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育功能 增强优质供给 以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为例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姜惠梅


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

伴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博物馆正在通过多种渠道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作为学校课堂之外的有益补充,博物馆“第二课堂”的角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所认可和接受。每到节假日、休息日,各地博物馆就成了众多游客选择的打卡地。在如今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教育职能,为广大公众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成为接下来博物馆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与使命 博物馆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向公众传播历史、艺术、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为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通过研究、收藏和保护,博物馆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资料,促进了学术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在公共服务领域内,博物馆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项目,与社区紧密联系。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博物馆在社区中的作用,也让博物馆成为促进社区参与和公民参与的平台。

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是其存在的核心理念之一,它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实现了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保护、社会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促进。这些职能不仅体现了博物馆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其持续发展和适应时代变化的关键。

博物馆教育是推动传统文化“双创”的重要渠道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历史的保存,还需要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教育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博物馆教育通过对展览与文物的解读和展示,使传统文化在保持其核心价值和特征的同时,能够以更容易被现代公众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山东博物馆依托“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开发出了“海岱风 艺韵情”馆校融合成果展示、“带着家乡文物上大学”学生教育衍生品设计主题活动、“陶于河滨”博物馆黄河文化主题研学课程等一系列特色教育活动项目。通过这些活动,博物馆可以发挥非正式教育场所的优势,结合科学技术手段,利用跨学科的多维视角解构传统文化,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新理解和新应用。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为其赋予新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为传统文化的活化与再创造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博物馆教育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实现途径  终身学习是指在个体的一生中持续进行的学习过程,这不仅包括正规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开放和包容的非正式的学习环境,观众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节奏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使得所有人可以不受年龄、背景或能力的限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博物馆教育在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文化和教育机构,博物馆拥有包括历史文物、艺术品、科技展品等在内的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兴趣爱好者的学习需求。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博物馆提供了一种直观和生动的学习方式,为各年龄层和社会群体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山东博物馆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山东博物馆不断创新利用馆藏文物资源,积极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物蕴藏的深厚价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

山东地区史前时期文化谱系完整、自成体系,文化发展水平极高,是中华文化多源之一,是文明发祥地之一。山东博物馆依托通史展览“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中黄河文化的相关元素,围绕着“博物馆研学如何学”“如何评价学习成果”两个问题,不断探索博物馆青少年及混龄研学等教育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展教结合,开发出了“陶于河滨”博物馆黄河文化主题研学课程。在全方位、多视角诠释黄河文化的物质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让文物讲述黄河文化故事,让研学者成为黄河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以此夯实山东博物馆教育内容,完善山东博物馆教育流程,深挖山东博物馆教育资源,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教育山东模式。

侧重有教无类,增强教育普适性  在混龄研学的模式下,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被混合在一起进行研学活动。在参观完通史展览黄河文化部分的基础上,研学者会在海岱日新专属研学空间内开展互助学习与交流探讨。这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设置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按年龄分班的常规做法,提供了一个多元化、个性化和协作性强的教育环境。

在混龄研学的过程中,知识丰富和思辨能力强的研学参与者会带着其他研学参与者一起实践与思考,因为青少年的思维习惯具有相似性,同伴示范引领远比教师示范引领要高效得多。研学者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教授知识的一方能够加深自己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被教授的一方则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快速成长。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研学者的社交技能,还能促进领导能力的提升,提高学习动机,使得知识传递更加多样化和动态化,有助于建立一个支持性和共同成长的学习氛围,构建博物馆研学新型社会教育形态。

范围全面覆盖,扩大教育可及性  混龄研学通过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包容性强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不仅接纳不同年龄层次的学习者,而且也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育资源如教师指导、学习材料和设施等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共享,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年长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导年幼的学生来巩固自己的知识,而年幼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技能。这种资源共享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从而确保教育的全面性和可及性。

此外,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混龄研学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全面化发展。在多年龄的互动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尊重差异、理解和包容他人。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满意度。

重视人文精神,提升服务高质量  混龄研学强调整体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还包括情感发展、社交技能、道德观念和艺术欣赏等方面的生成与培养。这种全面的教育视角有助于学生形成均衡发展的人格,体现了混龄研学模式中的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山东博物馆“陶于河滨”黄河文化主题研学课程为例,在研学过程中,通过在“海岱日新”展览中沉浸式场景研学,混学互助,思维唤醒,兴趣激发,引导求证等复合型教育手段,研学者在自主探究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内生性黄河文化内涵与精神,由知识技能达到情感价值获得的升华。在研学结束后,山东博物馆为研学者设立博物馆研学账户,以“积分银行”的形式鼓励走进更多博物馆参加更多博物馆研学。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而是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在研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更具创意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这种需求推动了教育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教育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体验。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博物馆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提升展览和教育活动的质量,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以维持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核心地位,促进文化的传播,激发公众对历史和艺术的兴趣,从而丰富和提升公众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的文化进步。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