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物、文化遗产丰厚。全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共收藏可移动文物320余万件(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老祖宗留下的巨大财富,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博物馆作为传承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场所,如何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如何让更多人从其中汲取营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多数博物馆实践的重点和突破点。
这要求博物馆在展览主题凝练、展览展示、文物阐释、教育活动及文创研发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物本体的描述和介绍,而是要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同时,注重将展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观众在欣赏展品的同时,能够思考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这样才更利于让承载文明的文物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持续策划推出精品主题展览
2019年以来,山西博物院先后策划一系列“古代文明”主题展览,如“晋魂”基本陈列改陈、“吉金光华:山西青铜博物馆基本陈列”“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大河流金: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等。还策划引进“古埃及文明特展”“安第斯文明特展”“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等。这些精品展览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地域范围来说,都是属于宏大的主题叙事。同时,策划举办“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盘之典:晋公盘特展”等精品文物展。这些展览在主题凝练、展览展示、内容阐释等多个方面下足功夫,创新理念和方法,将最新的考古发现、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最新的展陈理念和手段呈现给公众,同时将“文明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对话”等文明观融入展览叙事,进行更广泛地传播。
其中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铜博物馆)“吉金光华”基本陈列与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改陈先后荣获2020年度、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荣获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拓展展览阐释路径,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在观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山西博物院强化服务意识,拓展多元化讲解服务体系,打造多平台新媒体传播,形成了融合多感官、多层次、多平台等多元立体的展览展示体系。
一是针对观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拓展讲解服务的层次化。如热点展览进行专家深度解读,持续博物馆从科研到科普的成果转化。二是举办系列公众讲座。如“晋界”讲坛,是山西博物院依托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晋魂”基本陈列以及近年来策划的具有山西地域文化特色的临时展览为主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热点、最新考古发现、观众需求,推出具有主题性、延续性的系列讲坛。公众讲座场场爆满,线上直播关注人数屡创新高,成为专家、讲解员传播公众考古、分享最新考古发现和科研成果的主要平台。三是“来博物馆约会吧”系列专题讲解。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由专职讲解员把展厅讲解与文化沙龙相结合,以互动讲习的形式,将重点文物的知识信息尽可能通过实物、图片、视频、语言、文字等方式进行拓展,深挖文物信息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这种形式体现出专职讲解员的业务基础能力和个性化特色,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讲解内容、语言方式和互动手段,通过“学”与“玩”,在充满趣味性、故事性、互动性的讲解、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博物馆体验。四是利用传媒新技术,打造融合多感官体验的讲解服务。比如微信语言导览,是由专职讲解员结合展览主题,遴选精品文物,录制语音导览,通过图文、语音的形式,以点带面、以物叙史,对展览进行深度阐释。观众随时随地通过自己的手机选择收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参观体验自由度更大。“听得见的博物馆”是由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者讲解员录制的系列文物故事、考古故事、博物馆故事的音频节目。通过广播频道、微信公众号、蜻蜓APP等平台持续传播,为传统广播电台的忠实听众和上班族或其他观众提供更多选择。“两分钟看展览”短视频,由策展人和专职讲解员根据策展思路、展览主题,选择重点展品在展厅录制短视频。在展览场景的背景下,通过讲解员的语言艺术和镜头表现,整合实物展品、文物图片、考古纪录片等相关系统资料,尽可能地向观众呈现精品文物的相关信息,将观众带回文物的出土环境中,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讲解服务。“精品展览直播讲解”以即时、直观的视频直播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展厅、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室,结合镜头语言、研究人员讲解、主持人串联、网络互动,将文物藏品、展品背后的故事呈现给观众。
创作优质文化产品,提升博物馆文化温度
2023年,山西博物院策划举办的“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原创性专题展览首次以青少年观众为主要目标群体,以国宝级文物“晋侯鸟尊”为核心展品,打造博物馆“一物展”的新模式。展览特别推出“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儿童广播剧,在喜马拉雅FM、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将山西故事“展”“播”给更多的青少年,有效提升和深化了博物馆IP的内涵,同时营造浓厚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
晋侯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的114号墓,据考证是第一代晋侯燮父制作用于宗庙祭祀的青铜礼器。鸟尊以凤鸟和大象为主体造型,是对商朝青铜器艺术风格的继承发扬,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三晋历史文化的源头,更是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灿烂青铜文明的代表。
历经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展览展示、文创研发,“晋侯鸟尊”已经成为山西重要的文化名片。展览是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观众,除了在展览实施过程中对晋侯鸟尊进行历史、考古、艺术等多元角度的展示和阐释,还尽量使知识难度低龄化,最重要的是探索最符合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思维拓展、知识接受的教育手段和传播方式、渠道。
展览以晋侯鸟尊母子的口吻讲述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以商周时期凤鸟形(纹)类文物,将展览内容串联起来,形成生动的故事脉络,充分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主题得以更高效深刻地传播。而晋侯鸟尊儿童广播剧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展览中呈现出的故事性、文物特色和文物之间的关系高度契合。当前,广播剧不仅“重磅回归”人们的日常文艺生活,而且呈现出紧随时代的崭新态势。与影视剧等视听综合艺术形式相比,广播剧的独特魅力在于通过演员的声音塑造角色、用音乐和音响效果营造环境气氛,以虚写实、以声传神,由此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戏剧情境。尤其在表现难以视觉呈现的戏剧场景时,广播剧的这ー优势更加突出。
通过有趣的视角、通俗的语言、生动的解读、智慧的互动, 在有限的空间,晋侯鸟尊的内涵将无限地延伸到青少年心中。博物馆人虽非专业的广播剧人才,但努力打造具有博物馆品质和特色的儿童广播剧。依照展览中的重点文物构建起一个晋侯鸟尊“母子”与她们的凤鸟朋友们的人物关系,通过鸟尊母子苏醒之后“回忆前世”和“今生”重新认识新朋友的过程形成清晰的“故事链”,从而串联起商周至春秋时期跨越千年的凤鸟文物。鸟尊儿童广播剧以通俗性的语言、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构建起主次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形成从听觉到视觉、从文物到人物、从情节到故事的多层次感官体验,将历史、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信息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故事情节自然巧妙地传递给小听众,引发他们对文物所处历史时空的联想。
这是国内首部由博物馆制作的登陆新媒体平台的儿童广播剧。之后,山西博物院官方微信平台同步上线, 形成多平台联动,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文物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跨越千年的历史时空。“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新时代的博物馆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又是文化创新的推动者,还是社会教育的引领者。因此,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还要通过各种多元化的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公众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及其丰富内涵,进而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播、传承和转化利用,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