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成果转化展览、服务公众的感言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张夏

近几年,作为策展人,我完成了一些将博物馆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文物展览、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感想和体会,也积累了一些疑难和问题。虽然不成体系,但仍愿分享出来,供方家参考、批评。

感想和体会

研究是展示的基础。如果没有深入、全面、细致的研究,就难以充分认识文物内涵,通过文物讲出“故事”,更别说把众多的“故事”串成展览了。如“殷契重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主要是依托了120年来甲骨学的研究成果。“鸣沙遗墨——天津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特展”,则充分利用了敦煌学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是需要选择的。其一,针对同一件文物、同一个问题,不同学者的观点难免有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观点,这种观点一定要有理、有据、逻辑自洽,适合展览主题和故事表达的需要。其二,有些研究成果过于艰深,虽然重要但是难以被观众理解和接受,只能割爱。其三,有些研究成果在学术上未必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却颇具趣味性,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这样的研究成果有时可以保留。其四,再好的研究成果,如果和展览主题无关,也不适宜使用,必须果断舍弃。

研究结果是需要转述的。展览不是学术论文,所以需要使用展览语言对研究成果进行转述,不能原样照搬。展览语言要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为佳。展览语言的呈现形式除了文物、文字外,还应有图片、视频甚至互动游戏,虚实应该结合。

问题与疑难

策展人不一定是专家,但一定要懂专业。但是,在策展人对某一个领域懂得稍多之后,往往会有“专家”思维,脱离了普通观众的视角,从而造成展览定位失焦、对象不清,既不能保证其绝对的学术严谨性以服务少数专家,又不能让广大观众充分理解、产生共鸣。这是一个相当矛盾却又相当现实的问题。换言之,同时兼顾严谨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做到“雅俗共赏”,是相当重大的挑战。

找到一个研究成果丰富成熟,且又能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展览选题,是非常困难的。往往是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太过艰深。观众喜闻乐见,但研究粗浅。前者需要强大的科普能力,后者需要大量的补充研究,对策展团队都是挑战。

博物馆自身研究能力有限。如何使用有限的研究能力,最大程度地利用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同时最大程度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满意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博物馆的研究似乎应该更像“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利用一些支点巧妙用力。这对博物馆从业者的要求其实是非常之高的。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