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创已成为博物馆贴近公众的重要方式,并逐渐成为既满足社会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且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服务手段。保护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发展文化创意,推动文博事业朝着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已经成为博物馆人的共识。
名人纪念馆是博物馆的重要类型之一,依托名人旧居历史建筑和馆藏文献文物资源,展示宣传名人的个人成长、人生经历、成就及相关重大场景事件等,旨在纪念和弘扬社会历史、文化名人及其精神,是社会公众缅怀先贤、情感寄托、教育学习、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和载体。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推动名人纪念馆高质量发展,以文化创意激活文物保护利用,更好发挥纪念馆职能,是纪念馆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名人纪念馆文创开发初见成效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让文物活起来”时代的到来,各地博物馆文创成为热点,纪念馆也逐渐意识到名人IP的巨大潜在价值,纷纷在文创研发领域下足了功夫。2000年,北京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发起成立了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逐渐汇聚了京津及各地近20家名人纪念馆。联盟紧扣党和国家的宣传主题,紧扣时代脉搏,持续组织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以展现名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追求和伟大的精神,特别是以文化创意形成的产品、活动等,引起社会各界的互动和反响。
宋庆龄故居设计制作了宋庆龄人像定制瓷盘、纪念章、纪念邮册;“人生若只如初见”精美折扇,以纳兰性德的词与书法,展现故居“纳兰文化”;洒金“接福”画轴,拓自故居西山上的太湖石,有接来福气、表达祝福的美好寓意。此外,还推出《宫崎滔天家藏民国人物书札手迹》套书、宋庆龄珍藏的《建国方略》影印限量版线装书和《宋庆龄故事青少年学习手册》、打卡护照等。
随着热播剧《觉醒年代》播出,带火了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文创,被推崇为网红周边,主要包括印有《新青年》封面的帆布包、《新青年》字样的笔记本、鲁迅名言贴纸、印有鲁迅作品名的铅笔袋、鲁迅手绘小说封面的明信片、《朝花夕拾》文创礼盒等。建党百年之际,更是推出围绕《新青年》杂志的文创产品,例如新青年的笔记本、胸牌、T恤衫、钥匙链、保温杯、冰箱贴等。这些产品通过新媒体不断发酵成为“流行文化”,切合当代新青年的喜好,被无数年轻人追捧。
老舍纪念馆撷取故居景色和馆藏文献等元素研发系列文创产品。取自丹柿小院内种植的火晶柿造型,设计制作出“柿柿如意”茶具套装;根据老舍先生散文《猫》的描述,设计制作猫插图手账本;参考老舍夫人胡絜青绘、冰心题字的《牡丹图》设计制作的真丝围巾,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老舍先生头像铜牌,也是观众喜欢佩戴胸前带回家的纪念品。
徐悲鸿纪念馆选取大师所画的马为基础,设计了咖啡杯、书签、红包等产品,推出鸿T、奔马图案、版画、鸿跃咖啡杯、喜上梅梢手账本、秋叶喜鹊帆布包等,以常见的产品载体共享徐悲鸿艺术的精华。目前,已设计开发徐悲鸿IP文创产品10余种,类型覆盖贵金属制品、服装首饰、书籍文具、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等,形成文创开发、品牌营销、IP授权等核心文创服务链,及线下+线上旗舰店的销售模式,实现从单一的文创产品到各种文化载体的转变,已走在名人纪念馆文物活化利用的前端。
梅兰芳纪念馆依托丰富馆藏文化资源,打造梅兰芳IP品牌,制作了U盘礼盒、脸谱雨伞、戏单雨伞、立体明信片、邮册、折扇、日用彩妆、《梅兰芳的手势艺术》套卡等,设计了梅兰芳经典剧目打卡护照,种类涵盖旅游纪念品、服装、家居日用品、办公用品、化妆等。
此外,其他各馆也推出各具特色、富有趣味的文创产品,如李大钊《青春》镇纸、听李四光讲故事系列科普图书、青龙桥车站3D模型、梁启超饮冰室文具、康有为铜像印章、红线女套装书签……
在“博物馆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名人纪念馆加速推进馆藏文物的文创开发,在挖掘名人价值、打造名人效应、传播名人事迹、传承名人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增强了博物馆自身的品牌效应,吸引年轻一代更好地参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
纪念馆文创开发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名人纪念馆虽在文创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现有文创产品开发种类主要集中在馆藏复制品、出版物、衍生纪念品等,载体形式趋于简单,创意多以产品简单叠加为主,文化内涵挖掘及开发利用仍显不足,存在着机制束缚、创意不足、资金支持和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文创生产力和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一是体制束缚,缺乏政策性扶持。除北京鲁迅博物馆和郭沫若纪念馆被列入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外,8+联盟中的大多数纪念馆都未纳入试点范围,虽尝试开发了相关的纪念品,因受限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性质,无文创开发资质,没有馆属公司和对外销售渠道,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创产品的进一步研发。
二是创意不够,名人IP彰显不足。名人纪念馆不够注重故居、纪念馆与社会大众的互动关系,在产品设计、特色资源开发、IP打造等方面缺乏高水平策划,很少能出“火爆出圈”的文创产品,更没能实现深层次的文化研学或路径游,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可深度体验的文旅产品。大多数名人故居纪念馆仍主要以原状陈列和常设展陈参观为主,以文化体验为主的定制类旅游项目较少,科技赋能、文化加持的个性化服务和产品不足。
三是投入有限,资金保障不够。名人纪念馆体量不一,事业收入补充渠道单一,多数靠财政拨款运行维护。文创开发从前期市场调研、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使得依靠财政补贴运维的纪念馆更显捉襟见肘。缺少专项资金支持是影响文创开发的重要因素。
四是人才匮乏,研发支撑不足。“8+”等文博单位文创商业变现最大难点在于文物元素多而设计队伍太少,以致研发产品的宽度、深度受限。虽然从业人员多,但是高端人才少,特别是文化创意、智慧旅游等新业态人才严重匮乏。名人形象的简单复制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代观众更渴望名人形象的再设计,名人内涵的深度开发,纪念馆亟须对馆藏文物进行多维度挖掘利用。
五是授权受限,知识产权纷扰不断。名人纪念馆馆藏文物文献资源多与名人相关联,在馆藏资源活化与利用过程中,特别是文创产品研发的销售,势必会遇到IP授权、名人肖像权使用、后人认可、法律维权等知识产权方面诸多棘手的问题,如若处理不好,易产生法律纠纷,甚至诉诸法庭。
推动纪念馆文创工作迈入新征程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名人纪念馆应以新质生产力破解文创研发的制约问题,立足弘扬传统文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文化创意研发为支撑、科学技术手段为引领,讲好文化名人故事,阐释好优势资源,在“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独特且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是把握试点政策,打通纪念馆文创研发“堵点”。名人纪念馆应学习了解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及相关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申请成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纪念馆文创研发机制,营造有利于文创研发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创新生态,打通政策“堵点”,激发主体创造活力,推动纪念馆文旅衍生品提质升级。
二是挖掘名人IP价值,提升文创产品特色化。挖掘和提炼名人IP价值,有助于提升纪念馆文创产品的特色化和高质量。名人纪念馆应加强对故居、馆藏文物文献等的研究阐释工作,挖掘研发出符合时代审美、贴近观众实际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将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和艺术神韵播种到社会公众心中,振奋国人精神。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以数字技术推动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科技加持、数字赋能,跨界融合、创新传播,现在文物文献活化手段非常丰富。纪念馆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设计出面向年轻消费者、兼具审美和实用性的产品,拓展名人文化体验载体,让“养在深闺”的文物“活起来”,走入寻常百姓家。
四是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健全多元共建协作机制。由于名人纪念馆的文化创意存在起步晚、规模小、资源较为分散、品牌效应不强等问题,应大力推动行业联盟、馆企合作、馆校合作等多种模式,实现文创研发、营销渠道、人才培养等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是加强法律意识,提升知识产权评估管理水平。针对故居产权、名人IP授权等问题,纪念馆应将文创研发纳入集体决策范围,健全法务把关机制,完善项目专家评估制度,防范名人IP转化为文创产品及传播的知识产权纠纷,为纪念馆文创产业深化工作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