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出土(出水)陶瓷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思考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王双超

长期以来,大量考古出土(出水)的陶瓷文物都采用了考古型修复,即对破碎的器物进行简单的清洗、粘接和石膏补配处理,其目的主要是便于考古工作者开展器物类型学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文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物修复师应尽可能提升文物修复的效果,挖掘文物的价值内涵,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促使文物保护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考古出土(出水)陶瓷文物特点

出土(出水)陶瓷文物表面往往附着各类沉积物。出土陶瓷文物的附着物主要包括石灰质、石膏质、硅质和氢氧化物等;出水陶瓷文物的附着物主要包括海洋环境侵蚀形成的铁质硫化物、碳酸盐类化合物、海泥质沉积物以及珊瑚类的海洋生物附着物等。

出土(出水)陶瓷文物破损严重,病害情况复杂。出土陶瓷文物在原埋藏环境中受生物、化学侵蚀、墓室坍塌等外力作用影响,一般存在破碎、缺损、裂缝、附着物等病害,出土后部分器物经过简单考古修复处理,修复不当、修复材料老化问题严重;出水陶瓷器受海洋埋藏环境影响,大多存在破碎、缺损、裂缝、海洋生物附着物等病害,又因常年浸泡在海水中,可溶性盐进入器物内部结构,随着环境的改变,可溶性盐会发生溶解重结晶反应,从而造成器物釉面剥落、返盐,胎体酥松、纹饰漫灭等。

出土(出水)陶瓷文物携带的信息较为丰富。一是文物本体信息,即器物本体的物质构成、造型、纹饰、历史痕迹等,结合SEM、XRF、热释光等现代科技手段,还可推测文物的表面微观结构、烧制时间及产地、窑口、特殊工艺等;二是器物埋藏环境和器物内容物,埋藏环境如土壤、海水及其他化学、生物因素影响等,内容物如木炭、果实、骨骼、牙齿、钱币等,对此类信息的解读可以了解文物所处时空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自然环境等。

考古出土(出水)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现状

考古修复一般要求具备快捷、简便、准确的特点,因而对出土(出水)残损陶瓷多采用简单的临时性修复处理办法,主要目的是恢复器物造型上的完整性,以便后期开展器物类型学研究、发表考古发掘简报等。经考古修复的器物通常不利于文物后期展示利用及修复整改,具体表现如下:

安全隐患方面。考古修复使用的粘接材料多为虫胶、502、AAA胶等,这些胶体抗老化性能弱,易变形、变色、脱落等,当器物胎釉结合较差时,胶体会深入胎体内部,再处理难度大;考古修复使用的补配材料多为石膏,石膏质地疏松,吸湿性强,在较大面积使用的情况下,会增加器物的不稳定性。此外,部分考古编号的标记难以清除,不仅会影响器物观感,还会对器物釉面及胎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修复理念方面。考古是一项偏重于研究的工作,器物修复也是服务于相关研究。考古修复一般不注重修复尺度的控制,存在修复不当或修复过度的情况,如粘接错位、补配范围过大等;修复工艺往往也较为粗糙,只做清洗、粘接和补配,不进行作色补绘;表现形式更偏重于突出器物真实性,艺术性与可读性较弱,如器物小面积的石膏补配,容易使观众过于专注补配部位,忽视器物本体及整体所传达的各类信息。

专业程度方面。受主客观环境影响,考古修复的人员往往非专业修复出身,有时可能身兼数职;器物修复前很少进行价值及病害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修复技术路线;修复中对当前的科学技术和手段缺乏有效利用,针对性不足;修复过程中缺少有效监督管理和质量控制;修复完成后缺乏规范的结项流程等。

新时代陶瓷文物的保护修复要求

安全性。应针对出土(出水)陶瓷文物的价值内涵和病害情况,制定科学的保护修复路线;修复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修复范围,坚持最小干预,避免修复过度;修复材料应具备稳定性和易再处理性;修复完成后要进行效果跟踪,确保修复质量等。

科学性。应借鉴当前成熟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理论成果,借助相关的科学仪器进行检测和修复,如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拉曼及红外光谱分析法、3D扫描打印等,全面掌握出土(出水)陶瓷文物所携带各项信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有针对性的修复材料和技术手段。

可展览与可读性。根据考古出土(出水)陶瓷文物保存现状,采取个性化修复方式,提高文物展示利用水平,确保陶瓷文物生产、使用、保护等过程及文物价值等信息更容易被观众观看和理解。

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综合考虑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观众观看文物的视觉焦点,对于残损程度较轻、胎釉结构较稳定、艺术价值相对较高的瓷器,可采取复原修复,突出呈现其艺术价值;对于残损严重的陶瓷器,从兼顾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角度出发,进行补配随色处理。

考古出土(出水)陶瓷文物保护修复建议

对考古发掘的陶瓷文物要尽快予以处理。考古发掘现场保留了文物最原始、最真实的信息和证据,有助于了解文物保存环境和病害产生原因,现场修复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反之,将发掘的文物打包后长期放置于库房,容易造成部分信息流失或发生变化,也可能导致陶瓷片丢失或难以拼对,从而加大后期修复难度。

对陶瓷文物历史修复痕迹要进行科学整改。首先要明确修复痕迹是否影响文物本体安全及主要价值呈现,其次要看历史修复痕迹是否具有修复史等方面的特殊价值。要结合文物保存实际情况和历史修复所蕴含的价值,有针对性地对这些修复痕迹进行处理。其中,对于已经大面积石膏补配的器物,应在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再决定是否要整体重修或是局部整改。

对与陶瓷文物有关的资料要进行全面收集。一是与器物来源有关的文献资料,有助于了解器物出土时的原始状态,并通过器物的历史照片和考古线图,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依据;二是与器物同时代同类型器物的相关资料,可以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借鉴,确保补配、作色、补绘等修复过程的规范合理;三是器物历史修复资料、其他相关研究资料等,能为文物价值研究、修复史研究、展示利用方式等提供基础资料。

确保陶瓷文物保护修复全过程的专业性。修复前,要进行文物价值研究和病害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修复技术路线。修复过程中,要避免不当修复或修复过度;修复时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解决器物大面积缺损、造型纹饰复杂等问题;修复应坚持真实性与艺术性统一,可展览与可读性统一,尽可能达到现阶段最佳的保护、展示与利用效果;修复的关键环节应邀请专家进行修复指导和质量控制。修复后,要完善文物修复档案,履行规范的结项程序,执行效果评估和跟踪反馈工作,确保修复的质量。

(作者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