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展览策展人论坛发言摘编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5月19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主办,金宝搏网站下载 、陕西省文物局承办,陕西历史博物馆协办的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策展人论坛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办。

此次论坛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配套活动之一,以“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邀请8位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策展人代表分享策展理念和思路。论坛齐聚老中青三代策展人,通过案例剖析、专家点评、现场互动等方式,从主题凝练、内容组织、资源整合、社教配套等角度,共同探讨如何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现将论坛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  博物展览的更新篇章

谭晓玲(首都博物馆副馆长)

首都博物馆基本陈列——北京通史展改陈后于今年2月10日重新对公众开放。改陈后的“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以北京地位逐步递升的发展历程为明线,以北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暗线,强调“让文物说话”,以物说事,以事说史,以史明理。

改陈的关键是推陈出新,改陈后增添了近年来北京地区考古发掘、北京史研究及文物征集的新发现、新成果。如上展了新宫遗址新近出土的靴形足彩绘陶尊、金耳饰、玉玦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到了“通”。内容上第一次将区域史陈列从史前不间断地贯穿至当下,又以北京70万年人居史、3000多年建城史、870余年建都史、70余年新中国首都史,以及新时代为主要节点,是名副其实的“通史”。形式上的“通”,主要强调空间的通透,实现在多个角度能够一眼穿透展厅,一眼看遍千年,在连贯、聚合、通透方面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展陈之“新”,使解读更加通顺与通俗,即内容逻辑通顺,重点内容设置合理,对文物和展项力求用形象、准确和多样化的手段进行通俗化释读。

展陈之“新”,更体现在与时代相呼应。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北京中轴线保护与申遗等,是新时代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重点工程,展览中都有相应的展项进行重点表现。

展陈之“新”,又不止于展示北京的过去和当下,对更加美好的明天——2035-2050年北京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进行了展望和畅想。

面向观众生成内容的博物馆策展实践

季晓芬(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一直以来,博物馆都致力于探索让文化更接近普通公众。然而,关于面向观众生成内容策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国内博物馆的现实困境与参观者的角色转变出发,在厘清观众生成内容与参与式博物馆的契合性、本质特征与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博物馆可以将观众生成内容的筛选、转化、激励与再创造逐步融入策展的全流程中。

用户生成内容(UGC),是社交媒体中游客在搜索旅游相关信息时所信任的主要来源之一。以UGC理念为核心的博物馆策展,是将对用户生成内容分析、融合与再创加入策展的准备期、规划期、实施期与评估期的全流程中,并相应地改进策展团队的需求识别方式、组织结构、专业内容生产、展陈创意设计与媒体协同等。面对博物馆2.0时代的现实与困境,必须重思面向UGC的博物馆策展模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对破解博物馆疲劳症,延长展览生命周期的作用机理。

2024年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十周年,西安地处丝绸之路的起点,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角色。中国丝绸博物馆拟邀陕西省文博机构共同举办“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展览,以“世界之都”“信仰之都”“商贸之都”“时尚之都”四单元,多维展现长安这座当时世界最大都城的风范,创新设立唐代长安与浙江版块,体现浙江与长安之间的水陆交通线已成为唐代以来中国沟通南北最为重要的生命线。展览旨在呈现唐代长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及其对丝绸之路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展现唐代丝绸之路的宏阔历史及浙江与唐代丝绸之路的关联。

展览践行了UGC理念策展创新的实例。在策划过程中,涵盖了需求识别、组织结构调整、内容转化、提升展览可见性与媒体协同等,在凸显展品自身优势之外,增进观众的体验感与参与感。

专家点评:

李耀申(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

首都博物馆的“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两个展览讲述的都是传统文化。虽形式不同,但都聚焦“博物馆里读中国”,紧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凸显“精神力量、价值追求、时代导向、启迪激励”的博物馆贡献力。

首都博物馆的策展理念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二是“新”。在“通”字上,结合实际,努力深挖北京史前至当代的区域历史特色,突出彰显首都北京的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四大”特色文化,把城市历史、当代成就和璀璨未来融汇起来,完全颠覆了以往博物馆通史陈列只述悠久古史而无现当代辉煌的做法。在“新”字着力更多,以时代眼光审视北京历史篇章,以新发现、新成果、新手段和新视角,用心用情策划观众喜爱的历史展览。在展览内容上把古与今、城与都、当下与未来,以及城与人、人与生活进行了很好的链接,打造有温度、接地气、观众可感可知的生动展览;在展览形式上,展示面积大幅扩展,从展厅空间、流线切分到文物组合、场景装置,包括色彩、主辅线的安排,交互作用,相得益彰,呈现良好的观展体验。

“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的亮点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用UGC理念引领策展探索,把用户生成理念作为核心创意来源,将其与博物馆的实物性、专业性进行有机融合,打造可看、可听、可闻、可感、可分享的展览,增进受众知识、情感的认知和升华;其次,展览的名称非常响亮,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十分切合主题立意;第三,视角独特,展览以一缕丝绸为线索,牵动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书写中西交流节点上汉唐长安的恢宏历史篇章,并将现实中的陕西与浙江连结起来,引发当代受众共鸣。建议在融入众多现代元素和受众意识时,注重专业性、学术性和科学性,努力实现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文物珍品与时代精神的无缝对接,在展览理念和实践上力争双推进、实现双丰收。

用历史的火炬照亮前行的路

雷修佛(安徽博物院院长)

近年来,安徽博物院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展览。“自强不息 美育报国——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峥嵘岁月”正是一次“见精神”的策展实践。展览通过挖掘、阐释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呈现学会成员在艺术追求和国家使命之间不懈奋斗的历程,并把“自强不息、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留法艺术学会精神传递给新时代青年。

如何落实“见精神”策展理念?一是因时而为,扣好策展的第一颗纽扣——时间与选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打造一个集纪念性、教育性、研究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展览,既回顾老一辈艺术家的奋斗历程,也将其精神有效传递并引起观众的共鸣。二是应势而动,夯实策展的承重墙——研究积淀。展览选题基于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潘玉良等留法艺术家的4700余件艺术作品及文献档案,“潘玉良领导下的留法学会”研究及“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研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的脚本,也为展览策划筑牢学术根基。三是因象而生,铸就策展的灵魂核心——展品选择。展品选择立足馆藏而不局限于馆藏,展览得到国内外多家文化机构的大力支持,并首次与法国公立收藏机构展开跨境合作,精心遴选出国内外众多知名文化机构收藏的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献,采用“展品互证”的方式把不同类型的展品组合展示,实现展品从物理存在到精神象征的转变。四是因情动人,编织策展的共鸣纽带——展览叙事。通过“序章:留法百年”“志同道合 相约建会”“自立自强 璀璨艺都”等五个板块编织叙事,展现中国留法艺术家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成就。从留法艺术家的组织架构确立、在法艺术实践的自强不息到抗战时期家国情怀的展现,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美术创作探索,展开一幅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历史长卷。

御瓷“归来”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刘薇(江西省博物馆策划交流部负责人)

江西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景德镇明清御窑瓷器是享誉世界的中华文化标识之一。“御瓷归来”主题特展,以600年间明清经典御瓷代表作首次“成体系、大规模”回归故里为契机,将御瓷作为中国经典文化符号进行解读,彰显中华文化强大魅力。

展览以御窑瓷器的“源”与“流”为载体,探求中华文明的“根”与“魂”,通过五个部分呈现,对御瓷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出生动阐释。“何以御窑”通过御窑的设置规制,御瓷的礼制功用,严苛规范的生产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回答历史之问;“博采众长”讲述御瓷承千年手工艺术之精华,载中华传统文化之神魂,具有丰富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兼容并蓄的人文底蕴;“惟精惟一”体现御窑凭借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不断的自我突破,佳作频出、长盛不衰;“海纳百川”展现多民族文化在瓷上汇聚,东西方美学在瓷上交融,彰显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气度风范;“生生不息”回顾江西万年窑火永燃不熄,展望新时代,以匠心绵延历史厚度,在传承创新发展中持续讲好中国故事。

展览汇聚国内8家文博单位180件御瓷精品,其中珍贵文物144件。展品时代覆盖从明洪武到清宣统共21朝,以及当代仿古非遗作品,反映了当前御窑考古、御瓷制度与器物学研究最新成果,部分文物为新出土或首次“出宫”集中规模展出。

展览从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绘画、纹样中汲取灵感,营造具有东方气韵的展陈环境与御瓷之美相得益彰,共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韵与风范。以御窑厂、紫禁城、文明互鉴为主线,建构风格鲜明的三大沉浸式空间。情、景、物相和相融,空间设计与柜内设计相辅相成。中式园林与宫廷建筑、紫禁城四季、御窑厂考古VR等展项构建可看可感可交互的体验空间,满足观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

专家点评:

严洪明(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

安徽博物院以两个值得回顾和记录的历史节点切入,举办“自强不息,美育报国: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峥嵘岁月展览”,力求“见人见物见精神”。但“见精神”是不容易的,不只是在展览标题上喊一下口号。展览采用“以人引事,以事叙史”的策展思路,分为五个板块展示,把展览内容与民众需求及情感共鸣点联结,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并把该院累积的“学术”变为形象化、可视化的“艺术”,把学会的会议记录、照片、信函等历史资料与院藏油画、雕塑等作品有机组合,还原学会群体面貌与个体光芒。从“展品”到“行为”再到“情感”,展现了“抗战一天不停,捐款一天不止”“略表分羹共餐微意于三万里外”的义举,提炼出“自强不息、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展厅用中性色彩强化专业学术效果,与展览主题贴切,进一步烘托了展示氛围。打造了集纪念性、教育性、研究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展览。

建议展览对应民众层面中的“爱国”,即标题上的“美育报国”,以及国家层面的“富强”,落后就要挨打,为此要自强不息,利用各自专长报效祖国,振兴中华。这是展览立意中的思想性体现,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所在。

“御瓷归来”主题展意在打造“千年瓷都”的中国文化标识,传承弘扬御瓷文化,擦亮瓷都对话世界的窗口。策展人把御瓷所蕴含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与展览“何以御窑”“博采众长”“惟精惟一”“海纳百川”“生生不息”五个单元对应阐释,将御瓷作为中国经典文化符号进行解读,有深度有新意。但在衔接上,还需进一步梳理提炼与充实完善。

此外,展览还增添了当代仿古非遗作品,运用数字技术强化观众参与体验,打造可赏可玩可学习的复合展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也是其一大亮点。同时,展现的景德镇明清御窑“无所不工、无所不精、无所不能”的极致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相关联。倡导爱岗敬业,弘扬工匠精神。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