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杭州探索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郎爱萍

杭州市现有博物馆224家,其中,经登记备案的国有博物馆54家、非国有博物馆33家,乡村(社区)博物馆140家(3家已登记备案)。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中国水利博物馆、杭州市临平博物馆、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良渚博物院五座博物馆成功入选。杭州已拥有国家一级博物馆12家,二级博物馆4家,三级博物馆1家。

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2021年10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提出《杭州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制定了“一十百千万”计划,五年内,打造一个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新建十个国有博物馆,孵化培育百个乡村(社区)博物馆,策划千场临时展览和全媒体传播活动,全市博物馆每年服务观众千万人次以上,探索高质量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杭州路径”。

2021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正式成立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革命文物处),作为专职部门,配备专人,系统性开展全市博物馆业务指导工作。博物馆处通过制度建设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牢牢守住可移动文物安全红线。2021年底,对全市可移动文物收藏机构藏品管理工作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项检查,随后,邀请藏品管理专家,组织博物馆专业骨干力量,建立了藏品管理工作规范制定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研究分析全市博物馆藏品管理普遍性、特殊性,起草了《杭州市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试行)》,经过征求意见和座谈研讨,《制度》于2022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为全市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制定了统一规范。《制度》施行后,进行了系统宣贯和培训,并联合杭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开展了全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安全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检验了《制度》实施成效,系统指导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规范。

推进场馆建设

2021年11月,上城区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德寿宫是南宋临安城内重要皇家宫殿和苑囿建筑,曾是秦桧府邸。德寿宫遗址历经5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德寿宫部分宫内建筑遗迹、东、南、西宫墙与便门等重要建筑遗迹,博物馆以重华宫正殿遗址本体及考古成果为核心建造。伴随着西围墙“宫墙红”火爆全网,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迅速成为现象级热门博物馆。博物馆线下配置公益讲解、十二国语言自动导览、虚拟代言人AI讲解、手语导览等服务,参与“宋韵奇妙夜”“丹青中国心”等大型文旅活动及电视节目,网络传播达百亿量级,成功打造了一个“原址原貌展示南宋遗迹、原汁原味呈现南宋优秀文化”的宋韵文化地标,获评2023年度浙江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

2022年12月,中国茶叶博物馆基本陈列提升完成,“茶和天下 芳传古今——人类非遗专题展”展现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5项茶俗,成功助力“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叶博物馆“一馆两区”,串联起了国内外茶文化核心资源,让博物馆成为对外展示交流的平台与媒介,全力推进涉茶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3年上半年,杭州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杭州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提升焕新,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综合展现了新时代杭州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成就。临平区海塘遗址博物馆、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在不久的将来将开门迎客。

博物馆举办的临时展览、社会教育活动逐年增加,接待观众量大幅增加。2023年迎来空前的“博物馆热”,博物馆已然成为青少年学生和市民游客等社会公众争相打卡的文化场所。

探索藏品保护

2017年,杭州市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市共有文物藏品36.7万件/套,2018年以来,国有文物收藏机构新增文物藏品2.8万件/套。通过管理规范化、研究专业化、保护数字化、传播国际化,深入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杭州市通过数字科技赋能,文物藏品保护、管理的颗粒度更细,展示、开发、利用的维度更宽。数字化藏品管理系统实现全覆盖,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打造的“杭城迹忆”藏品管理系统等系列数字化平台为全市博物馆提供了免费的专业化服务,韩美林艺术馆、良渚博物院、萧山博物馆等有条件的特色大馆也研发了个性化数字产品,为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数字防护。临平博物馆参与的《馆藏文物数字指纹提取鉴别与身份智能管理关键技术》项目成功获得科技部支持,将文物藏品表面放大数千倍,自动变焦拍摄采集文物微痕,通过智能拍摄算法和区块链技术,拍摄十余张照片后,自动生成微观特征模型,通过比对这些“文物指纹”,探索可移动文物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珍藏在各博物馆中的重点文物普遍支持三维立体化展示,大量线上展厅、基本陈列全覆盖的在线语音导览等服务普惠观众。

深耕馆藏、深入研究是原创展览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国有博物馆获得国家级展览类奖11项、研究类奖4项、宣教类奖5项、文创类奖13项,如,临平博物馆“春风又绿——江南水乡文化展”荣获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此外还获得省级展览类奖34项、宣教类奖14项、文创类奖19项,其他类型23项。

中国茶叶博物馆承办了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的“茶香器韵·品味中国——中国茶文化展”等多个展览、参与摩洛哥“中摩茶文化展馆”的建设策划,以茶为媒向世界讲述一片树叶的杭州故事。重工雕琢的土耳其长袍、缀满绿松石的精美马鞍、西方版《韩熙载夜宴图》萨非王朝挂毯……匈牙利布达佩斯应用艺术博物馆的34件(套)精品文物首次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亮相,展现了东西方文明密切交流的生生不息。以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机构,通过策划举办跨境展览,召开学术研讨会,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参与拍摄文博纪录片等途径,持续推动提升杭州国际影响力,向世界讲好“杭州故事”。

优化公共服务

2024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重点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杭州市有近30个博物馆长期作为“第二课堂”基地服务青少年学生,年均开展社教活动6500余场次,参加观众超过255万人次,去博物馆看展、手作,或者当一名小小讲解员,不只是杭州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时尚,更是他们的生动课堂,伴随着他们成长。

研学课程研发也是杭州众多博物馆的“必争之地”。在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和十佳线路遴选推介活动中,在杭博物馆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浙江自然博物院推出的“绿水青山研学营”,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的“蚕乡月令——‘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遗传承和推广”获得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杭州博物馆推出的“发靥的宋潮——宋韵系列研学课程”、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推出的“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项目获得优秀案例。中国茶叶博物馆推出的“非遗茶香”西湖龙井老字号特色文旅线路获得文化遗产研学十佳线路,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推出的“西湖寻宋”文化遗产研学游线获得文化遗产研学优秀线路。

2023年,面对空前的暑期“博物馆热”,杭州市园林文物局首先联合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橙柿直通车》栏目和杭州市民意互动研究中心开展了关于杭州的博物馆错时开放的民意调查,得到广泛的理解、支持和认同。在闭馆日对杭州博物馆进行专题采访,介绍博物馆在闭馆日的“幕后”工作,让更多观众、游客知晓博物馆定期“休整”的必要性。经主管部门研判,岳飞纪念馆等11家实行每天开放,这些馆均位于主城区、西湖风景名胜区,日常开放所需财政投入小、场馆规模小、文物数量少,交通便利,参观需求大,且部分馆有门票收入;杭州博物馆等17家调整为周二闭馆,这些馆均为国有中型以上博物馆,日常开放所需财政投入大、场馆规模大、文物数量多,不适合每天开放,错时开放可以有效填补周一闭馆期间观众参观需求;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等24家维持周一闭馆,这些馆分布在主城区外,近年游客数量增长不明显,周边公共文化设施又相对不足,适宜尊重观众原有参观习惯。随后,杭州市在全国实施错时、延时开放,让观众、游客每天都有博物馆逛,周一也可以实现逛馆自由的同时,适当分散了博物馆观众人流,主动回应公众需求,得到观众游客的充分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提升乡村博物馆

2022至2024年,“新增认定乡村博物馆”连续三年被列入浙江省、杭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截至目前,杭州市共认定140家乡村(社区)博物馆,提前超额完成“百”的计划。历史名人的生平画卷、红色文化的“时光相册”、非遗技艺的活态展示……在杭州,一座座乡村博物馆拔节生长,成为广袤乡间亮眼的人文景观。目前,杭州共认定乡村(社区)博物馆140家,呈现出“一村一馆”的多元化形态,不仅留住了乡愁感,还让乡民们有了乡富感、乡喜感、乡乐感。

制度建设,乡村博物馆管理规范化  2023年,市园林文物局组织博物馆业务骨干,针对乡村博物馆特点和需求,研究制定了《杭州市乡村(社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试行)》,并正式下发施行。该制度是全省首个文物主管部门针对乡村(社区)博物馆正式推行的业务管理制度,为乡村博物馆专业化管理和长效发展打好了基础。在规范管理的同时,探索动态管理机制,指导符合条件并有意愿的乡村(社区)博物馆登记备案。例如,2023年通过认定的叶氏哥窑博物馆研学活动特色突出,场馆自收自支,运营状况良好,已于2024年1月正式登记备案为民办非企业,是私人所有乡村(社区)博物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

创新思路,打造星级乡村博物馆  杭州市在2022年率先推行“结对共建”工作,通过“长帮扶”“常帮扶”的长期合作关系,借助国有博物馆等力量,指导乡村(社区)博物馆规范管理、业务提升,进一步融入博物馆行业。探索馆际资源互通、展览互办、人员互动,推进乡村(社区)博物馆运营提质升级。

经过3年的培育,一批乡村博物馆“一馆一品”特色初步形成。经各县(市、区)推荐、专家评审、大众投票、集体研究审议等程序,杭州市评选出了第一批五星级乡村(社区)博物馆6家,四星级乡村(社区)博物馆15家,三星级乡村(社区)博物馆25家。中泰竹笛博物馆、杭州农历博物馆、汤寿潜故居陈列馆、富阳元书纸博物馆、峩山畲族馆、千岛湖啤酒博物馆等6家一批环境和设施建设完善、运行管理安全、藏品管理规范、陈列展览优良、宣传推广成效显著、开放服务水平较高的乡村(社区)博物馆获得五星级。

串珠成链,“乡村博物馆群落”渐具规模  萧山区进化镇以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为核心,串联辖区内的葛云飞故居陈列馆、葛理庸葛树滋故居陈列馆、汤寿潜故居陈列馆等4家乡村博物馆和一浮居、宋韵欢潭展陈馆等文化场馆,打造了具有进化特色的乡村博物馆群。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酒店、景区村庄等资源优势,推出博物馆主题游线,联手开展研学、游学活动,实现文旅融合带动在地经济发展。

余杭区百丈镇在溪口村以打造“乡村博物馆群第一村”为目标,以“新乡人”为主体,先后建成传梭博物馆、杭州农历博物馆、清廉博物馆,并集聚蔡志忠文化馆、鑫藏修图书馆等一批特色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让文化遗产可亲近、有故事、能体验,不断出圈引流。

这些在杭州市民百姓家门口的博物馆,有效补充了全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缺环,拓展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边界,有利于催化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文化滋养,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博主题宣传“让文物活起来”

围绕年度文博主题开展宣传系列活动是杭州文博的传统,2018年的“家在钱塘”、2019年的“红色记忆”、2020年的“让文物活起来”、2021年的“红色印记”、2022年的“宋韵迹忆”、2023年的“亚运风采 文博添彩”等年度主题活动成功举办,其中,“让文物活起来”全媒体传播项目2021年获得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奖”。

2024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以“让文物活起来”为主题,依托“杭城迹忆”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了全市博物馆“镇馆之宝”评选。共有230个博物馆的309件/套藏品参评,最终评选出市级“镇馆之宝”共66件/套,以及“镇馆之宝”入围藏品164件/套。围绕评选出的“镇馆之宝”,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举办了“杭州的博物馆镇馆之宝”特展等一系列主题展览,策划了一系列“寻宝”路线,开展了短视频大赛、海报大赛、篆刻大赛、文创大赛、研学线路设计大赛、“我和博物馆的故事”征文等一系列赛事,开发了一系列主题文创产品。

“杭州的博物馆镇馆之宝”特展以“镇馆之宝”为主角,系统体现了文物实证杭州历史、文物讲述杭州故事和文物保护利用的成果。其中,“文物实证杭州历史”用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彩绘陶片、桐庐小青龙遗址出土玉钺、玉璧、五代钱元灌墓石刻星象图等文物梳理了杭州的历史,“文物讲述杭州故事”板块所有展品均来自杭州市的非国有博物馆和乡村(社区)博物馆,是杭州市第一次在国有综合性博物馆系统性运用该类展品,展览为广大非国有博物馆和乡村(社区)博物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与国有博物馆中实证杭州历史的重量级文物形成联动,获得了超高的社会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走遍杭州的博物馆”让杭城火起来

2023年7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正式启动“走遍杭州的博物馆”系列活动。设计推出的《杭州的博物馆护照》、“我是文博推荐官”、探馆、探展、探宝、探活动“四探”活动获现象级关注。2024年“走遍杭州的博物馆”活动热度不减,以“镇馆之宝”为主题推出了手绘地图和《杭州的博物馆护照》,策划了一系列寻宝路线,开发了一系列主题文创产品。截至5月底,活动在小红书、微博、抖音三大社交平台的总话题阅读量达3596.6万,“杭城迹忆”平台注册用户231万个,每日活跃用户保持在3万人左右。去“杭城迹忆”平台参与活动,赢得一本独一无二的护照,成为“文博推荐官”,开启一场“寻宝”之旅成为杭州的一种新时尚。

“博物馆之城”建设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集中展示,打造博物馆型城市是城市文明品位的体现。“博物馆之城”的未来场景会是怎样?如何激发城市内核生长?杭州市将继续在探索和实践中做出回答。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郎爱萍)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