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博物馆藏于右任手书石碑简析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程红

日照市博物馆新馆开馆两周年之际,特别推出新展馆藏石刻展,其中有两通于右任手书石碑,为首次公开亮相。墓碑的主人分别为“丁二公”和“丁五公”。这两位究竟何许人也?竟得书法名家于右任先生题写碑文!接下来笔者就带您一探究竟。

image.png

石碑内容

两通石碑皆为青石材质,碑文字体俊美,行笔流畅,笔意结构取法魏碑,又兼具篆、隶之法,风格独特,自成一家,从中可略窥于右任书法大家的书法功底。

image.png

丁二公、安孺人、秦孺人合葬墓碑

高130、宽67、厚20厘米,碑文自右至左共9列154字。碑文如下:

公讳以所字敬斋增贡生候选训导

生于道光二十年二月二十四日亥时

卒于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卯时  

安孺人卒于同治四年正月初二日辰时  

秦孺人卒于民国五年八月二十九日丑时

授修职佐郎  考 丁二公

清例  显 合葬之墓

封孺人  妣 安孺人

男 惟润 惟沂 惟沧 孙 履赐 履素 履任 履恭 履昇 履慎

曾孙 原籍 原振 原提 原策 原揖 原铎

于右任敬书

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十五日 立石

image.png

丁五公、秦太君合葬墓碑

高125、宽66、厚17厘米,碑文自右至左共9列121字。碑文如下:

公讳以专字希衡

生于咸丰六年十一月初六日酉时

卒于民国十二年夏历正月初六日丑时

秦太君生于清咸丰六年十月初六日寅时

卒于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二日酉时

考  丁五公

显  合葬之墓

妣  秦太君

男 惟滋 惟淑 惟沈  孙 履训 履護 履註

曾孙 原倬 原信

于右任敬书

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十五日 立石

丁二公、丁五公何许人也?

经查阅《日照丁氏家乘》:丁二公,名丁以所(字敬斋);丁五公,名丁以专(字希衡),二人乃同盟会创始人、被称为孙中山先生左膀右臂的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二伯和五叔,为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丁家官庄人。

从墓碑记载的信息来看,丁五公就是一介平民,似乎没有任何政治和学术上的成就。丁二公以所“增贡生候选训导”“例授修职佐郎”,二位夫人皆“例封孺人”。根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中《(清代)学校与科举》所述:“凡儒学中的廪、增、附生,按政府规定报捐为贡生的,称例贡。这是当时由捐纳入官的必由之路。……例贡或在监肄业,或在籍,均可称为国子监监生。”根据清代科举制可知:增生,俗称秀才,是清代科举的一种出身,是指在廪生正式名额之外增加的生员名额,增额者为增广生员,也称增广生,为官学第二等生员(廪生为一等,附生为三等)。“增贡”是“例贡”的一种,是由增生通过报捐方式取得贡生资格的一种途径。“例贡”按其报捐前的生员(廪、增、附生)身份,可分为廪贡、增贡和附贡。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丁二公本为增生,是通过捐纳才取得了贡生资格,从而成为增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就可以当官了,但是丁二公墓碑上只记载了“候选训导”。“候选”,顾名思义,就是表示需要等待有相应的职位出现,才能上岗。“训导”即“儒学训导”,学官名,为府、州、县的地方官学中辅助教授、学正、学谕教诲生员的教师,官秩为从八品。可见,丁二公只是“候选训导”,并没有真正坐上训导的位置。丁二公最终“例授修职佐郎”。例授,即循例授官。参阅《清会典·吏部·验封清吏司》可知: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予本人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其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去世)者为“例赠”。由此可见,丁二公及其两位夫人在世的时候就受到了朝廷的封授。那么“修职佐郎”又是什么职位呢?经考,它是从八品的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为官衔虚职,并无实权。而他的两位夫人,也因为其从八品官秩身份而得封“孺人”。从以上种种可以得出结论,丁二公非正途出身,但是通过他所取得官秩的途径我们又可以知晓,当时丁氏家族的经济实力应该是不可小觑的。

其侄丁惟汾与于右任

说到丁惟汾,不得不提一下日照丁氏。日照丁氏家族为当年日照县五大家族之首,山东著名科宦世家之一。丁氏家族人才辈出,自明代天启四年(1624)开科入仕,至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为止,历明清两朝281年时间,共考取进士15人、举人49人、贡生85人、监生339人、庠生272人、廩生19人、增生44人、武生45人,其科第成绩为日照县之首。清末民初以降,又陆续出了“一门三进士”——近代军火工业先驱丁守存父子、山东省图书馆馆长——丁麟年、同盟会创始人——丁惟汾、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监督(校长)——丁惟鲁、山东高等学校(现山东大学)校长——丁惟椽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等,更使日照丁氏家族享誉全球。

丁惟汾父亲——丁以此排行老三,秀才出身,系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朴学家许瀚的弟子,一生以教私塾维持生计,对音韵学和文字学颇具研究,著有《毛诗正韵》一书,深得民初汉学家章太炎、刘师培、黄侃等大家的赞赏。

丁惟汾父辈,除了其父丁以此,其他叔伯均不见经传,为何其二伯和五叔两通墓碑又得大名鼎鼎的于右任先生手书呢?这还得从丁惟汾和于右任的渊源关系说起。

丁惟汾(1874—1954),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人,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国民党元老。他始终追随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起了核心领导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丁惟汾积极协助、竭诚支持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开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新局面,孙中山曾有“唯丁是赖”的评语,称廖仲恺和丁惟汾为其左膀右臂。丁惟汾自幼秉承家训,深研古韵,对国学颇有研究,出版《诂雅堂丛集》《毛诗解故》《尔雅释名》等多部。其女丁玉隽曾供职清华大学,是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黄炎培先生的儿媳,外孙女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杨乐,侄曾孙丁肇中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早年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先驱,常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于右任善书法,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被誉为“近代书圣”“当代草圣”,其最大书法成就是“引碑入草”,即把碑学书体的笔意和审美融入草书,创作出一种全新的书法美学形态,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他在大陆曾留下许多题字,奉化溪口城楼、四川青城山、西安碑林等地都有他的题字。他的书法作品极多,数以万计。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草民百姓,只要向他索字,他总是有求必应。到台湾后,为他人的题字内容多为劝人向善和思念故乡题材。于右任喜作诗,著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等,晚年诗作眷念大陆之情颇深。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柳亚子曾经说过,国民党的诗人数于右任最高明,但是写的太少了,是名家,而不是大家。于右任还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办人和私立南通大学、复旦大学校董,并曾师从武学泰斗施承志。

于右任终生爱国,一生都在为救国奔走,在孙中山先生的见证下加入了同盟会,创办多种报刊宣传革命,呼吁抗日救亡。1949年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的于右任本不想离开大陆,无奈被蒋介石裹挟去到台湾,仍然坚持为两岸的和平与统一而奔走,并留下遗嘱:死后葬于最高处,时时望大陆。

回首丁惟汾和于右任的革命历程,经常会看到二人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事件中。1926年3月18日,北京“三一八”运动中,李大钊、李石曾、顾孟余、徐谦、丁惟汾、陈启修、黄昌谷、蒋梦麟、于右任、林森以及学生总会和总工会的代表13人组成主席团成员,分为两队去执政府和外交部请愿,要求执政府严正驳复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不平等条约。1928年2月7日,在第二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丁惟汾和于右任一起被推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945年9月6日,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等赴重庆谈判的代表,丁惟汾等人受邀出席作陪。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总结出丁惟汾和于右任的关系:他们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坚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盟友,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同时还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如此,于右任为丁惟汾二伯和五叔题写碑文就不足为奇了。换言之,通过两幅碑文的题写,我们也能推测出丁惟汾和于右任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

丁惟汾自二十几岁就远离家乡日照外出求学,为了革命一生转战大江南北,就连他的副室郑全芳(丁玉隽之母)去世,时值北伐他正留守广州,都未回鲁奔丧。自1949年被国民党裹挟远赴台湾,直到1954年逝世,丁惟汾再未回到大陆。现在日照本地很少能见到与丁惟汾有关的一手文献资料,目前日照公藏展览中仅在日照市博物馆“日照历史名人陈列”展厅中能见到他的手迹附记。所以说,这两通石碑的出现,不仅是两件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同时也是两位老同盟会员、著名民主革命家关系的见证,对于研究两位重要历史人物丁惟汾、于右任以及其学术、书法艺术成就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单位:日照市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