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大特征 聚焦三大要素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雷学刚

博物馆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密不可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博物馆运行管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聚合作用,驱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从博物馆视角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三大特征

关注博物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运用,是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加快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将重塑博物馆形态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安防消防、文物保护、陈列展览要依托高科技。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博物馆发展离不开高科技。《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对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声音复核系统等作出明确技防要求。三星堆博物馆运用立体微波雷达技术对建筑周界进行监测,故宫博物院使用无线电子挂锁门禁系统,实现文物安防系统升级、远程监控。我国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基地等相继设立,文物保护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攀升。今年5月,我国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将促进博物馆陈列展览设备向参与式、沉浸式提升,涌现更多“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沉浸式数字展”“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等数字人文展览。

藏品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要实现高效能。高效能强调生产要素及其组合配置效率提升。要广泛征集藏品,加大节能型恒温恒湿储藏柜、藏品电子标签等投入,建立藏品智慧化管理平台,如上海博物馆数字藏品平台“海上博物”,实现数字馆藏的同时挖掘数字资产的可延展性。要建立高效透明的财务制度,落实财务预算、决算管理机制,定期统筹资产设备购置、项目经费等,提高预算执行率。要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实施、监督全过程管理,通过技术改造、减污降碳等向“三新”经济活动转型,着力打造颠覆性、战略性的应用场景或品牌。

学术科研、社会教育、文创开发要展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博物馆学术研究由基础性向应用型转化,中国国家博物馆坚持“学术立馆”办馆方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通过完善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建立重点研究实验室等促进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形成其他业务的“承重墙”。博物馆教育强调博物馆主导、学校参与、社会支持,重庆市“第二届中华文物我来讲”讲解大赛吸引多个区县博物馆分场举办选拔,11万青少年参与,多家学校支持,社会反响良好。博物馆文创开发与时俱进,应挖掘馆藏文物IP和文化创意,设计具有文化性、创意度、观众喜爱的文创,如获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的甘肃省博物馆“牛哞王”玩偶、南海博物馆鲸喜首饰系列等。

三大要素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合力支撑

创新博物馆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有利于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以传递新知、文化涵养、人才培育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实现跃升与博物馆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寓教于乐打造社会教育大熔炉。博物馆教育从传统单向输出转为寓教于乐、双向参与。今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听见博物馆的声音——博物馆奇妙夜”,邀请大渡口区育才小学学生合唱《小雅·鹿鸣》,让观众成为教育传播者;南京博物院举办“奔赴美好生活——生长力”博物馆奇妙夜,上演集古琴音韵、吟诵吟唱一体的音乐剧《广陵绝响》,让观众在非遗文化中受到熏陶;中共一大纪念馆举办“博物馆奇妙夜,遇见马克思”夜场观展、红色文化季诗歌朗诵邀请赛等活动,促使观众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坚持科技助推打造永不落幕大舞台。近年来,博物馆立足文物本体,以VR、AR、3D打印等科技创新赋能,加速智慧化、数字化建设。山西博物院以“科技+文化IP”推出“走向盛唐——山西北朝壁画中的融合之路”专题数字展,获得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天龙山石窟博物馆等承办“美成天龙”展览,展出9个国家近30家博物馆的天龙山造像,属该类文物国际首次大型数字复原巡展。云上博物馆平台构建,促进博物馆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互通共享、融合互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书院云课堂”“趣味读三国”等讲座视频,为中小学校解读三国提供有益教材。敦煌研究院打造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创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实现莫高窟壁画、藏经洞文献等珍贵资料“永不落幕”。

坚持人才领先,打造人才辈出大学校。博物馆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全科型、高层次的文博人才支撑。今年,山东省印发《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提出定向培养约300名文物全科人才,明确招生录取、定向培养等政策措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印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探索“外部聘请+内部培养、兼职+师承制培养、特聘+个人工作室”模式,培育高水平创新引领团队和行业领军人物,促进全链条人才培育有效衔接。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具备大量珍贵的典籍、书刊等文物资源和专业人才,利于观众增强素养,以文育人,促进公民素质提升。

聚焦三大转变提升博物馆的竞争力创新力传播力

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推动博物馆开辟文博事业更大平台。

从“数”到“质”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文旅融合带动“文博热”,各地建设博物馆热情高涨。2023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6833家、较上年增长4.1%,但增速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申报参加第五批国家博物馆定级评估博物馆有1148家,创下历史新高。为此,博物馆应聚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和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向高层次拓展。要提升内部治理绩效,着重打造精品展览、品牌社教、优质文创。

从重“物”向“物”“人”并重转变,提升文化创新力。博物馆2.0时代,衡量其发展的标准已从单纯比较藏品规模、珍贵文物数量转向文物活化利用与输出优秀文化,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在发展全过程。基于此,博物馆要着力构建科学、特色的藏品体系,通过社会合作拓展征集渠道,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全面展现城市历史文化或主题文化脉络。要以观众喜闻乐见为导向,创新性策划形式新颖、概念性强、发人深思的大展,如山西博物院“晋魂”、陕西历史博物馆“天下一同:秦汉文明主题展”、云南省博物馆“追寻香格里拉——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等,让观众看一次展览,受一次洗礼与启迪。

从“收藏”向“收藏”“传播”并重转变,提升教育传播力。建设博物馆强国或博物馆之城,应立足特色馆藏文物资源,大力支持馆际、联盟之间的交流合作,以互促共享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扩大区域文化影响力传播力。要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全方位打造博物馆传播矩阵,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要加强对类博物馆规范发展引导,大力发展乡村博物馆,如浙江省出台《乡村博物馆星级评定办法(试行)》,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等化、广覆盖。要确保收藏、展示、教育、传播全链条稳定畅通,鼓励各界参与博物馆建设与教育,促进博物馆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放大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舞台”。

千举万变,其道一也。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必须守正创新把握三大特征,聚焦三大要素,立足博物馆核心功能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奋力开创新时代文化强国、博物馆强国建设新局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