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东瓯遇龟兹——丝路上的文化交响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朱伊凡 谢忠簿 朱朝野

丝绸之路,绵亘万里,跨越千年,是东西方贸易往来、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

龟兹故城与温州斗城,位居中国大陆的东西两端,横跨近万里,分别作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共同见证古代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生共荣。2010年6月,温州援疆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温州市与拜城县携手共创的援疆结对帮扶“温拜模式”逐渐在祖国西部边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十四年来,温州的文化润疆工作持续创新推进,两地通过系列活动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加深了两地人民的情感联系和文化认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深化温州市与拜城县的结对共建,两地文旅部门同心谋划、精心打造推出“恰逢东瓯遇龟兹——丝路上的文化交响”展览,8月9日至11月15日在温州博物馆临展馆展出,让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亲上加亲、更具温度。

丝路风华望不尽:生生不息的精神支点

以丝绸之路为主旨的展览一直是博物馆陈列的重要题材之一。2024年恰逢“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的第十年,丝路精神在当下仍然熠熠生辉,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源泉。

回望过去,无论是驼铃悠扬的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帆飘荡的海上丝绸之路,商人僧侣们怀揣着对未知远方的期待与希冀,或翻山越岭、或漂洋过海,成就了一条条商贸往来之路、文明交流之路。历史的风沙掩埋了昔日的古道驿站、港口码头,等待着偶然的契机重现在世人面前。但其中所积淀的以和平合作、平等互利、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超越时间的长河,生生不息。

文化的传播,是丝绸之路永恒不变的主题。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空西域,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开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新时代,其中尤以佛教信仰的传播为突出表现。佛教自印度经由巴基斯坦、阿富汗,伴随商品贸易传入西域。考察丝路文化遗址会发现,佛教东传时的许多寺院古刹都是沿丝绸之路修建的。

西域龟兹,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作为东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镇。这里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市场,也是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枢纽,遗存文化遗产众多,尤以佛教石窟闻名于世。商人使者赶着骆驼往来此处,不仅带来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带来了佛教信仰。龟兹人和南来北往的商人一样开始供佛拜佛,并仿照印度修建佛教寺庙、开凿石窟。

古龟兹地区目前遗存的佛教石窟有27处,共827个洞窟,近10000平方米壁画和部分彩绘泥塑。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衰落于公元13世纪,以规模最大、开凿年代最早的克孜尔石窟为典型代表。这些石窟群以独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见证了新疆佛教艺术的灿烂历史和佛教经西域向东的传播轨迹与本土化进程,对包括敦煌莫高窟在内的中国石窟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中原佛教艺术的回传经龟兹又向西辐射,极大丰富了中亚佛教文化的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

龟兹石窟群不仅从侧面展示了龟兹佛教产生、发展、繁盛和衰落的过程,也为特定文化传统、民族民俗、音乐舞蹈等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丰富证据。随着佛教传入中原王朝,龟兹特色歌舞、古乐等也向东传播。特别是石窟中的天宫伎乐图,不仅服务于佛教,也是古龟兹社会“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真实反映。如开凿于公元5世纪左右的克孜尔第38窟,德语窟名为“音乐家合唱洞”,其在主室两侧壁上部各绘有一幅“天宫伎乐”图,出现了排箫、筚篥、五弦琵琶、箜篌、阮咸等多种乐器。这些石窟壁画展现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彰显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格局胸怀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辉煌灿烂。

商贸的繁荣,是丝绸之路生生不息的动力。沿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是其沟通交往的最初诉求,也是丝绸之路得以发展延续的动力源泉。几乎在陆上丝绸之路开放的同时,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也开拓了沟通中外交通贸易的海上通道。发展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温州,古称东瓯,地处中国东部海岸线中段,又具备江海交汇的优良港口条件,自汉代起便活跃于中外的贸易往来,成为东西方商品、文化、技术流动的桥梁。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温州在商周时期已经通过海上交通与东南沿海及日本等地频繁往来;在唐代,开通至日本、东南亚乃至中东地区的航线,并同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建立商贸往来;南宋设立市舶务,建有驿馆专门接待外国商客;元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交通贸易。

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形特点,催生了手工业的繁荣,带来东瓯古城的商贸繁华,漆器、瓷器等都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历史名片。特别是温州漆器,在南宋时期号称全国第一。温州漆器产销两旺,北宋、南宋都城内都开设有温州漆器铺。名扬天下的温州漆器,瓯窑及龙泉窑、建窑、长沙窑等多窑口瓷器产品在温州的出土,印证了温州港口在海丝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伴随僧侣与商贾的脚步,漆器、瓷器等工艺品,佛画经卷、诗集文集等印刷品飘洋过海走向世界,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科技的交流。

2021年,朔门古港遗址重见天日,是温州作为千年商港的有力见证。温州自建郡以来,始终保持着“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的格局,遗址位居古城北面,重现了宋元“北埠”港区的繁华;码头与江心屿隔江相望,孤屿上的东西双塔作为古航标,日夜引导着航行船舶能够安全快速地到达码头。这样城市、港口、航道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展现了海丝与国际交流中的中国风采。朔门古港遗址由此成为海丝申遗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龟兹石窟与朔门古港,历经千年,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商贸繁华与文化交流。丝路上的交流共荣从未停止,在当下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温州与拜城的对口支援,是新时代不同地区文化资源共享、交流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次展览作为温州市与拜城县文化共建的一部分,也是对丝路所承载的不同文明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的传承。以展览为契机,温州博物馆还与拜城县博物馆举行了两馆合作共建协议的签约仪式,开启后续两地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丝路交响曲绵延: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当海上丝绸之路的波涛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风沙交汇,东西方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奏出了一曲关于文化交流融合的交响乐章。这一场对话跨越时空,既包括了龟兹与东瓯分别作为陆丝与海丝交通枢纽的历史痕迹,是空间上跨越万里的交流;同时也是古代丝路文明与现代百工技艺在时间上的蔓延,展示了工艺美术大师对于丝路精神的当代诠释。

本次展览历时一年多时间筹备,是温州市与拜城县通力合作、群策群力的成果。展览提炼两地在丝路历史上各自发挥作用的特征为文化共性,以“丝路上的文化交响”为主旨,通过“龟兹石窟:陆丝之路的佛光艺术”“温州古港:海丝之路的文明交汇”“古道通今:丝路精神的现代回响”三大篇章,以80余件(套)展品,串联起龟兹石窟与温州古港的交流对话及现代丝路精神的传承创新,展现丝绸之路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脉络,传达和合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为更好地传达这一海陆对话的理念,形式设计上,展览采用朱砂红、蔚海蓝分别作为“陆丝”与“海丝”两大隐性空间的装饰主色调,与展览内容相呼应。

驼铃悠扬:石窟壁画再现佛光艺术。

展厅入口处以仿制石窟造景与模拟光影效果,营造神秘幽深的空间氛围。进入第一篇章,一对驼铃配以“流沙”投影拉开帷幕,借由光影声色的氛围营造,带领观众穿越到历史中的龟兹故城。纱幕背后,是利用3D打印与数字印刷融合技术复原的克孜尔石窟第38窟。复制窟内,从穹顶壁画到色彩细节,再现了壁画精华部分;复制窟外,仿制真实石窟的砂岩质感,并通过融入类似佛龛的设计元素,展示壁画中出现的各类装饰纹样。观众足不出“温”,也能跨越万里,沉浸式领略克孜尔石窟佛光艺术的魅力。

第一部分内容以石窟壁画为载体,见证陆上丝绸之路伴随佛教东传所承载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红色弧形墙面上,壁画作品按照初创、发展、繁盛三阶段依次呈现,展示龟兹这一璀璨的丝路“明珠”有关宗教、乐舞、服饰的发展演变。通过当代美术师的临摹,将壁画艺术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菱格山水是其中的独特构图,用以表现佛教世界的须弥山。初创期的壁画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风格突出,山水形象稚拙朴质。随着本土龟兹风的形成,菱格山水趋于规范化,如同连环画一般,将佛本生和因缘故事描绘在青绿相间的菱格之内。其中商贸题材的丰富故事,如萨薄燃臂引路、狮象舍身救商客等,也是对于龟兹作为丝绸之路要站商贸发达的重要反映。

海帆飘荡:馆藏珍品见证商贸繁华。

展览第二篇章,视角转向海上丝绸之路,呈现温州作为繁荣港口,推动各类手工艺品及佛教等文化向外传播的故事。形式设计上,配合龟兹石窟向温州古港的内容过渡,通过波浪纹灯光与船帆、码头场景的虚实结合,由红黄色系过渡至海洋之蓝,隐喻宋代传统陆上丝绸之路的没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古港码头为篇章起点,讲述东瓯故地的商贸繁华与文化兴盛。

第二部分内容汇集温博馆藏珍品,以古港为展示窗口,勾勒出中华民族和海外交通、交流、交往的轨迹。展品时代从汉代跨越至民国,类型包括陶瓷、书画、钱币、砖瓦等多质地文物,多角度呈现温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港口,对外商贸繁荣与文化交流频繁的景象。

作为航海的必备条件,发达的造船技艺与指南针工艺,为推动温州海丝贸易提供物质支撑。在元代周达观根据其自温州港出使柬埔寨的见闻所写成的《真腊风土记》中,见有最早的指南针针位的记载。指南针作为温州百工制作,传承悠久,个别宋代出土罗盘底部带有“温州东门×××制造”字样。馆藏出土自东门店铺的民国航海罗盘,坚持盘面刻字针法的传统造型,与周达观书中描写的几乎相同,共同印证了温州航海技术的发达。

商船往来频繁,商品伴随商贾的脚步,支撑着温州的海上贸易。除本土瓯窑产品外,龙泉窑、建窑、长沙窑等多地瓷器在温州的出土,更印证了朔门古港在海丝贸易上的重要地位。展品中有一件典型的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执壶,其八棱形壶嘴、藤状把手及腹部模印的西域胡人贴花纹样,极具异域风情。作为中国早期外销瓷中的佼佼者,长沙窑青瓷的出土,更印证了温州是瓷器外销的重要港口。

古道通今:丝路与百工的现代碰撞。

丝绸之路是贸易往来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龟兹石窟的佛教壁画与温州古港的商贸繁荣,共同诉说着丝路上人类文明的对话碰撞,而其中积淀的丝路精神历久弥新。自第二篇章空间上方装饰的“丝绸”飘带流转蔓延至第三篇章,寓意丝路精神的古今传承。

第三部分呈现了现代工艺美术大师以丝路为主题,结合夹缬印染、黄杨木雕等百工技艺创作的艺术品,彰显丝路精神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勃勃生机。疆绣《大漠驼铃》,细腻描绘出夕阳映照下的驼队斜影,承载着丝路商旅的梦与希望;黄杨木雕《友好使者——张骞》,以独居匠心的雕刻语言,生动展示张骞开辟丝路中的英勇身姿。

配合本次展览,博物馆还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推出了多样的公共文化教育活动,包括温拜两地专家展览导赏夜开放、龟兹石窟专题讲座、青少年壁画艺术创作及壁画临摹等,让公众近距离深入感受丝路韵味。

丝路上的文化交响,至今仍在回荡。山海情深,榕杨携手。温州与拜城在“文化润疆”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为一条路,跨越关山,联袂同行推出此次展览,谱写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新篇章。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东瓯与龟兹的对话,启示我们在新时代继续系牢民族团结纽带,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文明的对话与合作,共同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朱伊凡 谢忠簿 朱朝野 图:陈真健 穆林肯)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2.42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