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斗争阵地——《每周评论》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赵玥欣

1918年11月27日下午,北大红楼二层陈独秀的办公室异常热闹,陈独秀召集了李大钊、高一涵、张申府等人,热烈地讨论着,要创办一个能及时反映国际时事的政治评论刊物,在场的每人还掏出5块大洋凑到一起,作为办刊经费。就这样,一个比《新青年》“更迅速,刊期短,与现实更直接”的周刊——《每周评论》诞生了。

《每周评论》的编辑部位于北大红楼二层的文科学长办公室,每周出版一期,陈独秀、李大钊为主要撰稿人,是北京地区的政治报道和评论刊物,与《新青年》互为补充。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与政治斗争相结合。

image.png

image.png

早在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为延揽作者,与同仁达成一个君子协定:不谈政治,从思想文化入手改造国民,以深层次的思想文化重塑国民精神、唤醒国民觉悟。让这些进步知识分子下定决心,创办《每周评论》的直接原因是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第一次有了从帝国主义(德国)手中拿回主权的机会,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渴望了解到最前沿的国际消息,此时的中国急需一份报道和反映国际政治的刊物。

1918年12月22日,《每周评论》创刊号问世。一出手就把笔锋对准了巴黎和会和帝国强权。发刊词中明确写到:“我们发行这《每周评论》的宗旨,也就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八个大字,只希望以后强权不战胜公理,便是人类万岁!本报万岁!”紧跟着报道了《和平会议》《和平会议的代表》,做出了《和平会议的阻碍》等分析评论。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不过几周,帝国强权就表现出欺辱中国和弱小国家的态势。陈独秀愤慨不已,连续在《每周评论》发表《揭开假面》《公理何在》《理想家去哪里了》。4月30日,英、美、法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把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特权移交给日本,完全忽视了中国的主权,磨灭了14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的贡献和牺牲。中国人必须在这个时候站起来,斗争刻不容缓。

陈独秀的思想很明确,要斗争就要组织起来。五四爱国运动的旗帜,就是在《每周评论》的引导下打出来的。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5月11日,《每周评论》开辟《山东问题》专栏,连续5期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前因、经过、结果。期间,陈独秀发表了7篇文章,33篇《随感录》,及时提出斗争纲领、口号和斗争方式,推动运动朝着正确而彻底的方向发展。

同时,《每周评论》也是北京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为热门研究专题,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注进了新的思想因素。李大钊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并通过《每周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他在《每周评论》第3号上发表《新纪元》,称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人类觉醒的新纪元”。

1919年6月,李大钊与胡适在《每周评论》上演了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他在反驳胡适的文章《再论问题与主义》中写道,“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并讲述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的理论,从本国实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作方向,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用价值,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1919年8月31日,这部引导了五四爱国运动,向民众普及政治意识形态的报刊被北洋军阀查封。《每周评论》总计出版37号,在北京的发行量多达5万份,是大流行的刊物,掀起了北京思想界的巨大激荡,进步团体如雨后春笋。它敏锐地捕捉到文化变革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的契机,揭露了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扩大了马克思主义阵地,让救国救民的道路逐渐光亮起来。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