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中华文明 筑牢文化根基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记者 冯朝晖 郭晓蓉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重要发现层出不穷,实证中华文明悠久历史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自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掘起步,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考古发掘项目1.2万余项,良渚、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新疆、西藏等地边疆考古取得重要进展,考古研究最新成果纳入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步履铿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有力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持续推进。近期,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发现大批量“万年陶器”,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发现距今约5000年的超大型大汶口文化墓葬,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实证了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在多地探索施行、逐步完善,为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促进了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同频共振。文物考古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持续推进,考古专业人员和技师队伍的培训以多种形式开展,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山西、陕西、山东在特定高校探索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学生免除学费,毕业后定向到基层文博事业单位就业。各地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普遍加强,筑牢基层人才队伍根基。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曾经的考古现场摇身一变成为市民休闲的遗址公园,日益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场所。数据显示,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总量超6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5%。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是对遗址原貌的真实性展示,更能将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为公众听得懂、看得明、说得清的“中国故事”。

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考古博物馆、《何以中国》《寻古中国》等文博节目、别具匠心的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考古夏令营、考古研学游……考古成果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走进广大群众日常,滋养人民美好新生活。

秉持敬畏之心,推动系统性保护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绽放时代新光彩。文物系统性保护全面加强,“应保尽保”理念渐入人心。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壮美中轴线尽现大国首都气象和中华文化魅力。横跨15个省份的万里长城,存续两千多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变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年来,《长城保护总体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颁布实施,近300项保护维修项目相继竣工,近7000名长城保护员坚守在长城沿线,科技手段日益赋能长城保护,古老长城焕发时代新貌。

经过70多年的努力,重要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石窟寺本体保护修缮、载体加固与环境治理、数字化保存与监测卓有成效。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逐步构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相结合的资源管理体系,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强化文物保护空间管控要求,实现“一张图”管理。文物资源版图更加清晰完整,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物与科技融合,

构建“大保护”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物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文物与科技结合日渐紧密,科技对文物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突显。文物事业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践行“大考古”、抓好“大保护”,回应时代所需、人民所盼、世界关切。

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古代壁画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饱水漆木器保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调控等技术水平进入国际第一梯队。脆弱出土文物现场无损提取、纺织品遗迹现场鉴别技术日臻成熟。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引领文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无人机到显微镜,从浮选植物遗存到古DNA捕获技术,多学科协同的理念业已成为新常态。科技考古在提高考古学研究水平、拓宽考古学前沿视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考古发掘方舱、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等一批专有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现田野考古、实验室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

今年9月,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试掘启动,继整体打捞出水后,进入考古发掘、文物整体保护和博物馆建设规划的新阶段。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迈进世界先进水平,甲午沉舰、圣杯屿沉船等水下考古取得多点突破。

加大保护督察力度,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是建设文化强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着力防范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事故三大风险,构建国家文物督察体制,强化文物行政执法,保持严厉打击文物犯罪的高压态势,健全文物防灾减灾体系,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文物安全状况持续向好。

时间的长河中,有一群人也在用实际行动为文物保护和文明传承保驾护航。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第六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公布,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村民等25个团体和个人入选。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文物安全工作者,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全情守护文物安全。

站在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上,不断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各项工作,必将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1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