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特别是2023年以来,各博物馆的观众量大幅提升,其热度已传递到部分市、县中小博物馆。“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满足学习、教育、探索、欣赏等需求的普遍行为。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研学也成为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的重要方式。因此,对博物馆研学进行客观审慎的分析,有利于博物馆行为的规范与成熟。
博物馆研学的资源优势
目前来看,博物馆研学至少具有两大资源优势:一是政策资源优势。最近十来年,国家对青少年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校外学习教育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大力推动,包括规范性文件、行业标准和政策法规等。国务院于2013年颁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4年又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颁布了《博物馆条例》;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同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2021年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都对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研学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组织策划、目的地管理、项目支撑等,体现出研学活动在政策层面的规范化、体系化和持续性、严谨性。
二是博物馆藏品资源优势。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观众走进博物馆的直接诱因。博物馆藏品具有丰富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博物馆的定义规定,博物馆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的对象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也意味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都有可能被博物馆吸纳,成为博物馆类别和藏品体系丰富性与多样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另外博物馆藏品的直观性和具象化,以及第一手资料的原真性特点,也容易对观众的视觉观感形成刺激,符合人们“眼见为实”的认知心理。
博物馆研学的主要方式
从研学活动的组织者来看,主要分为博物馆自组织、其他教育机构组织以及博物馆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三种方式。从一般情况来分析,以前博物馆的研究活动相对简单,以自组织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和博物馆定级运行评估的开展,极大促进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的研学教育活动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迅速丰富起来,但仍以自组织和免费为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建新馆、办新展、在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推动下极大提升了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加之研学政策的引导、素质教育的助推,多形态化的博物馆研学活动迅速普及起来。营利性的研学机构纷纷走进博物馆,博物馆自组织的研学活动也不断提质增效,组织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相交织,免费的、收费的、利润分配的模式相混合,博物馆研学呈现出形态多样化的特征,也映射出博物馆资源利用的多样化与复杂性,是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
从研学的场所来看,主要分为馆内研学与馆内+馆外研学两种方式。早些时候博物馆研学主要在馆内,以自组织为主。除展厅讲解外,各博物馆都以馆藏资源特色、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为依托,自主研发博物馆教育课程。近年来,博物馆人自组织的研学活动积极走出自有天地,探索馆内与馆外研学资源的空间关联性,不断推出研学精品路线;此外研学机构的进入,更使得馆内+馆外的研学模式盛行起来。特别是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根据博物馆藏品资源与中小学课标,共同研发实践教学课程,实行博物馆教育员与学校老师相结合的“双师制”,将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进行很好的结合与延伸,探索出馆校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博物馆研学的主要内容
博物馆研学教育的内容经历了从简单到丰富,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博物馆教育是社会大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离不开教育环境与背景的转变。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到现代的素质教育的历程深刻影响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从简单的灌输式转变为现代素质教育需求下综合方式的运用。而且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兴起,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方兴未艾,利用新技术手段迅速转变了博物馆教育形式,博物馆教育也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的特征。
1.讲解。讲解是博物馆研学教育最早的、最基础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受普通受众欢迎的方式。无论是人工讲解还是智能讲解,在展品与受众之间架起知识与信息传递的桥梁,依然是博物馆最基本的教育功能体现。
2.动手体验。了解展品的制作过程和制作原理。例如一件瓷盘,从制胎、上釉到烧造,全过程的动手体验,可以让观众明白土与火的结合与转化就是这件器物的生命历程,这是在讲解知识传递基础上的体验与理解,是从知识向经验的跨越。
3.设计制作。设计制作是博物馆研学教育过程中从临摹式向设计式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从知识型、体验型向想象型的过渡,越来越受到现代博物馆和研学机构的重视。研学过程中目之所及、心之所思都是设计创作的元素,各类评比、大赛也层出不穷地开展起来。
4.探索思考。探索与思考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引进到博物馆研学教育的实践中,无论是历史还是未来,不管是天文还是地理,都有更多的未解之谜,博物馆包罗万象,探索与思考便永不停止。青铜器是如何冶炼铸造的,恐龙为什么灭绝,为什么开展地外生命探索等,都是博物馆研学当中深受中小学生喜欢的课程。
5.感悟共情。人们的情感表达也越来越受到博物馆的关注,博物馆也逐渐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空间。特别是在国外的一些社区博物馆,尤其注重社区发展环境与生活情景的塑造,构建起人与环境的情感共鸣。我国博物馆的研学活动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很好的实践,比如反映地震、战争、生命等主题的展览,其研学教育活动通过情景表演、场景塑造、动感体验等方式,来体味人与自然、人与人、生与死等复杂而又深刻的关系。
以上可以看出,博物馆研学的内容涵盖了知识、体验、想象、思考、共情等方面,而且不仅于此。也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是研学教育的方式从被动式到交互式,到研、学、游相结合;二是内容从点、线、面到立体化,知识与情感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结合,贯通了现代教育的纵向与横向,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三是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在时间与空间上极大地延展了博物馆研学教育的范围,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使得研学教育活动更加生动、直观,充满趣味性。
问题与发展趋势
博物馆研学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或者现象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这是比较根本性的问题。由于受到人、财、物等因素的影响,博物馆藏品的资源挖掘还需进一步深入。另外,软硬件条件的局限也使得博物馆现有教育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覆盖面不宽、延伸性不强的问题还存在。同时,由于博物馆热的升温,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预期过高,导致博物馆人工作负荷增加,压力加大,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利于博物馆的良性发展。二是研学教育免费与有偿的问题,三是研学教育内容客观与虚构的问题,四是博物馆参观秩序的问题。
这四个问题个人认为是阶段性现象,也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随着行业管理的规范化,社会公众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多样性选择,以及人们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的转变,博物馆研学活动和人们走进博物馆的行为必然会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最终达到最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