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全纳教育工作探索——以淄博市博物总馆为例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张晓雨

全纳教育是1994年于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是指社会教育机构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受众提供平等、相互尊重的学习机会,充分享受社会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化、平等化。2020年“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成为第44届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引导博物馆从业者探索多元化教育领域,鼓励博物馆利用展览社教等活动克服社会偏见,为公众提供平等的参观机会。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工作传播的重要载体,在面向普通受众开展各类社教活动的同时,更要面向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举办相应的特教服务,用活博物馆资源,助力实现博物馆教育的平等化和多元化。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引入全纳教育理念,彰显博物馆公共服务价值

馆校结合,打造专题创作展览。“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是灵魂”,要为人的需求和发展服务,重视教育功能的发挥,启发个人的潜力,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博物馆全纳教育应秉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以开放、包容、宽容、平等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参观者。淄博市博物总馆以全纳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如何让特殊教育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参与到社会文明建设中来,参与到博物馆的学习中来”策划特教学生公益绘画主题展览,共展出特殊教育中心学生创作的60余幅绘画作品。创作过程中,听力障碍学生只能依靠眼睛观察文物藏品,通过手语老师介绍了解藏品信息和文物背后的故事。视力障碍学生绘画最为困难,需要老师帮助裁定画布大小、摆放位置并标记好颜料,依靠个人对语言描述的理解和触觉的不断积累来创作。而培智和职业教育的学生正是靠绘画技能,才取得未来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展览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些作品不仅给观众们带去了心灵的触动,而且也让参观者通过画作走进了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

研学合作,开展残障人群馆内社教实践。博物馆作为承担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开展残疾人、特殊人群教育是其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开展特殊群体研学活动,既需要监护人的同意、配合和陪伴,也需要学校、残疾人组织、专家、公益机构等多方的支持和合作。博物总馆初步探索特殊群体研学模式,一方面与淄博特殊教育中心加强合作,投入优质资源共同开发社教活动教案。另一方面,结合全国助残日、全国残疾预防日、国际手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特殊教育活动,实现博物馆全纳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在国际聋人节到来之际,联合淄博市特教中心开展“寻传统文化 赏陶瓷风雅”研学社教活动。为确保听障学生研学活动顺利开展,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由10名特教老师、1名专业讲解员和1名展厅管理员带领,特教老师提供手语翻译保障。这次特殊的研学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情绪能力和交往能力,是淄博博物馆领域助力残疾青少年群体融入社会生活的有益探索。

流动课堂,“文化润心”进社区、进校园。博物馆要重视公众的需求,深入社区,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教育资源。博物馆的全纳教育社会课堂,不应该只困囿于博物馆一方之地,更要以“文化润心”的方式,走进有需要的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身边。基于社区、学校的客观需求以及博物馆的不可替代性,时代赋予博物馆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并通过与社区、学校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淄博市博物总馆尝试在周边社区、特殊教育中心等场所开设“淄博历史那些事”流动课堂,通过流动展览、趣味闯关、文武课堂等形式,让社区的残疾人、特殊人群以及特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淄博历史文化,感知淄博历史文化的厚度。

加强系统化建设,推动博物馆全纳教育活动常态化

完善社会教育课程,构建科学的全纳教育体系。国内博物馆的全纳教育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普通的研学活动而言,面向残疾人、特殊群体需要构建分门别类的全纳教育研学体系,针对不同群体的身体条件研发适用的社会教育课程。博物馆全纳教育要以建筑“大社教”为目标,与教育机构合作,增添盲文版本教案、视频教具等,方便视障人士、听障人士快速融入博物馆中。例如上海博物馆的全纳教育社会研学课程体系,以包容性、参与性、探索性为基本理念,为残障学生量身定制社教课程,内容包括古书装帧、雕版印刷等简单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的社教活动。在探索博物馆全纳教育社教时,尤其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研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社教课程,例如淄博市融入齐文化、陶琉文化、聊斋文化内涵,开设陶艺、聊斋话剧表演等体验性课程,增添互动性、趣味性和体验感。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普适性”和“可行性”两者的关系,实践活动要兼备简单易上手的互动性,方便让更多想走进博物馆的残障人士参与其中。

融合专业资源,搭建全纳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在将全纳教育理念引入博物馆社教工作后,还应尝试搭建更为广泛的全纳教育平台。一是探索馆校合作深度融合模式,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聘请特教教师作为研学教师,全程参与博物馆特教课程研发、授课,他们对特殊群体了解较多,更易把握特教课程的侧重点,更好满足特殊群体的需求。二是与残联等组织机构合作,打造博物馆全纳教育第二学习课堂。比如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推出“可触摸博物馆”非视觉项目,联合十多个公益组织,发布“大湾区非视觉文化地图”,调动听觉、触觉、温度与震感等不同感官方式,踏入“可触摸”的博物馆,为特殊人群提供观展便利。

关注特殊群体精神文化需求,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博物馆全纳教育工作的前提是要改善特殊人群使用馆内设施的便利程度,完善无障碍通道、卫生间、残疾人座椅等服务设施,还可以在展厅内增加盲文触摸板、声音指引或灯光提醒等,来满足不同特殊人士参观需求。例如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利用bim技术优化物理空间,推出无障碍导览小程序,并在2023年5月举办脊髓伤残人士“无障碍”参观博物馆活动;捷克国家博物馆利用UV解包与重拓扑技术,将大卫、米罗的维纳斯、奈菲尔提蒂半身像等著名雕塑的3D扫描图、精准部位的激光扫码形成特殊震动模式,使用者借助VR触感手套,完成一场与艺术的双向奔赴。博物馆全纳教育的可持续性,还体现在工作人员互助有爱的风气,做到“多问候一句、多搀扶一把、多微笑一次”的参观服务,不用异样眼光对待特殊群体观众,真正实现博物馆全纳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

博物馆事业一头连着文物藏品,一头连着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馆全纳教育是博物馆行业促进教育公平、公共服务平等化的重要体现。博物馆全纳教育是平等接纳特殊群体走进博物馆的必要条件,有助于形成从隔离走向融合的无排斥无歧视的宽容包容、平等参与的博物馆社教工作氛围,势必将推动博物馆成为“人人共享”的包容性平台、“有教无类”的学习型平台、“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平台。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馆员杜冠博给予了较多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