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运河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特辑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2024年5月14日,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主办,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的“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240余件(套)最新考古出土文物集中亮相,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展出。展期为2024年5月14日至2024年8月14日。

大运河作为一条跨越时间维度、地理空间与文化荷载的超大体量遗产,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号召力。“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运河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蜿蜒前行,宛若流动着的民族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运河、考古、博物馆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运载千秋 大运河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关心推动考古事业向前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前进方向。

在申遗过程中,考古工作溯本求源,揭示大运河原真性价值,为申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和充分实证。走进新时代,古老大运河的考古重要性愈发凸显,在考古工作者的辛勤“铲”释下,运河文化内涵更为清晰和丰富,大运河考古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新时代以来大运河考古的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开展超过200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其中7处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处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是践行与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生动实例。

“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考古重要成果展”依托新时代大运河考古发现的重要成果,分寻迹、探胜、见证、融汇四个主题板块,以新发现遗址和新出土文物为线索,从大运河水工及附属设施考古、大运河城市考古、大运河工商及海丝文化考古、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等四个视角,深入挖掘大运河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集中展示新时代特别是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的运河重要考古成果。此展览已被列入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大运河考古发掘实证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特征  在“寻迹”部分的“故道重现”单元,介绍了大运河考古发现的自春秋战国至明清运河故道的重要遗迹,比如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首次完整揭露了唐宋至明清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填补了中国大运河开封段的空白,汴河两岸发现的宋代石壁上雕镌有海马、仙鹤、祥云等浮雕纹饰,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其自身的历史延续性和空间连续性,就是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绝佳印证。

大运河考古发掘实证了中华文明创新性特征  大运河上的水闸、水坝、桥梁等水工成就,很多被掩埋于泥土之下,仅见于文献记载。《宋史·河渠志》中曾记载当时利用“木岸狭河”技术清理大运河泥沙淤积的问题。在安徽淮北柳孜运河遗址、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宿州埇上嘉苑运河遗址、河南开封州桥附近汴河遗址中,均发现了“木岸狭河”遗迹,但形式与构筑技术并不相同,体现出对当时运河管理的因地制宜和重视程度。此外如淮安板闸是目前所发现的全国唯一一座木板衬底的水闸遗址,北京白浮泉遗址是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利用海拔高度理论,引白浮泉水济漕的实证。大运河蕴含了中国人接受自然馈赠并同自然对话的古老智慧,是中华民族适应自然、利用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

大运河考古发掘实证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特征  大运河的贯通,不仅从地理上,更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巩固了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大运河贯通大河巨川,催生了“繁华都会”单元展示的唐代洛阳城、河北邯郸大名府故城、杭州城等繁华的都市。“长河经营”单元展示的河南洛阳回洛仓遗址、河南浚县黎阳仓遗址、天津十四仓遗址,以及“扬帆四海”单元展示的如东国清寺遗址,实证了大运河作为内河航运的重要河道促进了南粮北运、商业贸易、人员往来,维系了古代中国和平统一与持续发展,支撑起中华文明和谐进步与长期繁荣。

大运河考古实证了中华文明包容性特征  大运河的贯通极大便利了瓷器、丝绸等大宗货物运输,繁荣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互鉴。“见证”部分的“窑火传薪”单元通过近年来运河考古发现的众多古窑址,反映大运河水系是陶瓷流通的最主要运输通道。展厅中展示了一只考古出土的唐代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解决了学术界关于“秘色瓷从哪里来,运输路线是什么”的争议,证明了南方越窑是通过大运河运输至北方。作为文明交融的纽带,大运河被赋予了通达互融、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文化特质,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全局思维和世界眼光。

大运河考古实证了中华文明和平性特征  随着新时代大运河考古的开展,越来越多关于经济、文化交流物证的发现,向世人呈现出不同文化因大运河而带来的交相辉映。“见证”部分的“扬帆四海”单元则是通过新时代以来运河海丝文化的考古发现,如江苏如东国清寺遗址、张家港黄泗浦遗址、浙江宁波明州罗城城墙遗址(望京门段)等反映大运河的贯通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的和平特性,充分诠释了中华文化顺应天常、厚生爱物、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文化传承 创新诠释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底气与底蕴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重要节点,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立足于新时代大运河考古遗物、遗存的价值挖掘和活化利用,以展览的形式,从时空两个维度向公众介绍新时代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最新考古、保护和研究成果,全面阐释展现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变化、新成就,让更多人走近、了解大运河,让大运河文化“火”起来、“活”起来,奏响当代的运河之歌。

多元展示手段丰富运河文化内涵  为将展览充分解读给观众,“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广泛运用场景复原、投影、多媒体、模型、互动体验区等多种展示手段,增加参与感和互动体验。比如,展厅的文物墙中暗藏玄机,十处精心设置的深入解读点带观众领略新时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有展现人民智慧结晶的大运河水工—木岸狭河、有3D沉浸式逛历史上大运河管理最高行政机构—河道总督府、有从一粒粟看大运河漕运的小故事、有从一颗牙齿看隋唐大运河开凿者隋炀帝的超高清体验。另外还有用3D投影技术将扬州城的出土文物三维立体动画展示在复原的江都宫沙盘模型上,将大运河与城市的繁华紧密相连;有趣味横生的考古角,可以观看考古人的一天,也可以近距离接触到考古人手札,更可以解锁考古小贴士;再有如“中国大运河上的瓷器”触摸互动装置,可以零距离感受千年瓷器的质感之美,体味瓷器里的运河故事。

教育赋能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依托展览策划推出“千年运河贯南北 传承保护联古今——文物保护系列”“运载千秋·华光重现——走进文物修复实验室”“奇妙考古记”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从多个主题和多样角度开展启发式、专题式、探索式的教育活动,让参与者通过博物馆的教育直观领略大运河考古的独特魅力。同时从中国大运河全流域的广视角去展示和诠释大运河文化,并基于各具特色的运河城市,在大运河的空间场域范围内,以“大运河”为不变的鲜明主题,利用主题研学游形式创新开发“双城记”研学游活动,针对展览展现的不同城市重要考古成果,如淮安板闸遗址、新路遗址和泗州城遗址等进行有效串联,在学中行、在游中学,推动大运河文化的生动阐释,实现古老运河文化的现代表达。

城市联动促进展览资源共享  大运河博物馆联盟成立于2020年,通过理念创新、信息互通、资源互换和机制互联,打破传统地缘阻隔,促进文物合理利用。这些年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联盟秘书处,密切联系联盟单位,紧紧围绕展览展示、社教活动、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交流互鉴,精诚合作、凝心聚力、共谋发展,较好地实现了联盟成员的共商、共建、共享与共融。本次展览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天津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丘县文物保管所等23家文物考古单位联动共创而成。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还将“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以图片展的形式推向大运河博物馆联盟各成员单位,以共同主办的方式在全流域各地区落地,目前已经与近40家博物馆共享,不断赋能与推进大运河城市文化联动发展。

活化利用 打造国家文化公园内的博物馆建设典范

自从2019年正式启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上议程,在目前已提出的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对于其中的博物馆建设作出了首次尝试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首座国家文化公园内的博物馆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志性项目,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首座“国字号”运河主题博物馆,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自2021年6月建成开放以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文物事业和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大运河文化遗产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任务,在类型、理念和展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呈现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运河两岸的美好生活、运河全线的文化遗产和全球运河城市的交流互鉴,成为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性项目,为国家文化公园内的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典范。截至2024年5月底,已累计接待线下观众超830万人次,线上观众超2亿,7个自有平台粉丝数量超320万,登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多家中央主流媒体。先后获得国家一级博物馆、“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2023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文旅部“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等行业内重要荣誉。

文旅融合标志性场馆——模式创新  文旅融合创新下建成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既有社会效益,又有旅游贡献度。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差异化策展理念,借助多元化、趣味化、特色化和数字化的展示手段满足分众需求;在旅游目的地打造方面,注重旅游氛围、提升服务设施、增强展览体验、营造时尚环境、增设互动项目,展览、展示和展演场所有机统一;在区域影响力方面,借助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以展览为窗口与世界运河城市广泛开展合作,在国际文化交流和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元沉浸化展览体验——展示创新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多种沉浸式体验区让公众流连忘返。“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千里运河近在咫尺,两岸烟火触手可及;“运河上的舟楫”展以近百艘船模与多媒体智能交互传播船舶知识体系,观众能在沙飞船上获得不一般的沉浸式体验;“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运用无文字沉浸式景观再现的方式,在有限的展厅内浓缩了大运河传统建筑精华;“河之恋”展厅,运用“科技+艺术+文化”的展示理念,水、运、诗、画四个篇章以裸眼3D技术给予虚拟空间体验;“运河湿地寻趣”运用复原互动的生态呈现出运河2000年生态涵养,是文化公园之中的自然公园。

博物馆展品征集——理念创新  在“零藏品”起步的情况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创新征集思路,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征集展品要求,即“一切为了展览的需求而征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今后发展趋势,将传统的“藏品征集”思路转变为“展品征集”,按时、保质、高效地完成了开馆运营。在征集方法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积极创新,多种征集手段多管齐下、多点发力,做好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展品的交接和移交,强化国有文博收藏单位间沟通,利用数字资源和复制品代替传统文物调拨等方式方法,完善展品体系,讲好运河故事。

进入新时代,由8省(市)共同参与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拉开帷幕,大运河考古承担了新的历史使命,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兴未艾。大运河沿线已有多家专题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彼此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形成保护传承利用的合力,为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奏响了新时代的运河之歌。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文旅高度融合的目标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持续寻求创新方式、积极探索发展路径,从弘扬运河文化出发,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展览策划、营建文化环境、强化公众服务,让大运河考古等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能,成为展示历史文化、富有时代特色、彰显国家精神的文旅融合标志性工程。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