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崇善寺藏唐代造像塔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史君

崇善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崇善寺街9号。崇善寺大悲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一座小型石塔,坐南朝北置于大悲殿月台东南角。据山西省佛教协会魏文星老师介绍,石塔系20世纪90年代入藏崇善寺,当时人称“唐灯”,安置时加了底座构件。2024年春,笔者对石塔作了现场调查,现作一介绍。

石塔形制

石塔原构件为砂石质,平面方形,通高188厘米,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部为石塔主体,包括塔基、塔身和塔刹。塔基平面方形,边长60厘米、高14厘米。侧面每面雕刻壸门两间。顶面边缘雕刻覆莲瓣,每边8瓣,一周共28瓣。塔身高一层,由塔室、塔檐组成。塔室平面方形,边长38厘米、高33厘米。塔室前辟门,门洞为长方形,宽13.5厘米、高14.5厘米,“门槛”高8厘米,门洞上方饰高浮雕尖拱门楣,门楣高8.5厘米、宽17.5厘米、厚3.3厘米。塔室内部平面呈方形,进深22厘米、宽20厘米。塔室四面石壁厚7~9厘米。塔室内壁满布錾痕,无造像痕迹。塔室外壁每面各有2尊高浮雕人物立像,稍后作详细介绍。塔檐为四角攒尖顶,高23厘米,翼角之上原有浮雕造型,现已缺失,无法辨认。檐下三层叠涩,每层高2~3厘米,并向外挑出2~2.5厘米。塔刹由露盘、宝珠组成。露盘平面方形,顶面边长25.5厘米,底边内收,高9厘米。侧边刻仰莲两层,每层7瓣,一周共计56瓣。露盘顶部满面錾刻连珠纹。宝珠形似莲蕾,四周雕刻4层小莲瓣。宝珠直径20厘米、高18.8厘米,宝珠与露盘之间以水泥修补连接。

石塔下部由底座、短柱、托盘组成,高81厘米,平面均为方形。底座高29厘米、顶部边长34厘米、底部边长58厘米,中部呈圆弧形过渡。短柱为方柱,边长32.5厘米、高24厘米。托盘形状与底座相同,上下对称放置。托盘高28厘米、底部边长35.5厘米、顶部边长59厘米,中间圆弧部位雕刻仰莲纹饰。短柱、托盘为入藏时新配构件。

石塔为8个石构件上下叠置组合而成,自下而上依次为底座、短柱、托盘、塔基、塔室、塔檐、露盘、宝珠。

image.png

石塔造像

崇善寺藏石塔塔室由一整块石材雕凿而成,塔室前后左右四壁相连,无顶面、底面,呈中空状。塔室外立面每面有佛教题材人物立像2尊,塔身背面和两侧面造像皆一高一矮。

正面(南壁):西侧人物像头部残损,上身袒裸,胸腹部及手臂肌肉发达,下身着短裙,两腿分开立于岩座,左臂置于身侧,右手上举至肩部,身体略向左倾,应为力士像;像高27.8厘米、宽12.5厘米、厚3.7厘米。东侧人物像头部残损,下身着短裙,手臂肌肉线条不明显;肩颈部有一圈环状刻线,胸骨中缝有一道竖向刻线,肋部有一道横向刻线,三条刻线相接,刻画出了束甲绊;胸部圆隆,刻画的应是护胸甲;左脚踏高处,头略向右倾,双手置于腹前,应为天王像;像高28厘米、宽10.5厘米、厚4.3厘米。

右侧面(西壁):南侧人物像为光头,身高略矮,左手置于腹前,右臂于身侧自然下垂;腿部可见左右对称斜向下的线条,刻画的应是搭配着下裙的袈裟衣纹,可能为比丘像;像高23.5厘米、宽7.8厘米、厚2.3厘米。北侧人物像头顶部略残,左手置于腹前,右臂自然下垂,右手似持物,上身随肩部偏向右侧,头顶和胯部略向左偏,整体略呈“S”形,腿中部刻有一道竖向衣纹,身姿和腿部衣纹与胁侍菩萨相似,足下的台座清晰可辨,应为菩萨像;像高26厘米、宽9.5厘米、厚2.3厘米。

背面(北壁):西侧人物像身高略高,光头,右手上举于身侧,掌中似托物,左臂自然下垂,自身体左侧向右下方有斜向衣纹,足下有台座,刻画的应是着袈裟的弟子像;像高25.3厘米、宽10厘米、厚3厘米。东侧人物像为光头,双臂自然下垂,刻有斜向衣纹,足下有台座,同样为着袈裟的弟子像;像高23.5厘米、宽7.5厘米、厚2厘米。

左侧面(东壁):北侧人物像身高最矮,光头,双手于胸前合十,身形端正直立,未刻画衣纹,应为比丘像;像高20.5厘米、宽6.5厘米、厚2.5厘米。南侧人物像为光头,左臂自然下垂,右手于身侧上举,手中似持莲蕾,刻有斜向衣纹,足下有台座,同样为着袈裟的弟子像;像高23.5厘米、宽10厘米、厚1.7厘米。

崇善寺藏石塔8尊高浮雕造像中,有天王像1尊(南壁东侧),力士像1尊(南壁西侧),胁侍菩萨像1尊(西壁北侧),弟子像3尊(东壁南侧、北壁),比丘像2尊(西壁南侧、东壁北侧)。这里笔者将光头僧装人像,有台座的定为弟子像,无台座的定为比丘像。崇善寺藏石塔的3尊弟子像皆为斜向长衣纹,或为造像时刻意为弟子像设定的特征。

时代与功能分析

崇善寺藏石塔曾被称为“唐灯”,这样的时代和功能判断是否准确?

崇善寺藏石塔现存部分没有题记,无自铭或纪年。从石塔力士像、胁侍菩萨像的身形、姿态、服饰判断,力士像上身袒裸,下身着短裙,胸、臂肌肉发达,胁侍菩萨像的头、肩、胯呈“S”形姿态,具有盛唐时期的典型特征,时代为唐代无疑。

现存唐代及唐以前的石灯有山西太原童子寺北齐时期燃灯塔,河北廊坊市唐垂拱四年(688)隆福寺灯楼,河北曲阳县北岳庙武周延载元年(694)石灯,山西长子县法兴寺唐大历八年(773)石灯台,黑龙江宁安市兴隆寺唐渤海国时代石灯等。这些石灯的灯室为仿木构建筑造型,平面为正方形或六边形、八边形,曲阳石灯四面四门,法兴寺石灯台八面四门,渤海国石灯八面八门;罗哲文先生1954年考察童子寺燃灯塔时记录:“灯室西、西北方向开有两个门,东偏北可能也有一个门,但门楣已风化塌下,无从辨认了”。灯室开辟多个门洞,是石灯的共同特点,门洞既是空气和烟尘进出的通道,也是光线向外照射的通道。而崇善寺藏石塔仅一个门洞,不符合灯台的使用设计要求,故笔者认为它不是灯台。

崇善寺藏石塔以塔室外立面的佛教造像为主要特点,尤以弟子像和比丘像最为独特。唐代造像塔中,外立面有弟子像或比丘像的,有实例如下: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面造像塔(俗称“大龙虎塔”),石质基座和塔身建于盛中唐时期,塔身东、西立面各有2尊高浮雕弟子像,皆立于莲座上。

河南开封博物馆藏唐天宝十四年(755)造像塔散石,原应为塔身前石,左、右壁各线刻一比丘,手持经幡,左壁比丘朝右,右壁比丘朝左,由题刻可知分别为阿难、罗睺罗,为二弟子像。

河南新乡市鲁堡村百官寺唐开元八年(720)塔,塔身后壁线刻二比丘,右壁线刻一比丘,分别持长柄香炉、经函、麈尾,与左壁的供养人一同面向右侧。

河南新郑市荆王村东西双塔,塔身均为整石雕凿,西塔塔身左、右壁分别线刻二比丘,均朝向右侧;东塔塔身左、右壁分别线刻二比丘,左壁比丘朝向右侧,右壁比丘朝向左侧。

其中,新乡市百官寺唐开元八年(720)造像塔的3尊比丘像,表现的应该是某种供养仪式。历城神通寺四面造像塔、开封博物馆藏唐天宝十四年(755)造像塔散石中的弟子像,表现的应是弟子对佛的胁侍。

以历城神通寺四面造像塔、新乡市百官寺唐开元八年(720)造像塔为代表,有学者称这类塔为“龙虎塔”,有学者定义为“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典型的龙虎塔或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塔身正立面通常有浮雕兽头、龙,门两侧有护法天王或力士,塔室由多块石构件拼合而成,后石前壁(即塔室内壁)雕有成组的佛教造像。

崇善寺藏石塔因体量较小,塔室系一整块石材制成,新郑市荆王村东西双塔也是同样的情况。三座造像塔塔室内都不见佛像。有学者称荆王村东西双塔塔心室原雕有佛像,后被凿毁。笔者认为,整石雕凿的塔室内部空间狭小,塔心室平面不过20厘米见方,难以在内壁雕刻造像。建塔之初很可能是于塔心室内置一尊佛像或一组造像。

崇善寺藏石塔与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应属于同一种类型,建塔造像的性质和功能是一致的,塔室内设置的应是佛像,塔室外立面的天王、力士、菩萨、弟子、比丘等,皆是对佛的胁侍和护卫,供养人的目的都是礼佛、供养、祈福。而崇善寺藏石塔后加的短柱等构件,与一般造像塔基座的形制不符,可能是后人按照灯台的形制,修复形成的复合样式。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8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