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铺展在中国的北方。这里,蓝天与草原相接,牛羊与牧歌共鸣,是一部鲜活生动的史诗,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多元与和谐。在岁月的积淀中,孕育了多元开放、融合共生的北疆文化,它与中原文化包容互鉴,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进程中璀璨夺目。
走进内蒙古博物院,每一件展品都像是草原上的星辰,印证了内蒙古悠久而灿烂的文明之路。在此可倾听历史的回声,穿越千年的风霜,窥见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辉煌,感受迎面而来草原文明的芬芳,触摸文化的脉动。
深入挖掘 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内蒙古地区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秦汉时期的农耕与游牧文化的交融,到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内蒙古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内蒙古博物院院长王世英在采访中表示。
漫步于历史的长河之畔,十万至五万年前,萨拉乌苏的河套人为东方人类百万年演化和发展史书写了重要篇章;新石器时代,在我国的东北西辽河流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出现是中华文明曙光的重要标识;青铜时代,内蒙古地区大型聚落遗址和早期城市的出现,一些带有浓郁中原文化元素文物的出土,标志着古代内蒙古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内蒙古长城地带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与辽河流域诸多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长江流域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遥相呼应,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可见。
内蒙古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遗产,滋养着这片土地,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为开展文物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资源。近年来,内蒙古博物院坚持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形成完整的史料体系,更清晰地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诞育、形成、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进程,准确地体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展映历史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文物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展览是历史的缩影、文化的传承。目前,内蒙古博物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展览体系,从不同角度展现内蒙古多民族、大融合的特点,生动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活跃在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该地区历史这一事实,为各族群众实现高度的相互认同提供了实证根据。
内涵丰富的9大基本陈列,精选文物2000余件,历史信息丰富,时代跨度自旧石器时代至清,涵盖近八十年内蒙古考古最新发现和精品文物,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和谐共生、文化交融、繁荣发展的壮丽画卷。
其中,“边关岁月”展示了东周至南北朝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古代各民族以长城为纽带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交融汇聚”展现了早期华夏、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的起源与交流状况,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在居住区域、政治制度、城市建筑、农牧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汇聚交融最为典型的历史实证,阐释了中国北部边疆经营开拓的历史和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兼容并包、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
如何结合地区最新考古发现及文物来突出地域特色、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线叙事,近年来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文化印记的展览纷纷涌现。202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展的“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将长城作为串联历史叙事的主线,通过长城及其周边发现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展示长城千百年的演变,也引导观众从地理空间、历史时间等多维度了解内蒙古地区多民族发展融合的历史与文化。2022年开幕的“玉·见文明——红山·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以玉文化为主线,将中国南北两支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所出土的玉器文物进行展示,以“对话”形式展现了红山和良渚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贡献。2023年,“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览,通过拓跋肇启、平城隆业、洛邑重辉3个部分系统展现拓跋鲜卑从山林走向草原,再入中原的历程,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据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郑承燕介绍,今年刚结束不久的“静影沉璧 熠彩北疆——内蒙古古代壁画展”集中展示了从东汉至明清时期内蒙古各地出土的壁画,其中不乏呼和浩特和林格尔东汉墓、赤峰敖汉旗喇嘛沟辽墓、北羊山辽墓、元宝山元墓等著名壁画墓出土的精品,展览题材和内容都传递着北疆文化的多样性及丰富性。
围绕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等北疆文化的主要类型,内蒙古博物院策划开展了“黄河从草原流过”“长城两边是故乡”等巡展项目,目前,已在北京、湖南、河北、山东、宁夏、陕西等地展出。
创新实践 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开展丰富的活动可以让更多观众有形、有感、有效地感受文物的深度、历史的厚度和文明的广度。近年来,围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内蒙古博物院年均开展社教活动近2000场,打造了“我们的节日”“行走中的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博苑讲坛”“流动数字博物馆”等十大品牌社教活动。其中,针对中小学生举办的“走进博物院,讲述家乡历史文化”小讲解员培训班,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历史。已开展十多个年头的“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先后前往12个盟市,103个旗、县、市进行巡展,累计展出420场,行驶里程4万多千米,让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更广范围宣传北疆文化,内蒙古博物院在官方网站开设了数字文博专栏,推出10个线上展览,上线近500件珍贵文物三维数据和40多个文物故事片。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金牌讲解员说文物”“北疆文物故事”“草原宝藏”“馆长荐宝”等原创宣传作品,在《内蒙古日报》开设“北疆文化·文物说”专栏,积极与新华网等平台合作,推出各类线上直播、视频解读,为观众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文化传承的推动者。“内蒙古博物院将坚持守正创新,继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上做好文章,弘扬北疆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出发点,探索实行多层次多元化服务供给模式,将博物院打造成为全区各族人民享受优质文化服务的公共空间、共筑精神家园的文化殿堂。”王世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