹推进系统保护,持续深化挖掘阐释,扎实做好活化利用,创新文化创意传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提升保护理念,推进文物系统性保护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理念,不断构建多层次的文物保护体系,丰富保护手段,加大保护力度。

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采用现代和传统双管齐下的养护方法,针对藏品开展病害分析和健康评估工作,制定文物保护方案,实施科技保护修复与保养。加强库区日常管理,改善藏品保存环境和微环境,建立适应山西地区气候环境的藏品保存环境控制体系,加强对藏品保存环境及博物馆周边环境的监测,完善藏品保存环境无线监测系统,有效降低藏品自然损坏率,及时配置更新展厅及库房文物检测和调控设备设施,逐步实现自动化预防性保护。

建立有特色的综合性文物保护机构。立足山西,面向全国,通过整合文物、人才、设备、信息资源,打造具有山西区域特色的集文物保护修复、科研、培训、咨询、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实验室软硬件平台,改造提升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及修复室,加强文物保护修复专用仪器配备,建设专业文物保护及文物科技研究专用场所,创造适宜的修复环境。通过把外面的专家“请进来”、本院文物保护修复人员“走出去”的联合工作模式,以项目制方式实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逐步开展藏品保护研究系列工作。

深化文物修复工作。实施馆藏珍贵濒危文物、材质脆弱文物保护修复计划。通过跨部门、跨单位合作,采用3D打印等数字化新技术,结合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在试验的基础上对部分珍贵文物开展复制工作,满足展览需求,同时在文创产品开发和个性化定制等方面发挥技术作用;加强纸质、陶瓷、金属、壁画、砖石质文物等传统领域的文物保护技术力量,不断加大对竹木漆器、骨角象牙、纺织品及油画等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拓展文物保护领域,积极参与本地区重要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重点开展有山西本土特色的科技保护项目,包括文物制作工艺研究、北方环境下文物的腐蚀病害及保存环境监控研究、出土文物的腐蚀病害与保护研究等。

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将文物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纳入全省数字新基建计划。以藏品安全为重点,以文物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开展文物数字化采集和保护,做实馆藏珍贵文物数据资源建设工作,逐步完成馆藏珍贵文物的三维采集、加工、存储和管理工作,形成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成果数字展示。

深挖文物价值,提高研究阐释水平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利用则是保护的延续和体现。为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山西博物院推出系列举措切实深挖文物内涵,加强文物价值的阐释能力,不断丰富展示利用水平,着力深化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强化学术研究,加快研究成果转化

学术是固本强基、创新发展的抓手,通过切实厘清院藏文物的特色和优势,找准学术研究的方向,加强对藏品当代价值的挖掘阐发,将藏品优势、人才特点、行业特色三者结合起来,推动科研工作多层次立体开展,打造在山西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中心群落,为博物馆展览、教育、宣传、行政业务提供智力支撑。

一是通过自主立项、师徒结对、横向合作的方式,积极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大同云冈石窟等合作,着力建设金属文物、墓葬壁画、纸质文物、古代陶瓷4个特色学科,建设金属文物、墓葬壁画等保护研究科研基地,夯实科研事业单位基础;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博物院展览、文物保护、公众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关键性学术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完成科研项目,丰富科研成果;三是以观众需求为导向,以博物馆运行经验为基础,独立或联合申报博物馆相关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实现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多媒体产品等科研项目向文化产品的转化,推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公共文化产品需求。

提升展陈质量,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以学术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系列展览为核心,以提升展陈质量为重心,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启迪后人,实现文物保护和科研成果向公众服务功能的转变,将科研成果惠及社会大众。

一是以“晋魂”基本陈列为核心,结合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进行内容和设计提升改造,塑造山西博物院文化品牌;二是结合山西地域文化和院藏特色,不断推出黄河文化、太行文化等具有山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创展览,打造以“中国古代文明系列”“中国书画艺术系列”“山西历史文化系列”“世界文明系列”“红色革命系列”等为主题的展览系列;三是建设山西博物院“云展览”平台,采取线下线上融合、专项主题线上虚拟展览的方式,推出系列数字展览,提升博物院藏品信息与网上展览的互通能力;四是系统化、规范化开展展览交流工作,加强馆际交流合作。每年引进1个以上国外高质量展览、3个以上国内高质量展览,同时打造2个高水准原创展览推向国内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推进活化利用,提升公众服务水平

开展公众教育,打造区域文化景观

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窗口,优美整洁的场馆环境、专业贴心的服务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深挖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内涵,探索针对不同群体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和形式,不断提升教育和讲解服务水平,构建审美格调高雅、文化气息浓郁的公众形象,不断将山西博物院打造成为区域文化景观的重要代表。

一是培育社会公众来博物馆过传统节日、纪念日的文化生活新风尚,加强中华文明教育普及和传承弘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深挖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约读”“晋界讲坛”等品牌教育项目;探索以教育为主题的展教合一项目,推进“青铜王国”系列教育活动,举办“青铜那些事儿”系列访谈活动,运行线上无边界历史教室项目。二是丰富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落实观众需求调查工作,探索针对不同群体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和形式,为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加强学生研学基地建设,共建教育项目库,使我院成为学生研学实践的重要载体,打造山西博物院研学品牌,推出“黄河”“长城”“太行”等文化主题系列研学活动,与学校配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通过展览了解山西历史文化。以山西青铜博物馆为阵地,打造可以“观(视)、聆(听)、闻(嗅)、抚(触)、品(味)”的青铜文化多元体验空间。四是提升教育和讲解服务水平,培养专家型讲解员队伍,发挥文博志愿者力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残疾人、留学生等不同受众的观众提供个性化讲解。

构建传播体系,提高文物文化传播能力

以传播山西历史文化为核心,以公共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参与博物馆大数据体系建设,建立成熟完善的宣传策略与渠道,对院藏文物、展览、教育活动、公众服务、文创、科研项目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注重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搭建“互联网+”平台,做好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完善官方网站功能,开发多平台兼容的在线藏品数据库,同时开展直播和短视频的创新发展。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以电子图书和360度全景模式推广精品展览、重点展品,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推动博物院文化扶贫,深化与社区的合作,推动博物院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充分发挥博物馆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作用。建立栏目更新信息源制度,保持全国文博行业网站点击率前十排位,使山西博物院成为山西省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创新研发理念,打造文创特色品牌

秉承“博物、艺术、生活”的理念,以“有主题、成系列、有特色、创品牌”为目标,深度挖掘藏品内涵,守正创新、综合施策,持续打造文创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一是立足馆藏精品文物,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进行以“有主题、成系列”为导向的馆藏文物文创产品研发,遴选具有代表性的临时展览进行文创产品研发,让观众在观展之余将心仪的博物馆礼物带回家,体验别样的博物馆之旅;二是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文创公司发展方向,推进馆校合作、资源共享,研发包含山西博物院品牌元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创产品;三是细化文创产权(馆藏IP资源)管理,根据“事企分开”原则,在实现馆藏IP资源产品转化与市场流通的基础上,做好文创产权授权、文创资源资产的管理,将文创产权、文创服务和文创产品三方面有机结合、相互联动。 (作者系山西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