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词为媒 以物为介——“宋词里的福建”展览简述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郭月琼 徐咏怡

宋词是中国诗歌体裁的一种,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燕乐的歌词,后逐渐脱离音乐,在晚唐时发展成独立的新诗体,直到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福建在宋代亦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经济和文化跃居全国领先地位,成为“东南乐土”。当宋词遇见福建,透过一阕阕长短句,我们依稀可见宋代闽地风貌:有银、铜、葛越之产,茶、盐、海物之饶,人民安土乐业,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

202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宋词里的福建”正式开展。作为福建博物院2024年的原创展览,该展以词为媒、以物为介,汇集福建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馆、龙岩市博物馆、三明市博物馆、南平市博物馆、古田县博物馆、仙游县博物馆、长汀县博物馆、尤溪县博物馆、将乐县博物馆、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和邵武市博物馆藏170组230件珍贵文物,类别涵盖金银器、铜器、瓷器、陶器、纺织品、木刻板等,力争全方面展示宋时的百态福建。

展览分为“东南全盛”“文化勃兴”两大部分,分别阐述宋代福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两大部分下分七大单元、二十五小节,每个单元名称融入词牌名,如“山海滋味青玉案”“诸郎夜读步蟾宫”;各小节开头以宋词为引子,引出展览内容,实现宋词与文物的链接。

东南全盛

福建依山傍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入宋后,朝廷实施宽松的治闽政策,使得福建社会稳定、人口迅速增长,农业、手工业、渔业、矿业、商业得到充分发展,人们过着富庶的生活。本部分下分“青纱衫子钗头凤”“山海滋味青玉案”“屋室巨丽满庭芳”“山亘水阻踏莎行”四个单元,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浅褐衫儿寿带藤。碾花如意枕冠轻。凤鞋弓小称娉婷。约略梳妆随事好,出尘标韵出尘清。一枝梅映玉壶冰。——宋·蔡伸(今福建仙游人)《浣溪沙·其十二》

宋代朝廷鼓励植桑养蚕,福建的纺织业得以高度发展,丝织业与盛产丝绸的四川、江浙齐名。福州的南宋淳祐三年(1243)黄昇墓和南宋端平二年(1235)夫妻合葬墓均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服饰,它们反映了宋代福建地区丝织业的兴旺,为研究我国古代纺织史以及印染、刺绣、纹样、服饰等科学技术发展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此件广袖袍是宋代贵族妇女的正式礼服,合领对襟,无钮或系带,下摆开衩,身长过膝。衣领、襟、袖缘及下摆缘都缝有填彩花边一道,装饰有彩绘鸾凤云气纹、印金蔷薇花等。金彩辉映,典雅华贵。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宋·黄庭坚《满庭芳·茶》

宋代饮茶之风十分普及,上自官府,下至民间,茶已不可或缺,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此时福建建州成为贡茶产制中心,北苑贡茶大放异彩,而建州窑所出的建盏,是宋代最好的斗茶用盏。斗茶习俗就是随着饮茶风尚在建州产生,而后推广至全国,并从民间流入宫廷。此盏的盏底刻有“供御”两字,是建窑兔毫茶盏奉供御用的最好证据。

曲室明窗烛吐光。瓦炉灰暖炷瓢香。夜阑茗碗间飞觞。坐稳蒲团凭棐几,熏馀纸帐掩梨床。个中风味更难忘。——宋·张元幹(今福建永泰人)《浣溪沙·其一》

宋人对家居陈设非常重视,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是宋朝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四件雅事,因而用香炉、书画、花瓶、绿植装饰房间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龙泉窑贴牡丹花三足炉,稍敛口,宽唇直腹,平底外凸出矮小圈足,底附三蹄足,腹部贴三组缠枝牡丹。釉色碧绿,底足露胎。该香炉追求素雅,以简单的线条,清新的釉色,体现文人审美。

琼馆烟轻,银河风细,玉桥云锁方开。晓千虹丈,宛转下天来。

——宋·黄裳(今福建南平人)《满庭芳·咏浮桥》

福建号称“东南山国”,山路崎岖,水道险峻。在宋代发展浪潮中,闽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路桥建设,大大改善了各地交通。这一时期所造桥梁有浮桥、木桥、石桥等,不仅数量多,而且工程规模大,还采用了许多先进的造桥技术,如泉州洛阳桥、安平桥,以至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美誉。南宋开禧元年(1205)交通法规碑发现于福建省松溪县,为已知较早的中国古代交通法规,碑文中的“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体现了宋代往来有序、文明礼让的风尚。

文化勃兴

有宋一代,朝廷采取“崇文优士”的国策和“寒门入仕”的做法,以宽松、宽容的态度对待文人士大夫,这使得福建文学、艺术、教育等各方面均得到极大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理学家、词人、书家、画家、音乐家,形成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跻身文化大省之一。本部分下分“诸郎夜读步蟾宫”“艺足才高千年调”“流俗世事人月圆”三个单元,分别从科考、文艺、民风民俗三个方面进行展示。

足蹑云梯,手攀仙桂,姓名高挂登科记。马前喝到(道)状元来,金鞍玉勒成行对。

宴罢琼林,醉游花市,此时方显平生至(志)。修书速报凤楼人,这回好个风流婿。

——《踏莎行》(邵武市博物馆藏宋鎏金银八角杯)

宋代福建地区文治昌隆、学风兴盛的一个重要体现便是庞大的学子数量。当时的福建,每届应举者不下六七百人,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宋代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科考试,录取进士3万多人(包括特奏名),其中福建7607人。北宋太平老人《袖中锦·天下第一》将“福建出秀才”这个社会现象与各地特产并举,列为“天下第一”。邵武市博物馆藏宋鎏金银八角杯内壁刻有宋词《踏莎行》,描述科举高中状元,举办琼林宴,从京城到家乡,一路春风得意的热闹情形。外壁每面均开光,雕刻词意画面。整体采用立体装饰、浮雕凸花和镂刻工艺,充分显示出宋代金银工艺制作的超高水平。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宋·李纲(祖籍福建邵武)《苏武令·塞上风高》

宋代福建词家辈出,佳作如林。目前可考的宋代闽籍词人共有162位(含在闽定居2人),位列全国第三位。不少词人闻名全国,如柳永、李纲、张元幹、刘克庄等。李纲是两宋之际的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他的爱国词体现出慷慨悲壮的风格。宋“靖康元年李纲制”锏由钢铁铸造,锏首呈瓜锤形,锏身有四棱,柄与棱身之间有四瓣状的格板,近格处一刃面嵌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七字。作为古代一种兵器,锏在宋代一般只作为高级将领的随身佩戴之物。

戏衫抛了,下棚去、谁笑郭郎长袖。

——宋·刘克庄(今福建莆田人)《念奴娇·三和》

宋时,福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艺文活动兴起,各地傀儡戏、杂剧、百戏等非常活跃。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载:“福建鲍老一社,有三百余人”,漳州人陈淳《北溪大全集》亦有漳州戏曲表演兴盛的记载。三明市博物馆藏的宋灰陶戏俑以捏塑手法制成,服饰纹路、眼眶、胡须等局部系用竹片或其他工具刻画。制作虽略显粗糙,但人体比例适度,衣纹线条流畅简练,动作诙谐,仿佛能看见当时表演的精彩画面。

本次展览将书写在古籍里的宋词和博物馆里的文物相结合,不失为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重要实践,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展览将引导广大公众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供图:福建博物院、三明市博物馆、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邵武市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