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中国》:见物见史见人中认识中华文明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王巍

image.png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源。一国之民众如果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本国的历史甚至史前史,比如中国在近万年前已开始稻米种植,九千年前已制造出能吹七个音符的骨笛,八千年前已能制独木舟,六千年前西坡墓葬里已呈现出对北斗天象的认知,五千年前良渚已进入早期文明,等等,那么,这些文明研究的成果就会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知识,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考古界获得丰硕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学界面临的任务,是要使这些成果为世人所知晓。欲达此目的,需要考古人和媒体人共同努力,面向公众宣传普及。《文汇报》主办的文汇讲堂“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跨年四讲”便是有效的公众普及活动之一。在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活动举办之际,我便从负责人李念女士那里陆续听闻了听众的踊跃、形式的丰富,活动穿插了骨笛演奏、文物文创产品赠送和听众自测环节,可谓“有声有色”。当然,这也得益于所选学者演讲的专业和生动。现在演讲内容又很快整理成书稿,即将出版,按约定我要为书稿写个序,于是欣然提笔。

书稿的文字和图片,充分体现了见物、见史、见人三个方面。

考古以实物说话,这四次讲座共有十二位学者参与,有九个考古遗址的具体展开,每个考古遗址都是新世纪以来取得重要进展的典型地点,每个遗址也都有代表性遗物,充分展现了考古的特点。这是见物。而由这些演讲,更能见史。文汇讲堂截取了距今1万到4000年这段史前史,将四期讲座设计成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不同阶段,8000年为起源,5000年为形成,4000年为特点凸显,这与2002年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相呼应。至于见人,则有两层含义,我们不仅能从这些演讲中看到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能看到当代考古人的风采。讲座邀请了九个遗址的考古队队长来主讲,他们的讲述富有情感和体验。而中国科学院研究古气候学的科学家和考古理论界的领军学者,让整个论述更为立体全面。因此,这个系列讲座颇为精准地传递了考古界的最新成果。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诞生100周年;2022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20周年,如今,工程已经进入了第五阶段,我和北京大学的赵辉教授负责了前四个阶段。

前期阶段性重要成果之一是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冲破了国际上长期流行的“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城市)之说的桎梏。“三要素”说主要依据西方学界早期在两河流域及埃及的考古研究成果概括而出,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中华早期文明、印加文明就没有产生文字,而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可见,“三要素”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过中国考古的实践,兼顾其他文明的特点,我们提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这也是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如何判定出现了阶级、王权和国家呢?我们认为,阶级、王权和国家的出现是会在考古遗存中有所反映的,是会有特殊的表现或特征的:第一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都城的出现,它是需要大量人力筹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二是规模大、筑造精良的宫殿或神庙;第三是规模大、随葬品丰富的大墓;第四是礼器,彰显权贵阶层身份的标志或制度;第五是战争和暴力,体现为宽大的壕沟、高大的城墙、武器随葬、地位低的人为身份尊贵者殉葬等。这一新的标准不仅基于中国考古学的大量发现与丰富例证,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明仅有3300年的认知局限扩展至5000多年,而且也适用于国际上的其他原生文明。

第二个成果是概括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具体而言,将文明分成起源与形成两个阶段,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2019年7月6日,良渚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获得了世界的承认。近十年的考古活动又获得一些新成果,或将五千年形成的时间再朝前推进一些,如本书介绍的南佐遗址、红山文化遗址,又如中原地区的河洛古国——107万平方米的郑州巩义的双槐树遗址,其壕沟最宽25米深10米,内侧环壕的北半部大型宫殿集中,而且呈现出前后三进院落,有中轴线的雏形;在黄河中游的另一个5300年前的遗址发现了丝织品,说明当地已经开始养蚕缫丝;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近期发现墓葬中有石钺,说明当时的权贵阶层已掌握军事权力;长江下游的凌家滩遗址距今5500年到5300年,在其祭祀坑里发现了数千平方米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单体最大的玉石钺和龙首型玉器,其诸多因素被良渚所继承。这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全国各区域都已到了社会分化严重,出现早期王权和国家的阶段。未来还有待于考古人进一步的努力挖掘,来佐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阶段的各个区域文明是如何互鉴互学、在包容开放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的。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了五点概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本书重点介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九个考古遗址时,也为这五大特性提供了生动的实例来佐证。比如从近万年前南稻北粟的出现、定居村落的起源到五千年文明的形成体现了连续性;由遍布于中国大地的成熟的新石器聚落和文化圈构成的早期中国“满天星斗”的文明体,其繁盛多样的礼器的涌现体现了创新性;仰韶文化经庙底沟时期的发展,演变成中原龙山和二里头文化,引领其他区域文明,体现了统一性;尧舜禹时期中原地区对各区域文明因素的吸收显示了包容性;夏都二里头的牙璋等玉礼器向周围地区的传播显示了以先进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四方的和平性,等等。

30年前,我在日本攻读博士时,看到著名考古学家出版普及读物,举办公众讲座,市民买票入场聆听,听讲中普通民众都会认真做笔记,心中颇为羡慕他们民众与考古的亲近,如今这一幕在神州大地更为红火。现在更是最佳时机,在考古人与民众的互动共鸣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悟与认同,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日用而不觉,成为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万年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作者:冯时 等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3年8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