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全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期推进会,进一步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部署要求,听取各市(州)汇报“四普”工作进展。会上,成都市、巴中市、资阳市作为文物普查代表进行汇报,从机制组建、要素保障、队伍建设、质量管理等方面分享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成都:立足“成都标准”,严抓工作落实
“四普”第二阶段任务重,专业性强,面对成都市文物资源丰富的客观现实,成都市普查办多方努力,创新做法,落实好“四普”工作。
积极协调落实普查经费
拓宽经费渠道。按照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从文物勘探预算结余资金中调整资金以弥补普查资金缺口。
明确取费标准。参考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等部门制定的相关定额标准,编制《成都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经费测算导则》,对普查中涉及工作内容及取费标准进行了逐项明确。截至目前,20个县(市、区)按照以上标准执行资金落实达6459.23万元,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制定文物普查“成都标准”
基于“三普”工作成果,成都市提出了更高的“四普”技术要求,目的是通过此次普查,高标准建设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全面记录文物保存现状、历史信息、测绘数据、病害情况、保护修复、数字信息化档案、文物保护规划等相关信息。依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技术力量,科学选取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6大类不可移动文物代表点位12处,研究制定成都“四普”技术规范,为登录工作奠定扎实的标准基础。同时打造全省文物普查示范区,成都市普查办指导各县(市、区)争优创先,高标准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涌现锦江区、新津区等全省普查工作先进代表。
建立预保护工作机制
为确保“两个一律”的普查纪律落实到位,成都市普查办建立文物普查预保护工作机制。由成都市普查办组织专家进行评估,符合普查认定标准的,列入预保护登记对象,并要求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采取保护措施,按照工作程序,抓紧开展文物认定、登记和公布工作。通过该项工作机制,有效确保了锦江区龙王庙正街46号、60号、70号前院,东部新区龙颈坳宋墓,双流区王家堰、二道沟新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及四川齿轮厂旧址等7处历史文化遗产点位的安全。
构建“四个一批”工作体系
“保护一批”:指导金牛区、青羊区、新津区、金堂县将价值较高的不可移动文物申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加快推进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工作。“修缮一批”:及时抢救修缮普查中发现垮塌、年久失修等保存较差的不可移动文物,现已实施金牛区张大千旧居、龙泉驿区田氏支祠等保护修缮工程18项。“处罚一批”:对普查中发现因人为破坏、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文物破坏的,联合相关部门依法调查处理,现已查处文物违法案件4起。“移送一批”:强化纪检联动,会同成都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驻局纪检组研究制定“四普”移送问题线索工作机制,及时移送文物违法违纪线索,现已移送问题线索3条。
巴中:围绕队伍建设,下活普查“一盘棋”
巴中市通江县为国家级“四普”试点县,主要开展古墓葬类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经实践探索,形成了“边普查、边认定、边挂牌、边保护”的经验做法,顺利完成“四普”国家级试点任务。截至目前,巴中市“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率为95.53%,其中通江县(试点县)、南江县两个县已全面完成,其余县区均在收尾阶段。
抓机制建设强保障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深研国家、四川省“四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建立巴中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市、县普查领导小组,构建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四普”工作机制。
建强专业文保机构。巴中市委、市政府推动组建公益一类正县级事业单位巴中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巴中石窟研究中心),统筹负责全市文物行政管理和保护研究工作,保障编制33个,年内引进文博专业人才12名,新进人员入职即投入“四普”实战。
全额保障普查经费。截至目前,全市已批复四普经费532.1万元,到账400万元,确保普查设备、人员保险等配备到位。
抓队伍建设强能力
统筹各方人才,建强普查队伍。在实地调查和复核阶段,为确保调查成果的有效性,巴中市积极邀请省、市文物专家,抽调各行业专业人员和有“三普”经验的老同志以及高校的专业人员。全市共组建17支180余人的普查队伍,统筹解决人员缺乏、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增强普查的专业力量。
合理划分组队,明确职责分工。综合考虑普查人员经验、专业特长、年龄结构等问题,合理分配调度普查队员,各组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描述、测绘、制图、拍照、移动端数据采集录入均有专人负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加强队伍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召开“四普”培训会、业务讨论会,及时传达国、省最新要求和标准,互相交流出现的难点、问题,并实时对接省级专家,及时化解处理,确保普查科学性、准确性。
抓环节管理强质效
按照四川省四普办要求,巴中市指导各县(区)分解普查任务,设置文物描述、绘图、照片整理、数据采集、填报等板块,建立录入进度共享表,互相监督校正、定时汇报,确保合理规划、无遗漏、不累积,形成实地调查与数据填报“一条线”工作流程,让“四普”实地调查成果精准呈现在管理平台中。
照片整理环节,采取以乡镇、文物点建档,以单体文物、拍摄方位等信息命名,全部整理归类的工作办法。在文物点录入时,普查员可直接在每处文物照片中,根据照片要求筛选符合标准的照片,并提前梳理出与填报标准不符合、缺少必要信息的文物点,同时进行补充和二次采集。
图纸绘制环节,灵活使用电脑软件。文物外观及结构有部分改变的,现场手绘出变化部分,并测量好尺寸,再用PS软件在原“三普”的图纸上进行修改。石窟和石刻需画立面图,为保证一比一还原,需现场测绘并拍好照片,再用AI绘制。新发现或有新增加部分,则同样现场手绘出平面图并测量好尺寸,再用CAD绘制。
文物描述环节,以“三普”数据为基础,与核对资料、调查记录本、照片细节、采集信息一一对应,着重标明各类变化情况,整理相应文件归档,以“基本信息—本体情况—价值保护”等情况对文物简介进行三段式阐述。
数据录入环节,坚持文物中心点、保护标志点、本体边界点三要素齐全,保证本体边界坐标和矢量图可互为补充。总览各队员录入情况,及时总结、解决、上报发现的问题,把好系统审核第一道关。
资阳安岳:发挥试点作用,出色完成任务
安岳县境内古迹众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认定不可移动文物912处,保存有唐宋摩崖石刻造像10万余尊,石刻经文40余万字。文物点遍布全县46个乡镇(街道)440多个村(社区),是中国唐宋石刻极其集中的县域。作为13个国家级“四普”试点之一,安岳县在8月底全面完成“四普”外业工作。
统筹协调强保障
用好文物保护机制。依托县、乡、村、组、文保单位和文物志愿者的“5+1”网格化责任体系,全面梳理和规范文物基础数据。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安岳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发《安岳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全县46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本级普查机构。
落实后勤保障。安岳县财政预算140万元作为年度普查经费,调度20万元工作经费保障普查攻坚阶段物资、设备、交通、后勤等支出。
多措并举提质效
认真梳理台账。梳理安岳县经历的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两次石窟寺专项调查数据档案,为“四普”提供基础资料。
广泛征集线索。发布公告公开征集文物线索,组织力量深入各乡镇(街道)、村社广泛征集线索,共收集到文物线索130余条。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收集文物线索,首先由乡镇(街道)开展自查摸排并上报,县四普办梳理反馈,属地乡镇(街道)再次组织核查上报。
细化行动方案。认真梳理全县文物点位数据,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将任务分解到各普查分队,制定普查行动方案,倒排普查工期,每天调度普查情况,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优化普查队伍。协调专业力量,从资阳市文物局、市博物馆等部门借用8名专业人才和专业设备,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安岳石窟研究院、安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单位抽借30余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骨干组建10支普查小分队开展普查工作。同时强化培训试验,组织全体普查队员开展现场业务培训,通过实践操作,确保所有普查队员了解普查政策及要求,熟悉掌握普查标准规范、系统及软件操作。
组建“五个一”普查队伍。每个队由一名组长、一名系统操作员、一名绘图员、一名图片采集员、一名内业人员组成,做到每名队员分工明确、合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