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原内蒙古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年接待观众量200余万人次,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内蒙古博物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打造北疆文化系列展览,系统展示了内蒙古地区从生命起源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沿革,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此外,内蒙古博物院还通过联合办展、引进交流的形式,推出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临时展览,成为宣传展示北疆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对社会各界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更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重要阵地。
陈列展览情况
内蒙古博物院共打造了9大基本陈列 ,包括通史展5个(“文明曙光”“边关岁月”“大辽契丹”“交融汇聚”“解放之路”),专题展4个(“远古世界”“亮丽内蒙古”“北疆桦歌”“飞天神舟”)。
“解放之路”展览位于二楼展厅,展览面积约90平方米,展线约250米,展览共分四个部分:觉醒(1840年6月至1919年5月)、星火(1919年5月至1931年9月)、烽火(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解放(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系统反映了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内蒙古地区光辉的革命历程,展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斗的历史事实,号召全区各族儿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
藏品情况。内蒙古博物院现有藏品15万余件(套),涵盖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标本,其中珍贵文物5645件(套)。革命类文物8589件(套),其中革命文献类文物6175件(套),主要为纸质类文物,包括文献、手稿、书刊传单、货币、票据等;其他类革命文物241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4件(套)、二级文物62件(套)、三级文物99件(套)。抗美援朝相关文物500余件,主要是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去朝鲜慰问期间收到的赠品,包括朝鲜方面赠给慰问团的锦旗、志愿军部队送给慰问团的锦旗、志愿军战士送给慰问团的礼品,如锦旗、荷包、乐器、衣物、慰问袋、武器装备、钱币、工具等。
活化利用。为发扬革命文物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内蒙古博物院组织策划了多个革命题材类专题展览,获得众多新闻媒体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2015年9月2日至11月2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策划“同仇敌忾 血沃草原”特展,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广泛发动抗日武装斗争,最终赢得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019年5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策划“岁月如歌 廿载有痕——内蒙古社会主义建设二十年”特别展,展示了从1947年到1966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2024年10月1日至12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策划“追梦前行——内蒙古博物院新征党史文献展”,以时间为脉络,以珍贵文献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到新中国成立的辉煌时刻,记录下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勇于探索的壮丽篇章。
征集保护。内蒙古博物院不断增强革命文物的征集和保护力度,2022年以来,新征集革命文物近两万件,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区及相关各省、市、自治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革命文物和见证物,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内蒙古地区工作战斗过的诸多革命前辈的任命书、手稿、勋章、军服、日记等革命文物及民间收藏品。
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自治区收藏革命文物数量最多(占全区馆藏革命文物数量一半以上)、类别最全(可分为文献、手稿、书刊传单、勋章徽章证件、旗帜、印信图章、武器装备、名人遗物、货币、反映社会发展的文物、反映对外关系的文物等),涵盖历史最长(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涉及地域最广(基本包括全区所有盟市)、包含人物事件最丰富(包括乌兰夫、多松年、李裕智等革命人物,北京蒙藏学校、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东北抗日联军、新三师、城川民族学院、内蒙古自治运动、内蒙古骑兵、社会民主改革等等)的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举办革命题材类展览、进行革命文物研究的重要资料提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