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长洲要塞史迹的保护利用、价值阐释与公众展示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黄埔区文物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

广州,古称番禺,地理位置富有特色,“连山北峙,巨海东环,所谓包山带海,险阻之地。……其地上束石门,下瞰扶胥,外扼虎门之险,内当三江之汇,故曰石门天开,三江赴之,南汇于海,群山固之,其镇曰白云,其主曰越秀,其胜曰西樵,其秀曰灵州。……至沙尾角,当省会上流,其外坦虽沙淤高积,而前清以来,历筑炮台以镇之,由是形势益雄,门户益固。”(《广州年鉴》,1935年)

作为南方海陆交通枢纽和对外交往的门户,广州素以中国“南大门”著称,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广州拥有丰富的城防史迹,主要涉及古城墙、濠涌、烽火台、卫所、炮台等类别,长洲要塞史迹是其中的要项。

长洲位于珠江出海口主航道,是狮子洋进入广州的必经之地。近代风云变幻,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长洲逐渐成为广东近代重要军事工业基地。清光绪九年(1883)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爆发中法战争。为抵御外敌入侵,由两广总督张树声、曾国荃、张之洞先后倡议奏建炮台,以长洲为中心,南北两岸区域建立起绵延炮台群——长洲炮台群、鱼珠炮台群、牛山炮台群、沙路炮台群,长洲真正成为广州第二重门户(虎门为第一重门户)。后来形成长洲要塞。它不仅为广东革命策源地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积极作用,更在反帝抗日的伟大斗争中展现了中国军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保护利用

自1950年代至20世纪末,广州历经三次文物普查(1956年至1958年、1982年至1984年、1999年)。进入21世纪,广州又于2003年至2015年,在以往三次文物普查基础之上,先后进行了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和广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广州市第五次文物普查(又名广州文化遗产普查),成果丰硕。其中包括长洲要塞史迹中的炮台。

1982年2月,位于广东省东莞县的“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1839)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虎门炮台旧址位于广州番禺部分(今属南沙)最初尚未纳入其中。时隔三年,即1985年,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发文,认为:“虎门要塞中的‘虎门炮台旧址’是鸦片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历史遗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范围除分布在东莞县境内的四个炮台外,分布于番禺县境内的大角山、蒲洲、上横档、下横档等地的其余六个炮台亦应包含在内。”从而广州增加了虎门炮台旧址番禺部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为广州最早公布的关于炮台史迹最高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长洲要塞史迹及其相关文物相继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文物类别上,主要归入“古、近代建筑”。1993年,鱼珠炮台,牛山炮台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长洲炮台群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由白兔岗炮台、白鹤岗炮台、蝴蝶岗炮台、大坡地炮台、西岗炮台组成,从北向南呈扇面形状依次排列,置洋炮15尊。1999年,长洲炮台(白兔岗炮台、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旧西岗炮台、新西岗炮台、蝴蝶岗炮台)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洲要塞史迹现保护利用情况如下:

长洲炮台,包含6个史迹点——白鹤岗炮台、白兔岗炮台、大坡地炮台、新西岗炮台、旧西岗炮台、蝴蝶岗炮台,分别建在长洲岛东南方向的6座山岗上,全长近2公里,由北向南成扇面形状依次排列。计有炮池、官厅、暗巷、弹药库、藏兵洞等类。各炮台旁皆竖立广州市文物保护标志牌,除白兔岗为军工企业封闭管理外,其他皆对公众开放参观。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作为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一部分,因为有专业保护管理单位,保护环境较好,参观人数相对较多。

鱼珠炮台,位于长洲岛以北、现黄埔区港前路,包含4个史迹点——鱼珠炮台、蟹山炮台、狮山炮台、狮腰炮台。其中鱼珠炮台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蟹山炮台、狮山炮台和狮腰炮台为黄埔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分别被辟为蟹山公园、狮山公园对外开放。

沙路炮台,位于长洲岛以南、现番禺区化龙镇沙路村,包含2个史迹点——马腰岗炮台、兵岗(旧称石头山)炮台。炮台建在珠江南岸,东西临江。扼守省河水道。现存史迹有炮池、交通壕、暗巷、兵房等史迹(遗迹)。现辟为沙路炮台公园对公众开放。

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市考古院”)和番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番禺文管办”)开展沙路炮台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发掘200多件遗物,以大量铁质工具,如铁钉、螺栓以及环形铁件、零件和陶瓷碗碟等为主。2019年5月,沙路炮台旧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沙路炮台旧址保护规划》(2019—2035)编制完成。沙路炮台文物考古发掘工作报告也即将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牛山炮台,位于鱼珠炮台以东,现有炮池7个。2017年10月至12月,广州市考古院与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以下简称“黄埔区文广旅局”)开展牛山炮台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并形成《黄埔区牛山炮台遗址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报告》,为牛山炮台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形成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牛山炮台作为牛山公园的主体部分,向公众免费开放,并常设专题,如禁毒教育主题公园等。

2016年至2017年,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文物局)结合《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关于“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城保护规定,开展广州城防史迹调查与研究与广州古代城防遗迹总体保护规划编制,由广州市考古院牵头组织实施,得到黄埔区文广旅局、荔湾区文物管理所、南沙炮台管理所、番禺文管办,以及炮台管理或使用单位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广州城防史迹(遗迹)中炮台是主要类别。

2017年11月,广州市考古院结合历史实际和保护现状,对长洲要塞史迹4个(计10处)史迹点,即长洲炮台(白兔岗炮台、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旧西岗炮台、新西岗炮台、蝴蝶岗炮台),鱼珠炮台,狮山炮台、狮腰炮台,蟹山炮台,进行基础测绘记录。

长洲要塞史迹主要分布在黄埔区、番禺区。其使用单位类型,有文物部门、园林部门、海事管理机关部门、企业单位和军工单位以及村镇等。整体而言,长洲要塞史迹各炮台在保护利用方面,属文物部门和园林部门直接管理的,保护力度和利用较为充分,大都得到有效保护利用。有的史迹因属地管理单位军工性质或疏于保护,现状不佳,仍需要文物、规划、建设以及社会民众合力,积极探索长洲要塞史迹保护与利用。

价值阐释

从不同的视角对长洲要塞史迹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挖掘其价值,阐释其内涵,并将其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传递给社会民众,对于文物保护、城市建设、爱国精神培育无疑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6年至2017年,广州市考古院与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在广州以往历次文物普查和文物考古成果基础上,结合“广州古代城防总体保护规划”和“长洲要塞”与广州近代城防综合研究项目成果,编著《广州城防史迹调查与研究》。此书根据长洲要塞现存史迹和近几年牛山炮台考古调查勘探、沙路炮台考古发掘工作成果,将广州炮台史迹单列一章加以介绍。对于长洲要塞、炮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其中《珠江潮汐水道与清末广州海防、江防的关系》一文从历史自然地理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长洲岛的形成,以及河流地貌对江防炮台、海防炮台的影响,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说明长洲岛军事地位的逐步凸显,指出整个广州的江防和海防炮台是因地制宜与地貌和水情变化相关联的军事建筑;《清末广州海防地理思想转变与城防炮台》在梳理清代海防军事著作的基础上,从“固态”的防御工事、“流态”的军事制度和西方传教士的角度全方位叙述整个城市防御体系,将广州城防与洪兵起义和鸦片战争相勾连,意图说明整个广东海防重点向广州逐步转移,突出广州海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光绪年间的广州珠江沙路河道》以珠江沙路河道为研究对象,指出作为近代广州“第二重门户”重要组成部分的沙路河道,因鸦片战争战败、中法战争爆发以及西式大炮引进等因素,至光绪年间沙路河道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价值得到凸显,长期以来成为清政府与西方各国争夺的焦点,从而勾画出中西博弈下沙路河道“塞断防御—既塞既开—撤栅通商”的变化过程,并点出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清政府与西方各国在政策、力量、制度等层面较量的结果;《光绪时期广州长洲炮台体系的形成及其防御格局》将广州长洲炮台体系置于中法战争这一大背景下进行讨论,论述中法战争的推进与长洲炮台群的修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西式火炮技术、地理形胜等因素考察长洲炮台群的“品”字形布防格局,显示出清代光绪年间整个长洲炮台防御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长洲要塞作为外洋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门户,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均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长洲要塞在近代广州城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通过梳理和厘清“长洲要塞”名称由来和区域范围,重构长洲、鱼珠、沙路、牛山等四个炮台群的修建过程,并透过中法战争以及抗日战争,指出“长洲要塞”炮台防御体系虽未与西方各国直接交火,但在抵御法军和抗击日军方面仍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近代广州全局防御和布局上亦有极其重要地位;《从历史记忆到文化景观——以广州蟹山炮台为例》则通过对蟹山炮台这一具体个案研究,考察广州炮台历史脉络、景观变迁及其形成的背后因由,对于今后科学保护与利用广州炮台历史文化景观遗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长洲要塞史迹保护利用与挖掘阐释和研究,不仅关涉广州城市记忆,更关涉国家与民族历史记忆。特别是抵御列强入侵或历经血与火洗礼的炮台史迹,最为震撼人心,承载了保家卫国、悲壮英勇的沧桑岁月。

公众展示

长洲要塞史迹历史文化内涵丰富,需要运用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努力讲好“广州故事”,传承历史记忆。通过展览、讲座、研学等展示宣传,让公众享受文化成果。

2024年5月,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指导,广州市考古院(南汉二陵博物馆)、黄埔区文广旅局(黄埔区文物局)、番禺文管办联合主办,“长洲要塞史迹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出。“长洲要塞史迹展”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江上洲地 黄埔居落”,展示长洲岛悠久历史,自宋代起,此地便有居民繁衍生息。清代中后期,长洲岛及其对岸黄埔港商贸活动日益繁盛,成为市舶通商之埠。第二部分“近代巨变 维新图强”,讲述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军民奋勇抵抗的历史。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长洲成为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基地。第三部分“第二门户 长洲要塞”,通过系列地图、历史文献、照片,重点展示长洲建设绵延炮台群缘起。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爆发,清廷为抵御法军入侵广州,在虎门口以及珠江两岸布防炮台,震慑敌人。光绪十年(1884)后建成的长洲、鱼珠、牛山、沙路等西式炮台群组成拱卫广州第二重门户。第四部分“挖掘价值 有效利用”,广州文物部门全面提升现存炮台史迹保护传承和利用水平。“长洲要塞史迹展”共展出文物及模型共计30余件(套),珍贵照片108张,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广东海防图》在广州展览陈列中首次亮相,清晰显示广州省城、长洲和虎门三处炮台及水雷阵等相关防务设施,即广州城的三重门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另外,通过展示绘制于清代末期的克虏伯和阿姆斯特朗炮结构图和军事专家提供的各种火炮模型,使公众一窥十九世纪末长洲要塞火炮的全貌。

“长洲要塞史迹展”按照时间脉络,注重叙事,展示广州长洲要塞的历史沿革、军事设施、武器装备和相关人物史事等,突出展示长洲要塞作为近代广州第二重门户的历史地位和今日留存的珍贵遗产。通过展览认识、了解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丰富内涵,增加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加强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海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长洲要塞史迹是广州丰富的江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洲要塞与洋务运动的发展、黄埔军校的建立息息相关。除了主办“长洲要塞史迹展”外,因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黄埔军校与长洲要塞曾互为屏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应有贡献,留下的史迹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历史教材。2024年恰逢黄埔军校建立100周年,广州市考古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与黄埔区文旅局(黄埔区文物局)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黄埔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心承办,黄埔文商旅(广州)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长洲要塞与黄埔军校”图片展在长洲岛展出。

结合保护利用、挖掘阐释长洲要塞史迹内涵等研究成果,组织多场次长洲要塞史迹研学活动,起初在网上进行活动招募,民众参与热情极高,踊跃报名,甚至有“一票难求”的感慨。研学活动实地参观长洲要塞史迹中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等,现场互动环节,设置绘制炮台平面图、有奖问答等环节。通过研学真正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民众。

2024年5月,为配合“长洲要塞史迹展”宣传,在“考古广州·名家讲坛”系列讲座2024年第3讲,邀请河南科技大学教授刘鸿亮为文博同行及社会观众作《林则徐外购的一艘西洋风帆战船“剑桥”号与中英广州乌涌之战》学术讲座。刘鸿亮从技术史角度,客观评价林则徐和鸦片战争史事,反对社会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结合正在展出的展览,刘鸿亮向听众介绍了“乌涌之战”。刘鸿亮认为乌涌战役规模虽小,在鸦片战争中并不占重要地位,但当时已是近代中国体量最大、级别最高战船的“剑桥”号被英国侵略军炸沉,这一屈辱事件寓示了清朝“师夷长技”行知的艰难,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从物质层面迈入世界近代化的尝试。

长洲要塞史迹中,如今留下的丰富炮台遗产历经百余年沧桑,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见证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历史见证。这些珍贵炮台遗产对于加强国家倡导的海防观念、海权意识宣传和教育,以及认识控制海权战略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并利用好长洲要塞史迹、各炮台遗存,深入挖掘并阐释其丰富价值,积极开展研学、举办讲座、展览等多种形式教育,运用新兴媒体、互联网技术,形象化、立体化向公众展示,有效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等社会文化功能。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撰稿:李克义)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