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流水穿绕,桥梁与廊屋珠联璧合,横悬山水之间,牵系两岸村落,庇荫一角风雨,串联起千年风情。
日前,国家文物局在福建省屏南县召开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会议重申了廊桥保护三年行动的重要意义,多地文物部门负责同志介绍廊桥保护最新进展与典型经验做法,借廊桥保护这一小门类探索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的“大保护”之道。
长桥饮涧群山中 资源调查深入开展
当盐茶古道让位给高速路网,钢筋混凝土桥梁穿山越岭,散落在山林间的廊桥日渐黯然,对廊桥的摸底调查与研究保护尤为迫切。
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多地开展了廊桥资源调查和精细化测绘,为下一步实施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广西组织开展全区廊桥文物调查、廊桥信息留存工作,并纳入广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内容。目前,已完成自治区级以上廊桥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周边环境、附属设施建设等情况调查。完成富川瑶族自治县风雨桥群中27座风雨桥、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永济桥等11座廊桥本体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桥台、驳岸平面测绘和文物保护矢量图的绘制以及历史照片收集工作。
在湖南,普查队员通过整理征集的廊桥线索以及试点的资源调查登记表,以补充查阅族谱、碑刻、题记、村民口述等方式,获取廊桥的历史信息,RTK、无人机等现代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廊桥本体及周边数据的采集。调查中有不少可喜的新发现,例如发现了位于永州市江永县的兴隆桥,其石榫卯结构桥墩在湖南省内较为少见。
虽然廊桥主要分布在南方,但山西、甘肃2个北方省份也发现有数座廊桥分布。经调查,甘肃境内现存廊桥多始建于明初期,兴盛于明、清两代,主要分布在茶马古道、古蜀道等文化线路重要节点,或在文化线路两侧呈线性分布。目前,甘肃已对全省廊桥开展了高精度测绘、数字化信息采集、历史信息调查等资源调查工作,完成了第一轮廊桥风险评估。
根据当前初步统计数据,全国共有1820座廊桥,相较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新发现76座,这一数据后续仍有动态调整。目前统计数据显示,福建共有537座廊桥,是全国已知廊桥数量最多的省份。湖北、四川、重庆等之前被认为廊桥数量不多的省份,经过调查发现也保有一定的数量。
祛病延年赖此功 保护工程有序实施
廊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无数世代的更迭与变迁。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格外脆弱,特别是一些木拱廊桥,面临着火灾、腐化、虫蛀等多重威胁,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在福建省屏南县,经历灾损的木拱廊桥“万安桥”劫后余生,现已完成修缮并安装了安消防设施,尽可能续用了原有旧构件,补配构件按照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予以制备、安装,还将部分过火无法使用的木构件用于专题展陈中,时刻给世人敲响警钟。目前,屏南县已完成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文保一方案”编制,共建设48个文物微型消防站,实现省级以上木构文保单位微型消防站全覆盖,聘请160名专职文保员开展文物日常管理巡查,委托专业团队开展病虫害专项防治,在抓好人防物防的基础上,推进安防、消防、防雷工程和文物预警监测平台建设等技防措施。福建省落实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挂包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今年5月以来,全省集中开展了文物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共排查文物建筑2万多座(处),廊桥文物排查全覆盖。
浙江省泰顺县构建廊桥防汛物资储备体系,落实消杀养护工程,深化“廊桥监管保护一件事”数字化改革,实现古廊桥视频监控和AI烟火智控摄像头全覆盖。目前,泰顺县已完成北涧桥激光雷达监测系统安装,织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防护网。
四川实施的“廊桥文物平安工程”中,将廊桥安全防范纳入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加强安防的同时,结合文物行业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和法人违法专项整治行动,整治一批廊桥安全隐患、查处一批违法案件,有效遏制破坏廊桥行为。
据统计,各地陆续组织完成廊桥保护修缮和安消防工程93项,正在实施的41项,投入经费总计超过1.5亿元。浙江省泰顺县旗峰桥,四川省南江县接龙桥、都江堰市兴隆桥,江西省铅山县澄波桥、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鸬鹚塘澜通风雨桥、永济福风雨桥等一批廊桥保护修缮工程完工,消除了险情,修缮效果总体良好。
留记故园风雨声 推动廊桥活化利用
廊桥不仅连接交通,它还承载着当地社会的公共生活、乡风民俗,浸润人间烟火。廊桥所在,即为故乡。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各地加紧探索廊桥活化利用途径,使廊桥跨越山涧,走出不同的“出圈”之路。
在广西,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程阳村的风雨桥同鼓楼、戏台、寨门、凉亭等建筑组成独特的侗族木构建筑“博物馆”,成为展示传播侗族建筑文化、提供研究交流体验的研学基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今年6月,在眉山市举行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主会场活动现场,“四川廊桥”数字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廊桥,在功能属性、营造技巧、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环境景观等方面生动呈现四川廊桥的独特与精美。
在贵州,廊桥保护利用有效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黎平县每周在肇兴鼓楼风雨桥群开展“村歌”赛事,展示多姿多彩的贵州民族歌舞;凯里市在风雨桥长廊开展绚丽的“村T”,对精美的民族服饰和银饰创作进行展示;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等地,充分利用廊桥开展文化活动、非遗展演……各类“村”级品牌成为展示廊桥与民俗文化的舞台。
浙江启动区域廊桥主题游径建设,整理有代表性的40座廊桥,采用“廊桥+青瓷”“廊桥+香菇”等“廊桥+”的方式形成串联线路、构建主题片区。福建、安徽、四川等多地也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发布廊桥主题游径。
各地积极开展廊桥文化宣传活动,湖南通过文物部门与媒体单位的多轮深入讨论,已在筹拍“湖南廊桥保护三年行动纪录片”。此外,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组织廊桥千人访谈的拍摄,接受采访的基层文物工作者、工艺传承人、其他参与廊桥保护的社会力量,留下了珍贵的口述历史和影像资料。广西制作纪录片《百年廊桥 风雨匠心》和微电影《三叔的风雨桥》。福建出版木拱廊桥诗文集《人间彩虹》等。
齐心偕行同筑梦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廊桥为行人遮风挡雨,如今,随着保护意识蔚然成风、机制措施日趋完善、文化情结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参与对廊桥和廊桥文化的守护,协力搭建起庇护廊桥的“连廊”。
福建省宁德市通过实践授徒传技,不断完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老中青梯队人才建设,代表性传承人从6名增至20余名;千乘桥等廊桥被列入全省“文物保险+服务”试点项目,龙津桥被列入文物安全保护新材料试点应用研究项目,创新探索廊桥保护新模式;南平市闽北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传承人徐氏父子投入百万资金,建设廊桥传习基地和廊桥主题展示馆,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协同推进。
浙江省泰顺县全面配齐境内古廊桥业余文保员,签订廊桥保护责任书,实施廊桥“桥长”制。一批乡贤通过捐资集资等方式积极推动廊桥保护,利用传统乡贤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吸引多方参与文物保护,拓宽了文物保护资金投入渠道。浙江省庆元县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廊桥文化遗产保护课程,还有两所小学建立了“廊桥文化教育基地”。
科研团队、学者纷纷出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文物局支持“桥梁文物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立项。长期跟进廊桥研究的建筑史学者刘妍公开自建的闽浙木拱桥数据库,上传共享上百幅廊桥测绘图。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徽州廊桥保护和利用研究》专题纳入2024年课题;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重庆大学开展《重庆木梁廊桥健康评估及预防性保护研究》。
在致力于廊桥保护的三年行动中,我们不仅仅是在保护一座座古老建筑,更是在传承千年的文化与智慧,维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见证。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项项务实的政策、一条条精准的举措,必会使廊桥之美世代相传,恒久屹立于村头水口,见证着乡土中国的振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