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是立足博物馆资源进行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教育已经逐步成为博物馆最核心的职能之一。如何有力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势,提高人民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推动文化事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是博物馆的重要任务。
湖南博物院与时代同频共振,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抓手,聚焦教育发展的主责主业,创新人才管理和培养手段,积极探索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湘博教育之路”。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下,先后获得了“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和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教育理念创新 激发教育事业生命力
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的灵魂,有了教育理念,教育评价就有了衡量的标准。湖南博物院始终坚守社会教育之初心,确立以受众为本位的科学研究方向,秉持“构建多元文化认知体系、创设终身教育服务模式”教育理念,不断提升社会教育工作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构建多元文化认知体系
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和研究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不仅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责任,更肩负着推广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历史使命。湖南博物院立足馆藏资源,联动多家博物馆,从时间线、空间线、主题类别三个维度构建多元文化认知体系。
以时间线划分,从5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延续至今,无论是原始时代、中国古代、近现代抑或是当代,悠悠文脉上的每一段精粹都值得细细品味。我们的教育研究紧扣馆藏资源,力求对历史上各重要阶段实现覆盖。例如“我的假日在湘博”教育项目中“小小湖南人寻宝记(居所篇)”一课,课程以时间为轴线,从远古的穴居到当今的楼宇,对人类居所环境的演变进行生动诠释。
以空间线划分,截选任一历史时段,为了更全面、更完善、更多样性地反映历史文化的完整切面,我们辐射多个省域和地区,聚合多方优势资源,旨在全空间呈现历史风貌。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汉风文化进校园”为例,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湖南博物院牵头,联动河北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南越王博物院共同执行,实现资源共享、课程共研、教育共建,在大时空的框架下打造汉代历史文化这个小专题。
以主题类别划分,从美育、民俗、历史、红色多个主题着手,力求构建文化多面体。基于新时代美育培育理念,湖南博物院与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达成馆校美育共建合作,出版《馆校美育课程——学生美术核心素养读本》,并与长沙市教育局、湖南省美术出版社等多家单位合作推出“跨学科融合的公共美育课”系列线上教育课程,不断提高博物馆美育资源对学生美育发展的供给力;民俗类主题从日常生活、岁时节气、传统节日等方面出发,教育项目“岁时记”依托重要传统节日,从“食”“景”“趣”三大年度主题中寻找文物里的节日民俗,揭示民俗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美学意义;历史类主题以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使学生既能了解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又能清楚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依托“好好学习之长沙马王堆汉墓历史线上课程”“马王堆符文之谜实景解谜游戏”等文化产品实现多元输出;红色主题聚焦党史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深挖湖南省内红色资源,通过“重创新、深挖掘、强引导”的教育手段,选取五大线路,推出“阅读湖湘 红色之旅”研学教育项目,传承伟大民族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昂扬时代风貌。
创设终身教育服务模式
博物馆的教育形态不应是止步于一场场的教育活动,而是建立连续的、整体的、成体系的全民终身教育服务模式,树立大教育观、数字教育观、科学教育观。基于此理念,我们策划、研发、转化了成体系的分众化教育服务模式,实现了各类组织形式、全年龄段、全学段的覆盖。一是根据组织形式,划分为个人、亲子家庭、团体等多元化形式;二是根据年龄段,划分为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等分众群体;三是根据学识背景,划分为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各学段。
以学识背景分众为例:面向学龄前和小学学段的受众,考虑到受众的学识水平还处在启蒙或初级阶段,我们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概念的形成,比如“汉风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寻访湖湘——湘博艺术研学课程;对于初、高中学段的受众,我们采用合作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交流互助、增强合作意识;而面对自主思考能力和知识水平更高的大学及以上学段受众,我们主要采用提问式和延伸探索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参与者构筑专业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着重考虑了各学段参与者的兴趣点和体验方式,以提升活动参与者与内容形式的同频度。
合作模式创新 促进教育力量聚合
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推广升级需要拓展合作渠道和深度。湖南博物院积极开展前瞻性工作布局,创新探索博物馆教育与社会资源合作的机制与手段,同时有力推动馆际交流,创造多行业融合的文化教育场域,整合利用各类社会优质资源,努力拓展教育合作领域的空间与维度。
深化教育合作,创设“博物馆+”协同育人生态
20世纪80年代起,湖南博物院开始联合长沙市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系统性的博物馆社教工作。2007年起,湖南博物院携手长沙市教育管理单位成立教师研习会(时称“教师沙龙”),通过教育共研师资和专场学习活动促进博物馆和学校教育师资的深度交流和互研并进,成为后来数十年推动教育合作的坚实基础。
教育合作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需要根据国家教育政策方向、教育目的和手段革新作出即时反应,还要顺应新时代博物馆教育合作的最新要求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尝试。2008年,湖南博物院创新性提出了区域式协议合作模式,即通过与区级及以上教育管理单位签订馆校合作共建协议,确保合作具有政策性和思想性指导,设定教育研究体系基础和合作框架,科学有序地推动教育资源融合,合力建设馆校师资队伍、推广博物馆教育项目、促进博物馆资源的学科应用转化、策划实施馆校合作课程和活动、形成各类线上线下馆校合作成果和展览等。经十余年的推动升级,湖南博物院馆校合作取得亮眼成绩,全面构筑了“馆-校-家”线上线下协同共育模式,通过高效联动文娱、出版等行业的良性参与打造馆校合作产业融合的初尝试。2023年,湖南博物院“指向人文素养培育的区域‘馆校美育大课堂’探索”成果获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馆校合作形成可借鉴推广的模式和成果后,亦可应用在教育合作拓展的工作上。2021年,湖南博物院与湖南3所高校正式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开辟高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新赛道”。2023年,为践行“终身教育”服务理念、实现博物馆文化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的核心作用力,湖南博物院正式启动博物馆与幼儿园合作工作,一年多以来已经形成20个面向幼儿和亲子的馆园合作课程。
拓展社会合作,助推教育成效的外部延伸
博物馆是承担社会教育职能的场所之一,博物馆教育的作用面应该覆盖社会多种场所和活动,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达到宣传社教成果和广泛汲取行业先进工作经验的目的。
博物馆教育成果对外展示最直接的形式就是外派讲解。多年来,湖南博物院作为文旅系统代表性的文化机构之一,多次安排教育员参与到省内重要活动和展览中承担讲解和培训工作,展示出湘博教育的专业形象,在全国乃至世界讲述湖湘故事。
为有效发挥所在地域优势,博物馆与社区的合作是丰富街道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街道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时代文博力量的重要手段。从2008年开始,湖南博物院开启了与街道社区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结合博物院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不断创新实施多种类教育课程,面向中小学生、中老年群体提供假期社会实践和专场活动,在不断深化与街道社区“教育基地”共建工作的同时,探索出博物馆与社区协同合作的新模式。
博物馆之间文化资源互补,可以有力构建博物馆资源和内容体系,加强博物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升参与者的兴趣,有效促进研学形式创新。湖南博物院多个教育项目积极联动省内外数十家博物馆开展业务交流和合作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湘博教育的影响力,同时扩大了现有教育内容的知识谱系,在行业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2023年,湖南博物院还通过帮扶共建协议,向湖南省内5家基层博物馆开展各项帮扶工作,重点在教育活动、展览策划实施、藏品保管保护、学术科研、数字化技术运用、文创研发、专业人员培养、博物馆综合管理等方面进行对口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
博物馆教育还能拓展对接社会公众的新途径,充分利用多种类型的城市空间,探索博物馆教育社会化融合的新方式。对此,湖南博物院专项成立了“博物馆教育·城市空间融合”教育项目,并于2020年在国际型书店专设“一平米博物馆”微型展览和活动体验区域,2021年在旅游打卡地设立湖湘文化教育展和线下主题沙龙,有效创建了博物馆与社会大众沟通的“朋友圈”。
引进社会资源,领先博物馆研学市场化探索
博物馆研学本质上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除了成立专门的研学教育项目,在内容建构、运行流程、配套措施等方面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探索以外,2019年,湖南博物院较早地意识到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巨大潜力,开始探索与社会研学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路径。
至今,湖南博物院通过充分调动社会研学资源主导或参与博物馆特色品牌课程研发实施,形成了多种并行的运营形式,搭建具有湘博特色的品牌课程序列并设计使用配套专用教具。
湖南博物院研学工作研发、实施、运营和优化过程中形成的运营和管理机制,尤其是以共研共建、共享共进为目的吸引社会资源,从而丰富博物馆研学教育内容体系,完善研学机构审核、准入和规范管理机制的实践经验,以及携手文旅、工商、公安等单位初步构建的联动保障机制,具有创新性,对相关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为教育发展注入坚实力量
优秀人才是博物馆事业平稳运行和创新实践的基本盘,博物馆教育工作的策划研发、组织实施和创造性转化都离不开教育专业人才的思想投入和专业参与。因此,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是湖南博物院在创新发展之路上的重要一环。
坚持党建引领教育工作
长期以来,湖南博物院通过深入开展学习教育、纵深推进党建工作、持续促进业务发展、严肃开展廉政建设等方式,不断提升教育工作水平,坚持赓续初心使命,以党建促进业务发展,用工作实绩助推湖南博物院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时代新征程。
为了积极构建反思性、学习型组织,保证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按季度组织教育员开展业务工作复盘会。复盘会以确立选题、分组研讨、自主论述等形式针对业务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度交流探讨,以“人人参与、事事反思”为宗旨,提升博物馆教育员在讲解接待、教育项目运行与管理、团队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激发教育员对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思考探索与实践交流,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建立科研激励人才的培养机制
对于博物馆而言,平台搭建和制度保障就是最好的人才培养导向。湖南博物院在充分研究适用于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的现行政策、法规、文件基础上,建立多个科研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重视培养、吸引和造就高水平科研人才和学术科研成果的教育转化,同时制定《湖南博物院科研项目(课题)管理办法》《湖南博物院科研成果认定及奖励办法》等6个科研管理激励制度,有平台为基、制度为托,教育团队投身科研的信心倍增,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构建教育专项管理制度矩阵
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教育工作走向规范化、提升创新力。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围绕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教育项目管理办法》《志愿者管理员岗位工作标准》《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涵盖对教育者的管理、教育设施设备的管理、教育项目的管理、教育团队绩效考核的管理等在内的教育专项管理制度矩阵,编辑并印制《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员工手册》,通过集中授课、自主学习等方式,让每一位教育员做到“心中有制度,行动有方向”,在制度的保障与引领下,有效提升教育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面貌,加强教育员队伍日常工作的规范管理,以制度助推教育团队的成长成才。
确立多领域型培训考核机制
为促进教育员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制定了面向教育员的多领域培训和考核机制。以展览和讲解词培训为基础,邀请文博专家、资深教育员对院藏资源进行拓展延伸,通过藏品解读分享、自撰讲解词等学习环节,鼓励教育员对培训知识进行内化处理和不失专业的个性表达。为保证专业知识的精彩呈现,教育中心广设包括博物馆教育、普通话基础、形态礼仪、妆发服装等基本功培训,以及公文写作、论文撰写、项目运行和管理等促进教育员研究能力、管理能力提升的专项培训课程。在考核阶段,联动包括人事管理部门在内的院内多个部门,确保教育人员的工作水平兼有专业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普适性。
营造学术氛围,深化研讨交流
研讨交流是知识的传递,是经验的共享。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积极利用团队的学科背景优势,紧密关注文博圈发展动态,将向内求索与向外探求紧密结合,为教育员提供主题丰富的交流机会。“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湘博讲坛”等学术活动,吸引国内外学术专家来院传经送宝,“教育中心学习沙龙”鼓励团队内部开展艺术史、心理学、外国语等专业分享,让教育员在有力推动团队全面发展的同时,获得专业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全年有计划地组织教育员外出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议,在展示湖南博物院社会教育成果的同时,广泛汲取行业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
湖南博物院始终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始终坚守博物馆社会教育之初心,着力在教育工作管理创新等方面积极作为,持续深化博物馆教育产品供给,不断优化教育服务流程,助推跨界合作,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湖南博物院社会教育工作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湖南博物院事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迈得坚定、走得昂扬。
(执笔:李茜子 胡伟矗 陈虹帆 唐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