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水平,通过文旅融合推动活化利用,近两年,苏州市吴江区积极探索和创新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本文通过部分案例,探析吴江区文物单位活化利用现状。
基本情况
吴江区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类型丰富,涵盖宅第民居、店铺作坊、寺观庙宇、桥涵码头、墓葬遗址等。全区510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包括文保单位134处,控保建筑145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31处;其中建筑类文物占比高达53%。
日常加强文物行业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全覆盖、滚动式排摸全区文物单位,开展文物安全联合检查,督促相关单位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区文物保护情况总体安全稳定。深入实施《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吴江行动方案》,通过开展保护文物传承江南文脉、展陈文物传播文化价值、依托文物讲好吴江故事等方面重点工作,强化区域一体化保护利用。
典型案例
2019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选取全国各地文物建筑开放的优秀案例和典型做法,展示行业和社会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共同作出的努力,吴江区同里镇丽则女学校旧址的保护与利用入选。丽则女学校旧址在2013年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作为合并项目归入第五批国保单位退思园。现丽则女学校旧址经过修缮,成为文化精品酒店。
新功能契合原有空间实现当代利用
丽则女学校旧址的保护利用在功能选择方面,充分地将文物建筑保护要求、原本使用性质以及古镇景区业态需求等三个方面统筹考虑,将用途定位为文化精品酒店。在填补古镇内高端文化旅宿缺口的同时,延续和利用既有空间格局和价值特色,使新功能与文物本体及区域环境契合,并满足使用需要。
尊重历史景观环境的保护与维护
以翔实的资料为蓝本,修缮还原了丽则女学校的历史旧貌,院落空间与建筑空间相得益彰。在植入新功能中,除住宿功能之外,结合文物建筑打造了品茶、读书、商务会议等多种体验及服务,各空间使用性质与文物建筑原有各功能空间相互匹配,同时给游客一种穿越时代的文化旅居新体验。
甄选案例
为探索并推广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经验,吴江区文物局已连续两年累计甄选了13项“‘吴’价之‘保’——吴江文保年度系列案例”,让这些文物单位再次焕发生命力,融入现代生活之中。案例主要涉及“创新空间赋能”“创新活化利用”和“创新特色保护”三大主题。
创新空间赋能
重点是文物保护活态赋能。如文物建筑修缮的示范案例,或通过对文物建筑的挖掘与阐释,带动周边地块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和技艺传承,建构地方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等。
德心堂 作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2023年8月,德心堂焕新成为“德心堂造物空间”,成为黎里古镇活化利用文物建筑的一个生动缩影,更是江南传统文化的现代展示窗口。以“德心”为名,寓意着匠心独运、以德传艺的崇高追求。造物空间的打造,在整体景观绿化和配套设施提升的基础上,将吴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技艺囊括其间。依据非遗手工艺品的材质,德心堂造物空间被划分为五大主题展区,现代技术与静态展陈相结合,数字影像、全息投影等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光芒。此外,结合苏式庭院的建筑空间,还引入艺术展览、咖啡茶饮、文创零售、戏剧观演等多种功能,更年轻化的“复合空间”让老宅与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相结合。
同泰弄福如堂 作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单位,坐落在同里古镇的同泰弄福如堂如今成为吴江家风家训传承馆。在修缮过程中,建筑原有格局得以完好保留,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呵护,更是对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扬。2018年5月福如堂老宅作为吴江家风家训传承馆对外开放,以“天下之本在家”为主线,通过风范世家、家风典故、吴江名宦等板块展示吴江杰出家风,共涉及吴江15个名门望族、39位名人。伴随着建筑与人物,道出吴江的名家大族,传承先贤榜样和精神力量。
创新活化利用
重点是盘活文保项目资源。如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推动文物建筑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按照《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要求,利用文保项目开发公共文化、旅游休闲、技艺传承、文创产品等适宜的功能业态等。
安德桥 国保单位大运河文物遗存安德桥,曾一度是平望镇的制高点和地标,唐朝颜真卿曾留下赞叹“登楼试长望,望极与天平”。平望古镇积极引入产业合作专业机构,联合建设元宇宙数字文旅应用平台试点,多元化元宇宙场景1:1复刻了安德桥等主要“打卡点”,只需使用“大运数字文化旅游元宇宙”,便可感受真实的场景体验。元宇宙打造的数字人“颜真卿”,在数字化世界里穿梭。在数字世界中,安德桥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座古桥,还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为吴江文保单位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吴溇孙宅 作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七都镇,孙宅整体布局规整紧凑,建筑部件、结构处处体现环太湖流域人居与农耕渔猎形态相结合的江南民居特点。修缮、展陈布置完毕的孙宅成为集文化展示、研学互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与吴溇老街文化休闲创意街区形成文旅联动。孙宅以矢志报国的孙氏三杰为主线,串联了孙氏三杰与高校研学、文化展览等人文历史传播,也串联起了吴江七都镇的旅游资源,整体将溇港文化延伸成为创新形式的文旅目的地。
创新特色保护
重点是让特色文物“活起来”。如对革命旧址进行保护管理的创新举措;进行文保项目合理利用,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窗口;契合“一带一路”主题,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等。
群乐旅社旧址 作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列入江苏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群乐旅社旧址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历史信息。深入挖掘文物资源价值,依托独特资源禀赋,突出红色文化主题,展示地方革命历史,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将红色文旅主题作为平望旅游总导入口。同时,积极探索新业态植入,赋能地方文旅产业,将群乐旅社旧址打造为“文旅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孵化基地”,数实融合元宇宙,从文化IP到数字技术到经典产业孵化,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双赢局面。
利字窑旧址 作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利字窑旧址由南侧的“恒字窑”和北侧的“利字窑”组成。经过修缮、活化,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新建的展馆建筑为“侵华日军芦莘厍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利字窑修缮而成“侵华日军利字窑惨案原址”,记录着日寇在吴江的累累罪行;恒字窑则作为“芦墟青砖(瓦)烧制技艺展示馆”,再现芦墟先民的智慧与勤勉。利字窑旧址作为特殊的产业载体,见证和溯源史实,在文保单位探索活化利用中,将地方特色情怀与革命爱国教育相结合,承载全新的历史使命。
思考建议
保护第一
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对文物活化利用中的保护。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要求,主管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管,规范文物单位保护利用行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防活化利用中对文物单位本体的破坏。同时在利用上避免过分渲染现代性而掩盖了文物建筑本身的原真性,挖掘文物建筑文化内涵,讲好文物故事,保留文化的原真性。
方向多元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等要求,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给予引导资金、项目支持等,吸引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积极探索在产业深度融合基础上文旅融合体验的多重可能性,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创新利用方式和主题内容,除作传统的公共文化、旅游休闲服务场所,考虑融入科技因素、先进理念、体验互动等,实现文物与旅游业、文化产业有机契合,丰富文物建筑内涵传播和市民游客体验。
宣传推广
定期择优遴选辖区内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示范引领,探索导向明确、路径清晰、保护有力、利用有效的文物单位保护利用模式,并逐步宣传推广实施。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分析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示范推广措施。积极开展与其他市区的交流互鉴,在运营模式、发展路径上总结出更多可复制学习的示范经验。提升公众对文物建筑利用项目的认知度,需要媒体关注并加以引导,推广相关文旅信息和精品线路,增加公众对利用项目的活跃性和积极性。
吴江在夯实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从深耕传统文化、丰富功能业态、开展红色教育等多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文物单位活化利用的“吴江模式”,既留住历史文化记忆,又让文物资源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焕发新活力,进一步擦亮“江南文化”品牌。然而,在盘活文物资源的过程中,依旧存在新旧融合不协调、同质发展无突破、信息传播缺亮度等问题,为有效提升文物单位活化利用的质量、体量与声量,还需要以全局视野做好平衡、创新、推广等工作。对于目前现有的文物利用典型案例,仍需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加强交流学习,试点迁移经验,结合实际成效不断优化经验推广与活化利用模式。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