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位于太湖流域东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地据苏、沪、杭三角地带的核心区域,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江南粮仓,极为富庶。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李世贤等攻克嘉兴后,切断了清政府上海与杭州之间的联系。至1864年清军攻陷嘉兴以前,据守嘉兴的廖发寿部先后在嘉兴增高城墙,添设营垒。嘉兴博物馆收藏的太平天国文物便是这些军事活动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珍贵资料,现遴选其中的四方碑刻浅析如下:
分路碑
嘉兴博物馆藏太平天国分路碑有两块。1954年发现的分路碑,出土地点位于嘉兴市西丽桥附近(图1)。此分路碑下部残缺,石碑残高67.5厘米,宽36.5厘米,厚15厘米。碑文阳文、上端右起横写“分路碑”三字,以下直写三行:右边“太平天国”四字,左边“孟春月吉”四字,中间“此路由城外”五字。1963年发现的分路碑,地点位于嘉兴北丽桥附近(图2)。石碑下部缺失,残高66.5厘米,宽32.5厘米,厚15.5厘米。碑文阳文,右侧碑文有“太平天国癸”五字,左边有“孟春月吉旦”五字,中间为“路由城外”四字。
据文献记载,太平天国占领嘉兴时间是1860年至1864年。通过对1954年发现的分路碑上“太平天国”、“孟春月吉”等碑文笔画痕迹的观察,结合1963年发现的分路碑上“太平天国癸”及“孟春月吉旦”等碑文,可以推断这两块石碑的设立时间应为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农历一年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以此类推,分别代表正月至腊月等十二个月,故可知孟春月为正月,而吉旦则表示每月初一。综上可知,这两块分路碑成于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正月初一,即1863年正月初一。
分路碑一般立于道路分叉口,用来指示方向,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应起源于古代用于表示里程的“堠”。“堠”亦称为路堠、里堠,是古时路旁封土而成、用以分界或记里程的土堆。在南北朝时期,官道旁的土堠每隔一里设置一处,发展到后来以树代替堠,也是“一里种一树”。除了土堠、树堠外,还有碑堠,如北宋汲县河堤埄堠碑,碑的正面中间一行刻“汲县河堤下界埄堠”;右边行刻“西至上界永”,左边行刻“福村八十里”。这些“堠”主要是用来分界指向、计算里程,便于行人辨认的,之后便发展成了分路碑。清末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区,这种分路碑还被赋予了祈福避祸的功能。如湖南发现的清代“蔡艮寅(蔡锷)分路碑”,上刻“长命富贵”四字,下刻“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右走石下江,左走山门;信士蔡正陵男艮寅;光绪九年二月立”字样,这种“分路碑”又被称之为“挡箭碑”。
目前发现的太平天国时期的分路碑有三块,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太平天国分路碑,碑上方左有一“路”字, 右上方残缺部分推测为“分”字,中间两行是“右至襄安”和“左至虹家桥”,碑左方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嘉兴馆藏的这两件分路碑分别发现于西丽桥和北丽桥,也就是嘉兴城的西门和北门附近,说明这两块分路碑所在的位置应为起点,碑刻正文有“此路由城外”、“路由城外”等字样,参考南京太平天国馆藏的分路碑,推测其完整内容应为“此路由城外前往某某处”。
从文献记载看,太平军据守嘉兴时期的军事活动较为频繁。1862年7月, 听王陈炳文出师援天京,满天义廖发寿代守嘉兴。10月, 清江南提督黄翼升率军自苏州附近攻击嘉善北部,陈炳文败归。1863年7月,荣王廖发寿率军占领桐乡和濮院。李鸿章部副将程学启军进逼苏州。荣王廖发寿率领太平军支援,与淮军和洋兵常胜军在嘉善枫泾、吴江等地激战。每一次军事活动都涉及兵马调动及战术部署,而1863年正月所立的这两块分别位于西门和北门的分路碑,无疑是太平军从嘉兴出发行军的指路碑,是其主动进攻性战术的见证。1913年,在江苏无锡黄埠墩河道中出水了两门火炮,上有“癸开十三年小春月”、“荣王殿下监制”等铭文,一方面表明至迟在癸开十三年的一月,廖发寿便已升任荣王劳千岁。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这两门火炮在江苏无锡出现,或为廖发寿1863年吴江方向作战失利并被清军所俘获的结果。李鸿章在1863年10月给左宗棠的信中写道:“九月望日,程学启大败伪荣王、会王于八坼、平望,擒馘近万”,荣王即廖发寿。这一战也使得廖发寿试图打通苏嘉两地联系的作战计划落空,至同年12月,苏州陷落,太平军据守的嘉兴形势急转而下,进入防守阶段。
炮台碑
嘉兴博物馆藏的太平天国炮台碑有两组,分别为永安炮台碑和长乐炮台碑。
永安炮台碑,1928年出土于嘉兴县西城门处。由碑额和碑文两块组成,皆由早期残碑改制而成(图3)。现碑额长89厘米,宽31厘米,厚15厘米,上有“永安炮台”四字双钩阴刻。碑文部分较为完整,上端横写“太平天国”四字,下直写七行,其中首行“荣”字高出一字,末行“开”字低一字署。内容为“荣王劳王千岁守禾四年,增高城郭,添造炮台,以成万万年永远之基。癸开春仲,复于大西门兴修炮台,以壮军威,而防胡妖,诚筹备之至善也。名曰永安,取永久平安之义。工既竣,爰志其由来于石。开朝勋臣敕天燕杨得顺监造”。
长乐炮台碑,1935年出土于嘉兴南门城墙根。由碑额和碑文两块组成,皆由早期残碑改制而成,原碑文隐约可见(图4)。现碑额长60厘米,宽44厘米,厚15厘米,上有“长乐炮台”四字横写阴刻。碑文行楷直写,阴刻六行,其中首行“荣”字高出一字,末行“开”字低三字署。碑文内容为“荣王劳千岁之治禾邦也,于四门之隅添设炮台,以壮军威而靖胡氛。因命得顺司厥事。癸开季夏,南城炮台又将告竣,遂名之曰长乐。取国祚绵长,长乐未央之意。勒诸石以志不朽云尔。开朝勋臣敕天燕杨得顺撰”。
这两组碑刻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碑刻字体风格及雕刻方式略有不同,应是不同时间所书写雕刻的结果;二是格式上,两组碑文首字皆高出一字,而末行“开”字永安炮台低一字署,长乐炮台低三字署。从内容上看,这两组均是记载荣王劳千岁统辖嘉兴期间,增筑炮台的事情。碑文中的“荣王劳千岁”即廖发寿,早期为忠王李秀成部将,先后封满天安、满天义、殿前忠诚天将、荣王。1860年,随军攻克嘉兴,与朗天安陈炳文同时镇守。1861年底,陈炳文调守杭州后,任嘉兴佐将,期间增高城墙,添设营垒,加强防守。1863年1月,李鸿章督率由常胜军和淮军组成的联合武装进攻苏福省,其多次出兵协助扬王李明成反攻。10月,率军攻打吴江,增援苏州。1864年3月,嘉兴失守被俘,不屈就义。碑文中“之治禾邦”、“守禾四年”是指至1863年太平军统辖嘉兴已有四年,期间采取增高城郭,在四个城门添造炮台等措施壮军威、靖胡氛,以求成万年之基。其中永安炮台为西门炮台,长乐炮台为南门炮台,另外两门炮台碑刻尚未发现。修建时间方面,永安炮台碑文载“癸开春仲,复于大西门兴修炮台”,是指1863年2月修建。长乐炮台碑文载“癸开季夏南城又将告竣”,是指1863年6月即将竣工。从两碑落款可知,炮台监制与碑文撰写均是由开朝勋臣敕天燕杨得顺负责。在太平天国后期,爵位由之前的王、侯扩充为王、天将、朝将、义、安、福、燕、豫、侯等,封授无度,如1861年底只见忠诚三十六天将,1862年底见忠诚二百一十三天将,1863年9月已见三百九十三天将。而碑文中的敕天燕,因后期封爵泛滥,实为是太平天国后期等级较低的爵位的一种。开朝勋臣更是一种虚衔,如《探穴纪略》中载“复以咸丰三年前者加开朝王宗,十年前加开朝勋臣,后者加真忠报国,皆虚衔也”。从上述碑文看这两组碑刻记载了太平军在1863年修筑炮台的军事活动,名称赋予美好意愿,并通过刻石立铭,以垂后世。
这两组炮台修建于太平天国后期廖发寿败守嘉兴之前,均是积极主动备战措施。1863年,驻守苏州的纳王郜永宽等献城投降,廖发寿支援苏州的战略意图落空,为程学启所败后回防嘉兴。至1864年2月,太平军平湖、乍浦、海盐、嘉善、海宁等地守将先后降清,嘉兴城四面楚歌,形势危急,由此开始全面进入被动防守阶段。1864年正月, 李鸿章部程学启率淮军、洋枪队等, 发起对嘉兴的进攻。驻守湖州的堵王黄文金两次率军救援嘉兴,都为程学启所挫败。3月,在多方势力的联合进攻下,孤立无援的嘉兴城最终陷落,挺王刘得功阵亡,荣王廖发寿被俘杀,长达四年的嘉兴太平天国政权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