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瓷都景德镇瓷业现衰落之势。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批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在困境中力挽狂澜,为瓷都景德镇瓷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珠山八友”实际上是一个文化流派的象征,而非仅指八个人,主要代表人物有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等人。景德镇地区制瓷历史悠久,窑业技术积淀深厚,聚集了大量人才。民国时期景德镇御窑厂衰落,致使优秀人才流落民间,因此民间陶瓷艺术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以瓷入画,以胎为纸,汲取中国传统画、同时代文人海上画派的营养,讲究笔法、墨韵、色彩,把诗、书、画、印与制瓷工艺完美地融为一体,图绘浓艳俏丽,光彩传神,成功地将传统文人画移植到瓷板上,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以下简要介绍几件江西省博物馆馆藏“珠山八友”精品瓷器,并对其艺术风格、技法来源等予以浅析。
王琦粉彩人物纹兽耳瓶(图1) 瓶高23.5厘米,口径6.1×5.3厘米,底径8.5×7.1厘米。瓷瓶唇口,短颈,丰肩,扁圆下敛,圈足先外撇后内收,肩上堆塑两兽耳。口沿饰以蓝彩绘回纹和如意云头纹,胫部和圈足上饰以蓝彩绘变形莲瓣纹和连续回纹。双兽耳也饰蓝彩,腹部两面均以粉彩描绘。正面绘秋林落叶纷纷,昏鸦栖于枯林上,一派萧条苍凉之感,背面绘一罗汉正在蒲团上打坐。正反两面均有题记,底有“陶陶斋”印款。
王琦(1884—1937),字碧珍,号陶迷散人,斋名陶陶斋。1901年到景德镇后,向邓碧珊学习陶瓷绘画艺术和人像绘画艺术,后又学习钱慧安的绘画艺术,1916年浮梁知事程安赠王琦“神乎技艺”一匾,从此声名鹊起。1916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参观海上画派画展,接触扬州八怪,尤喜欢黄慎在人物画中以狂草笔法作画的画风。王琦经历独特,捏过人像、雕塑、画过瓷像,在陶瓷创作中率先使用西洋画技法,形成以写意笔法画衣纹的画风,给景德镇陶瓷艺术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1928年王琦与一些相知瓷画家组建“月圆会”,为“珠山八友”之首。
汪野亭百花地开光山水纹瓶(图2) 瓶高35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径8.6厘米。 瓷瓶撇口,长颈,长圆腹,底内凹。除腹部两个圆形开光外,全器均为酱紫地上绘粉彩百花纹,前面开光内饰汪野亭所绘的粉彩山水纹,题“秋江归渡。传芳居士野亭汪平”。
汪野亭(1884—1942),字平,号传芳居士,江西乐平人。早年在鄱阳拜张晓耕、潘匋宇为师,仿明代画家沈周和清代画家王石谷的绘画艺术,逐渐形成清新、雅丽的绘画风格,他作画神速,被王琦称为“汪快手”。他把浅绛山水加以粉乳化,一改过去瓷板山水呆板单调的不足。所创立的汪派瓷画艺术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名噪一时的青绿山水画家。
毕伯涛粉彩花鸟纹桌屏(1套4块,图3) 屏纵19厘米,横12厘米。四幅组成一套桌屏。分别绘“秋风吹的黄花放,金鸡喜唱太平歌”“寒汀雁落,芦苇清疏”“飞花有意能留客,啼鸟多情解唤人”“日高未起鸟呼梦,春晚不归花笑人”。
毕伯涛(1886—1962),名达,号黄山樵子,清末秀才。祖籍安徽歙县,寄居鄱阳。早年师从鄱阳画家张云山,旅居景德镇后专攻粉彩,擅长翎毛花卉。在景德镇陶瓷绘画界以金石、诗、书、画傲视瓷坛。
程意亭粉彩花鸟图瓷板(图4) 瓷板纵38.5厘米,横24.5厘米。瓷板绘几杆劲竹鸣孤鸟,数朵野菊傍石旁,画面构图疏朗,所画鸟儿生动自然,运笔设色精到。左上题:“六扇纱窗都不闭,让他青到读书床。意亭氏画”,下有“程甫”印。
程意亭(1895—1948),名甫,字体孚,斋名佩古斋,别号翥山樵子,江西乐平人。1911年入鄱阳江西窑业学堂图画班,师从张晓耕、潘匋宇,后赴上海,拜上海浙派画家程瑶生门下。工习花鸟,作画构图独特,运笔传神,既注重写实,又善于夸张,擅长粉彩花鸟瓷画,用笔着色出入于蒋南沙、恽南田之间。风格苍劲,用笔细巧,善于渲染禽鸟羽毛的绒棉质感,融壮美与柔美为一体。画面清新洒脱,成熟和完美。
刘雨岑粉彩花鸟纹挂盘(图5) 挂盘高2.1厘米,口径21.8厘米,底径12.7厘米。盘内绘倦鸟双栖于纤细的树枝上,顾盼回首,含情脉脉。以细腻生动的笔法将蓬松的鸟羽及茂叶繁花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画面设色雅致。
刘雨岑(1904—1969),原名玉成,后改雨岑,雨诚,斋名觉庵,别号澹湖鱼,六十岁后雅称巧翁。安徽太平人,客居江西鄱阳。15岁就读于饶州江西省立笫二乙种工业学校,为潘匋宇的弟子,1922年到景德镇,擅长陶瓷粉彩花鸟。中年深得任伯年、新罗山人的绘画艺术精髓,形成清新雅丽的绘画风格。
田鹤仙粉彩梅花图案文具(1套10件,图6) 文具一套十件,包括曲形墨床、四方水盂、方形印泥盒、书卷形臂搁、方形笔筒、四足鼎式熏炉、山形笔架、长方形砚盒、印章盒、瓜棱形香瓶。均绘梅纹,或红,或白,或绿。梅干虬劲,梅蕊盈闹枝头,配上优美的诗词题记,整套文具极富诗情画意之韵味,为案头之雅品。体量较小,如曲形墨床,高2.6厘米、长9.8厘米;四方水盂高6.5厘米、口径2.7厘米、底径2.7厘米;方形印泥盒高4.5厘米、口径7.2×7.2厘米、底径3.5厘米。
田鹤仙(1894—1952),原名田世青,后改为田青,字鹤仙,号荒园老梅,斋名古石,浙江绍兴人。受聘江西省瓷业公司夜校教员。先攻山水,后改画梅花。其绘画艺术以梅花独步画坛。鹤仙的梅花,深得元代画家王冕的精髓,其竹杆似断非断,节节相连的用笔及构图无处不体现王冕的绘画精神,“珠山八友”发起人王大凡赠有“山水清浑成一格,梅花作出更无双”的赞誉诗。
“珠山八友”的瓷作虽从题材到画法不尽相同,但亦有共同特点。在技巧上,继承了景德镇陶瓷的优秀传统,风格工整,技巧精细,色彩丰富;在内容表达上,深受徽州文化、海派文化、“扬州八怪”等流行艺术的影响。他们通过新粉彩的形式将文人画融入陶瓷艺术中,表达自由的人文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他们的作品一改御窑厂时期的呆板风格与浮华堆砌,不趋炎附势,注重感受与灵性,倡导个性,排斥工匠气息。
“珠山八友”的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深受市场及收藏界的喜爱,乃至深深影响了后来乃至当今的陶瓷艺术发展。“珠山八友”瓷在当时风行的原因何在?二十世纪初期,景德镇的陶瓷以粉彩瓷为主导,达官贵人纷纷以雍容华贵、炫耀工艺、堆砌画工的粉彩瓷互相攀比,陶瓷艺术缺乏艺术创新和精神内核。彼时皇室衰落,经济困顿,御窑厂关闭,景德镇陶瓷业陷入困境的同时开始自救,地方开始成立瓷业美术研究社,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陶瓷艺术家们,另辟蹊径,将文人画的技法与审美情趣融入釉上彩绘,提高了陶瓷的艺术品位,为陶瓷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瓷艺流派被称为“新粉彩”。
新粉彩源于“珠山八友”对传统粉彩画法的大胆改造与创新,工艺上,充分考虑瓷画这一特殊载体在陶瓷烧成后的效果,不拘泥于胚胎画;技术上,其笔法、设色均借鉴于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多样,山水、人物、花卉都栩栩如生,一改前朝的呆板浮夸,在弘扬陶瓷艺术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文人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九宫格画瓷像、落地粉彩画人物衣纹、水点碧桃花稀开花瓣,都是这一时期的革新技法。这种兼容并蓄,勇于改良的风格大大拓宽了瓷艺的艺术范畴,通过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让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均能受用。突破常规,破旧立新,这就是“珠山八友”代表的中国陶瓷艺术成功的秘诀,也是现当代瓷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