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酉水流域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族人民和谐共处。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保靖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为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努力探索。
考古发现与研究
2200多年前的某个时辰,一封从大秦迁陵县发出的邮件,要传递到上一级行政单位洞庭郡。虽然邮件的目的地洞庭郡首府在哪里,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洞庭为郡、迁陵为县的行政建置曾经存在于秦代的湘西酉水—沅水流域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十多年前,里耶古城重大考古发现震惊学术界,里耶秦简的签牌上多处载有“迁陵以邮行洞庭”“迁陵洞庭郡”的字句。三万多枚秦简将边城迁陵通过酉水—沅水—洞庭—江汉与大秦心脏咸阳紧紧相连,不仅记载了秦帝国边陲迁陵县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量内容,也再现和诠释了里耶作为当时迁陵县治所在地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迁陵为县,最早的传世文献记载是《汉书》。《汉书·地理志》“武陵郡”诸县条目下记为“武陵郡,高帝置。县十三……迁陵,莽曰迁陆。”历代地方志书的记载也多以此为据,认定保靖建县始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时称迁陵县,县治设今龙溪乡乳香岩(今四方城),属武陵郡。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为迁陆县,东汉复为迁陵县。
考古发现改写了传世文献记载的过去,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保靖历史的内涵。考古确证迁陵县的建置早于汉高祖年间,在秦代就已经存在。秦代的迁陵县治里耶古城,如今是湘西龙山县的一个大镇,与里耶一水之隔的是保靖县清水坪镇,在当时,则是属于迁陵县治理下的乡、里。2200多年过去,原来的迁陵故地,改成了土家语名称的里耶(汉语为“拖土”之意)。西汉以后的迁陵县治则从里耶迁到了百十里之外的四方城一带。后来,四方城对岸一个叫洞庭的地方被开辟成墓地,大量东汉时期墓葬在这里被发现。如今,迁陵镇作为保靖县的城关镇,而洞庭,则是迁陵镇下的社区居委会所在地。
保靖县如此神奇但绝非偶然地保留了2000多年前的文化记忆,保留了秦简以迁陵、洞庭为名的行政建置,保留了与秦代酉水—沅水流域历史进程无法割裂的连续性。不仅于此,保靖县的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家寨古城和四方城遗址,大抵都与秦汉中国大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
魏家寨古城位于保靖清水坪镇,时代为西汉时期,与楚秦里耶古城、东汉大板古城隔水相望。魏家寨古城遗址分布在高出酉水河30米的第二台地上,呈方形,坐南朝北。考古工作显示,城墙残高2.2米。在城址东北缘土坎断面发现大量板瓦、筒瓦,呈水平分布,瓦砾下层均系夯筑土层,厚1米有余。城南缘为一条自西向东延伸的城壕。城外周边分布有大量西汉时期墓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里陆续开展过考古工作,发掘了数百座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但从考古发掘研究及文献记载来看,酉水流域的中心,从战国时期开始就一直是在酉水中下游的四方城一带。目前酉水流域发现的战国秦汉时期城址有四方城、里耶、魏家寨、大板、王村、会溪坪等,其中四方城、里耶、魏家寨、大板四座古城遗址已经考古发掘。四方城遗址无论从面积大小及遗迹、遗物而言都更显重要,王村与会溪坪则因位于凤滩水电站淹没区沉入水底而情况不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对四方城遗址开展了20余次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共计4000平方米,发现了城墙、城壕、粮窖、冶炼作坊、建筑;道路、码头、驳岸以及战国两汉墓群等遗存,累计出土文物4000余件,出土“迁陵丞印”等印章8枚。先后发表相关报告和研究文章数十篇,《保靖四方城》综合性大型专题考古报告的编撰已经完成并提交出版社。考古显示,四方城始建于战国,历秦汉六朝隋唐,延续至宋代。在武陵山片区的考古发现中,四方城的城址规模、文化内涵、延续时间等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
四方城遗址在地理位置上极为重要,四方城所在之地是武陵山区的核心地带,是扼守两湖与川渝的咽喉之地。所谓“重冈复岭,带水萦纡。险要固塞,控扼五溪。”四方城遗址具有突出的价值特征,第一是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四方城始建于战国,历经秦汉至唐宋,考古学文化脉络连续清晰,一直是酉水流域的中心城址,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第二是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四方城发掘出土的文物见证了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战国时期楚、巴、濮、越多民族文化因素在此共存交融,秦汉以后本土文化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和人群,尤其是与川渝、岭南、中原及赣鄂地区交流频繁,巴蜀的兵器与葬制,岭南的硬陶,湘阴窑、长沙窑、景德镇的瓷器,中原风格的瓦当等都在四方城遗址考古出土文物中异彩纷呈;第三是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四方城遗址出土遗存反映了武陵山区历史变迁,揭示了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战国秦汉时期的酉水四方城地区是中央政权下的郡县治理,六朝隋唐是州郡管理,宋元明清是中央政权下的土司治理,这样的行政建置演变是古代中国国家治理智慧的生动体现,以四方城为代表的酉水流域是西南地区中国化进程和民族融合的先锋和示范,从这一点上,四方城遗址比老司城遗址更具典型性。
文物保护与利用
保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早在清水坪墓群和魏家寨古城遗址考古工作期间,就全面协助、协调考古发掘整理事宜,专门为考古队腾出场地,为其提供后勤服务保障,并开辟新的场地供考古人员开展室内整理。龙山里耶古城发掘的大部分材料整理都是在保靖清水坪考古工作站完成的。清水坪古墓群和魏家寨古城受到了很好的保护,2013年3月,魏家寨古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目前已经完成保护规划编制。
由于四方城遗址位于县城关迁陵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加强保护更显重要,建设四方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们的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四方城遗址的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首先是保持高度的政治站位,组织全县干部深入学习,深刻认识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创建四方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是对武陵山区民族文化融合、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华夏化进程的重要展示,更是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生态+时代特色”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也是推动城乡融合、文旅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保护四方城遗址,逐步升级。在1979年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于2022年启动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申报,2024年纳入第一批湖南省大遗址名单。根据考古工作成果划定遗址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将周边地区纳入景观风貌区,将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要求,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确保了文化遗产受到严格保护。其次是强化文物的组织管理,成立了四方城遗址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统筹遗址所在区域的住建、交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林、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开展考古、保护、研究、研学、展示、公众教育、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等工作。同时,组建了四方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牵头的四方城保护利用暨四方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工作专班,充分听取各方面利益相关者意见的基础上,得到包括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团体、地方社区、当地居民等方面的支持和协助。第三是加大对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根据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要求,将四方城遗址外围的环境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等紧密结合起来,实施了包括四方城遗址在内的“酉水明珠”沿江风光带建设,改善了遗址所在区域及周边的交通设施,构筑了便捷的交通网,与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的交通实现无障碍快捷连通,整体融入了湘西旅游大通道。
大遗址保护方面,针对考古发现的重要遗迹遗物进行保护,城址南部驳岸码头考古发掘获得重要成果,揭示了四方城的依山就势建城理念,从河岸到城内修建了多级平台,驳岸以河卵石砌筑,这一理念与里耶古城的建城方式完全一致,体现了酉水流域战国秦汉城市建设理念突出的统一性,是中华文明高度统一下的制度性产物。为此,我们委托相关单位尽快编制了四方城驳岸加固保护方案,第一时间提交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批,以期做到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同步推进,有效避免了文物遗迹受到损坏和破坏。对于城内的建筑、城墙、护城河、冶炼设施等,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专家团队的充分研究,对不适合露明展示的护城河、城墙、建筑等进行了回填保护,而只在覆土层上面做模拟展示。完成了王堡墓群回填保护项目,冶炼遗址、战国粮窖遗址保护展示项目也获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四方城遗址外围原有一处陶瓷厂房,为保护四方城,厂址外迁,留下一批建筑。我们聘请专家团队对这批厂房建筑设施进行改造设计,建设集考古展示、陶艺体验、考古课程教学、市民课堂、非遗活态展示于一体的四方城公众考古研学基地。现在这些厂房已经利用起来,成为考古研学基地的一部分,游客可以在此体验做陶瓷、模拟考古、模拟修复文物、观看非遗演出、欣赏非遗产品。在研学基地就餐区,一个个区域都由酉水边的一座座古城命名,大板古城、魏家寨古城、王村。墙上挂着相应古城的介绍以及与四方城的地理位置关系。以遗址为内核,分功能区域,建休闲绿道,将四方城建成集考古、保护、展示、探索、体验为一体的“露天博物馆”和城乡融合、文旅融合、城景融合、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新“城”。2019年11月8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四方城公众考古研学基地揭牌仪式在保靖县举行,成为武陵山区首个公众考古研学基地。2022年四方城考古研学基地入选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发展百佳案例推介项目。以“研学旅行四方城,文化体验伴君行”为主题,将研学旅行和文化体验有机结合,研发了十多个体验项目,将四方城逐渐打造成为集“公众考古、民俗文化、非遗文化、民族陶艺”于一体的研学基地和大湘西文化旅游新名片。
责任与使命
秦汉文化对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产生了开创性影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让不同地方的各个民族,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情感认同。鉴于此,我们在四方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时刻秉持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深感使命与责任之重大,深知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四方城在酉水河畔屹立了2000多年,历经岁月洗礼和沧桑巨变,如今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应该受到最好的保护,应该有尊严地存在,也应该彰显其价值,并得以传承。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迎来黄金时期。武陵山区的酉水流域,是见证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和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区域,矗立在酉水岸边的新中国第一批国保——溪州铜柱就是民族融合的见证。四方城遗址即是见证民族融合的活化石,它承载着武陵山区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四方城遗址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基因,我们责无旁贷。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保护第一和加强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文物,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保靖县域钟灵毓秀,山川壮美,这里有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酉水国家级湿地公园、酉水—吕洞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酉水两岸,颇有屈原描述的“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之意境。从魏家寨到四方城,重峦叠嶂,云蒸霞蔚。酉水又称白河,沈从文描述道:“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酉水沿途土家、苗家村寨鳞次栉比,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里还保留着土家调年、摆手舞、茅古斯、哭嫁、打溜子、唱山歌和苗族挑葱会、边边场、四月八、赶秋、苗鼓舞、唱苗歌等传统民俗、节庆。
如何整合这些宝贵资源,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大事。在这些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以自然和文物资源为核心,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改善周边自然环境,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协同推进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风景名胜、自然资源的系统性保护,着手建立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整合相关部门的工作业态和职责,统筹县域范围内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真正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整合在统一保护管理之下,整合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克服“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的弊端。
以四方城遗址保护利用为抓手,建立酉水流域乃至武陵山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有效管理新机制,充分运用四方城遗址及其周边区块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做好遗址公园运营、周边区域规划、重点项目带动、四方城文明宣推、古城老城新城“三城”融合发展五篇文章,着力打造“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展示的重要窗口。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精心策划,精细组织,深入实施四方城考古遗址公园、洞庭郡文化小镇、民族风情园、村厨村艺小镇、历史文化街区等文旅融合项目,通过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文创产业、民宿产业、康养旅居等,积极带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让保靖文旅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新动能,迈上生态、历史、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创新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赛道,让四方城遗址蕴藏的文明基因、深厚文化精彩呈现,焕发出富民强县的持久动力。
(作者系中共保靖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