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
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文明,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事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博物馆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博物馆条例》施行,为博物馆事业发展奠定法制基础;《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出台,《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修订,博物馆的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博物馆管理日趋标准化、规范化。
体系布局不断优化。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备案博物馆达6833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增至1662家。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和国家重点专题博物馆建设持续推进,15家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公布,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和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实施,省级、重要地市级博物馆特色化发展,北京、西安、南京等地博物馆之城建设有序开展,上海博物馆东馆、殷墟博物馆等一批新馆建成开放,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以省级和重要地市级博物馆为龙头、基层中小博物馆为主体,均等化、广覆盖的博物馆布局初步构建。
社会功能显著提升。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2023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今年暑期、国庆假期博物馆接待观众量分别为2.99亿人次、7488万人次。“博物馆热”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生活风尚,在博物馆看展览,已成为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何以中国”等展览精彩纷呈,“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资源集中推介。“博物馆里过大年”日益成为新年俗和文化品牌。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更加彰显。实施京津冀、丝路文化、大运河文化等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打造首都博物馆“读城”、成都博物馆“周末儿童博物馆”、西安曲江二小校园博物馆等教育品牌。加强社会文物管理服务,建立国家文物鉴定体系,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创新发展流动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类博物馆、“博物馆小镇”等实践,普惠、均等日益成为新时代博物馆的显著特征。
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让高冷文化走出展柜、走进火热的生活。《何以中国》《唐宫夜宴》《国家宝藏》等一批依托博物馆资源推出的文化节目跨界出圈、融合传播,深受好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等,以文物为题材和灵感的“国潮”“汉风”文创备受青睐,增进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虎瑩”、故宫博物院“绘真·妙笔千山”、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大力推动文物与科技跨界融合,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活的美好交汇。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大运河等博物馆联盟先后成立,积极服务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汇聚起博物馆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扎实推进。“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列入《国务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31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全国红色标语、抗美援朝专项调查、吉林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调查成果丰硕,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着力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成效显著,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有力推进。创新展览展示、拓展教育功能,革命纪念馆提升工程和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工程持续推进,推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开展“见证新时代”主题活动,制播《见证新时代·新物心声》精品网络音频节目、《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等,不断丰富陈列展览供给,增强观众的代入感、沉浸感、真实感。加强融合创新,开展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创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指导各地推出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成立红色文创联盟,“新青年”“红船”等红色主题文创产品闪亮“出圈”。
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文物是中华文明的物化载体,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大图景中交融互鉴,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华。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多个政府间文化遗产协议签订、中外联合考古工作蓬勃开展、召开“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遗产的未来”主题边会、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7根流失百年圆明园石柱等流失文物回归,持续深化与多个文化遗产大国和文明古国在协议商签、联合考古、世界遗产、水下考古、博物馆交流、人员培训、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文物返还等领域深度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举办49国参与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何以文明”“秦汉文明”“华夏瑰宝”“秦始皇和兵马俑展”“四川古代文明特展”等展览,引发国际社会热议,成为我国文化外交的“金色名片”。先后举办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国际博物馆青年论坛等一系列重要活动,依托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周”活动等平台,持续提高国际博物馆界交流合作水平。“十四五”期间,我国26家考古机构、高校与国外43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中外联合考古项目35项,涉及亚洲、非洲、美洲、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在“走出去”的同时,中国考古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大“请进来”力度。今年暑期,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依托北京琉璃河遗址、陕西杨官寨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举办了3个国际田野考古学校,通过多元的培训形式,扩大中国考古学的国际交流合作。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博物馆不断优化入境旅游服务,让外国游客参观游览更加“丝滑”,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博物馆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历史长卷、一座文明交融的文化桥梁、一本翻不尽的未来之书。
文明之光照亮强国之路。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牢固文化根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