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献集成:良渚考古发掘史料集成》诞生记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罗晓群

image.png

《良渚考古发掘史料集成》是一部良渚文化(1930-2014)田野考古的资料汇编集,集中呈现良渚遗址发现、发掘过程及考古成果的丛书。项目自2016年立项,历经数年编校整理,于2023年10月正式出版。全书共分10册,其中浙江4册、江苏4册、上海1册、其他地区1册,总篇目达400余,总字数超过500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为集成作序。该集成的汇篇出版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整、发掘历史翔实的良渚文化田野资料库,既为良渚文化研究者提供资料查阅的便利,同时也向广大社会爱好者做好良渚文化的科学普及宣传。所以说,这是一份珍贵的良渚文化资源,为普及、研读、分析、探究良渚文化乃至文明之间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集成出版缘由

1936年施昕更先生发现良渚,1959年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命名,70、80年代,寺墩、福泉山、反山、瑶山等遗址的发掘,使得良渚文化成为探索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焦点。浙江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的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良渚文化的社会发展及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意义。良渚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已发现遗址1000余处,这些遗址证实良渚文化是一支独特的区域文化,具备了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被国际社会所公认。这也吸引了更多考古学术之外的公众关注良渚文化,了解良渚文化。让良渚文化走进公众视野一直是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对良渚考古发掘史料收集汇编,既能有效梳理集合良渚文化已有考古发掘资料,也能有效对良渚文化进行科普宣传,继而推动良渚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开放的跨界合作和研究。

集成出版概况

80多年来的考古发掘为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实物资料。自1938年良渚文化遗址发掘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出版以来,良渚文化资料通过发掘报告、简报、报道、年鉴、论文、专著等多种体裁刊登发表。考古资料内容丰富恰如璀璨的繁花硕果,熠熠生辉。然而,这些资料中既有发表在《考古》《文物》等专业期刊上,也有不少散见在早期的报刊或书籍中。一些年代较早的良渚文化发掘资料信息极难寻找,凭个人之力很难将它们完整收录,缺失了这些发掘资料的基础信息,也不利于推进良渚文化的研究。

为了推进良渚文化研究,给研究者提供便利的资料获取渠道,同时建立起一个良渚文化的田野资料数据库,2014年良渚博物院启动了这个项目。鉴于资料的繁杂及时间跨度较大的特点,也为了更有效地推进项目的开展,在资料采集之前对收录资料的时间节点与来源做了明确的划分。时间上从早期良渚考古发掘信息开始,截止至2015年;资料以简报、信息、年鉴等形式为主,考古报告和论文均有专门的刊物且内容较多,不列入收录计划。

该书的出版过程颇为曲折。由于整理人员的不断更替,一直至2022年才完成了收录、校对、补充等大量繁重的基础工作。尤其是校对过程中,邀请博物馆志愿者参与协助。虽然志愿者在博物馆服务多年,但对图书校对工作的认知并不清晰。此外参与的人数众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质,编辑统一制定了校对说明并做了校对的指导培训。这一举措也是一次新的实践,检验了志愿者参与博物馆研究工作的可操作性。排版时又遇到了资料如何分类的问题。经过多方的交流探讨,时间与地域两方面是很多人查找良渚资料的常规做法。因此决定把地域作为横轴线,把时间作为纵轴线进行汇编整理,在第一册中增加所有资料的总目录,并附上了良渚文化已出版的所有考古发掘报告,让公众通过集成方便所需资料的查询。后来又遇地图审核、书名更改等种种问题,在多方的帮助和努力下,最终得以顺利出版。

良渚考古发掘史料集成以集为名,整理编辑集结成册,汇集几代考古人及关注和关心良渚文化人的心血,让这些重要的史料继续发挥其证史的重要价值。

集成出版价值

收录了早年的发现和发掘资料。良渚文化早期发现和发掘的资料既是长江流域最早的考古发掘资料,也是中国考古学兴起和认知的时间证明。集成中收录最早的资料是1930年《东方杂志》中刊登的一篇卫聚贤先生撰写的信息,题为《南京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讲述南京栖霞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次的发现是长江下游第一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梳理了良渚文化考古发掘和研究认识的历程。1936年在《中国美术会季刊》刊登了《杭州古荡发现大批古石器》的信息,记载杭州古荡发现新石器时代之石器共四十件,是江南第一次发现石器。正是这一次的发掘,施昕更在《良渚》一书中提到,这些石器中有他非常熟悉的长方形有圆孔的石斧,这在他的家乡良渚是司空见惯的东西。由此引出了良渚的首次考古发掘。1953年《科学通报》刊登的《杭州发掘出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记录杭州老和山一批遗物,以此证明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些早期遗址发现的信息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们对良渚文化认知的变化。1973年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第一次发现了玉琮、玉璧等大型玉礼器和良渚文化陶器共存,人们认识到这些以往被认作周汉时期的玉器原来是良渚文化之物。1982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的良渚文化大墓墓地是由人工堆筑而成。这两次的考古发掘成果为之后良渚的考古发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正如赵辉先生在集成序言中所说,通过一份考古报告,从该项田野工作和资料整理中采用的技术、方法以及认识中,读出那个年代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

收录了较多的具有参考信息的资料。赵辉先生说,“任何一份田野资料,它身上的各处优劣,都折射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学术背景。如果阅读使用这些资料的同时进而了解到这一层,你的眼界也就不会仅仅局促在这座遗址本身的学术问题上了,你的研究也因此获得了在学术史上的定位、把控。”集成中有许多并不知名的遗址点的发掘信息,如浙江余杭的钵衣山、梅园里、横山等;海宁的荷叶地、达泽庙;嘉兴的大坟、高墩等;海盐的王坟、周家浜、仙坛庙等;桐乡的徐家浜、叭喇浜等。江苏省吴江梅埝龙南、常熟罗墩等遗址。上海的金山亭林等遗址。这些遗址点让我们对良渚文化的空间分布有了全新和整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有助于从聚落考古、社会组织结构、国家形态等视角开展良渚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推进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价值研究。

收录资料的体裁丰富且内容重要。一个遗址的考古工作流程包括发掘、整理、研究、发表等环节。其中已发表的资料又可分为考古发掘报告、简报、信息报道、论文等多种体裁。考古发掘报告是最为全面的介绍遗址发掘经过、遗迹现状、遗物特性、遗址价值的信息,因此考古发掘报告的出版需要花费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做准备。囿于考古单位专业人力不足的状况,往往只有重要的遗址会出版考古发掘报告。面对这一问题并考虑到考古发掘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一些新发掘遗址就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简报。简报顾名思义是考古发掘报告的缩减版,对遗址信息做简要的、重点内容的概述。信息报道则采用新闻报道形式及时发布遗址的亮点内容。以上三种体裁中简报和信息报道等内容最易丢失或忽略,因此汇集这些体裁的考古发掘资料并编制成集,有利于全面了解良渚文化考古发掘工作和研究认识的过程性和完整性。

资料时间跨度长,来源渠道多元。集成收录时间跨度80余年。资料来自《中国美术会季刊》《科学通报》《文物参考资料》《考古通讯》《考古简讯》《考古学报》《考古》《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文物》《农业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东南文化》《杭州文物通讯》《浙江学刊》《南方文物》《沪杭甬高速公路考古报告》《浙江文物年鉴》《东方博物》《浙江考古新纪元》《江海学刊》《文博通讯》《考古学集刊》《史前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特集》《上海文物通讯》《188宝金博官网怎么样 》等近30种杂志报刊。

集成数据的可利用性。集成的出版是为良渚文化研究完成了初步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随着数字化技术成果的不断推陈出新,集成既可以成为良渚文化资料数据库的基础材料,也为数字化技术在良渚文化研究领域的运用提供了较好的样本素材。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作为良渚文化学术研究机构之一,担负着全方位采集与收录良渚文化资料的重要职责。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努力做好良渚考古发掘史料的收集工作,为良渚文化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良渚博物院)

《良渚文献集成:良渚考古发掘史料集成》

总主编:王国平

编者: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

出版单位: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