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因坐落于河北省保定市老城中心的古莲花池内而得名,是清代直隶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学府。其选址于古莲花池内,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积淀,更体现了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交融与和谐共生。本文从元代贾辅万卷楼的历史渊源、明代以来的读书藏书传统以及古莲花池独特的自然环境等方面,探讨莲池书院选址的深层次原因。
元代贾辅万卷楼与莲池书院的历史渊源
古莲花池初名雪香园,由元代守帅张柔始建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而万卷楼作为园中的重要建筑,其历史可追溯到元代贾辅。《元史》中记载,公元1236年,贾辅在保州府第内建成了万卷楼,主要用于私人藏书。
贾辅(1193-1255),字元德,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元朝官员、藏书家。他以军功起家,曾任张柔副帅,随张柔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他不仅是一位武将,更是一位对文化有着深厚热爱的藏书家,在征战之余,贾辅致力于搜集和保存图籍秘录,藏书数量达到了数万卷之巨,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据郝经的《万卷楼记》记载,“万卷楼,顺天贾侯藏书之所也。曰‘万卷’,殆不啻万焉,不啻万而曰万者,举成数也。”指出万卷楼是贾辅藏书的地方,藏书数量远不止万卷,但称为“万卷”是取其整数之意。万卷楼的藏书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内容丰富,涵盖了六经、传注、诸子、历代史、杂传、诸儒史论、先正文集及诸著、百家众流、阴阳图籍、山经地志、方技术数、法书名画等多个领域。郝经称赞道:“私家之藏,几逾秘监。故贾侯之书甲天下。”说明了万卷楼在当时的私家藏书界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与皇家藏书机构相媲美。
万卷楼这一名称既体现了藏书数量的庞大,也彰显了贾辅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郝经的《万卷楼记》中记载“楼既成,尽以卷帙置其上,别而为九。六经则居上上,尊经也。传注则居上中,后传也。诸子则居上下,经之余也……其法书名画,则居下下,艺成而下也。”详细描述了万卷楼藏书的分类情况,共分为九类九等,包括六经、传注、诸子、历代史等。这种分类方式不仅便于管理,也体现了贾辅对藏书的深厚造诣。贾辅不仅收藏书籍,还非常注重书籍的利用。他聘请了学者郝经(世称郝文忠公,元初名儒)到万卷楼中的中和堂执教,让他自由观览万卷楼藏书,并帮助其整书编目。郝经因此得以读尽万卷楼藏书,成为元代的著名学者之一。清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撰文的《莲池书院增修讲舍碑记》劝诫学子说道“昔郝文忠之居万卷楼也,著书足以传,大节足以不朽,今岂让古人哉?诸生勉之,无负造士之盛心可也。”意思是说,昔日郝经曾受聘于贾辅,在万卷楼中的“中和堂”执教数年,对万卷楼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居住在万卷楼时,他所撰写的书籍足以流传后世,他的高尚品德和节操也足以永垂不朽。如今你们又怎能逊色于古人呢?诸位学子们要勉力前行,不要辜负了造就人才的一片盛意。万卷楼不仅是一座藏书丰富的楼阁,更是当时文人墨客交流学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直隶总督方观承在修建规模宏伟的莲池十二景时,将其旧址上建新楼命名为“万卷楼”,正是为了承续这段辉煌的历史。这一历史渊源,为莲池书院选址于古莲花池内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明代以来的读书藏书传统
自明代以来,古莲花池及其周边地区就形成了浓厚的读书藏书氛围。明代历任地方官十分重视对古莲花池的修复和扩建,明保定知府查志隆撰文的《重辟水鉴公署记》中说道:“葺其所坏,益其所未备,而堂,而寝,而门庑,而庖厨,而台榭,而舼舟与夫芘舟之水庐,罔不具饬。”意思是说,我(指查志隆)下令修复了那些损坏的部分,并增添了原本没有的设施。无论是厅堂、寝室、门廊、厨房,还是台榭、小船以及供小船停泊的水上小屋,都无一不进行了整修和装饰。可见在明代古莲花池也是经过大规模修建的,不仅使其“蔚成巨观”,更使其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前往的胜地。
清代统治者对书院藏书尤为重视,乾隆元年(1736)更是下令各省督抚购买书籍以充实书院藏书。莲池书院在建立之初就注重藏书建设,不断丰富自身的藏书资源。万卷楼下设学古堂,讲授古学,吸引了大量读书人前来求学。这一传统不仅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
清代的政策推动和有利的自然条件
《清实录·世宗实录》中记载雍正皇帝《关于创建书院的谕旨》摘要“各省学校之外,地方大吏每有设立书院,聚集生徒讲诵肄业者。朕临御以来,时时以教育人才为念,但稔闻书院之设,实有裨益者少,浮慕虚名者多,是以未尝勒令各省通行,盖欲徐徐有待而后颁降谕旨也。……各赐帑金一千两。将来士子群聚读书,须豫为筹划,资其膏火,以垂永久,其不足者在于存公银内支用。……则书院之设,于士习文风有裨益而无流弊,乃朕之所厚望也。”雍正皇帝对书院建设十分重视,多次发上谕加以督促,要求把书院建在“督抚驻扎之所”,一则为了便于控制,二则为了有利于倡率府州县书院。诏旨中说:“近见各省大吏渐知崇尚实政,不事沽名邀誉之为,而读书应举者,亦颇能屏去浮嚣奔竞之习,则建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使之朝夕讲诵,整躬励行,有所成就,俾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才之一道也。”雍正皇帝在指示各省省会建立书院时,并没有指出这种省级书院属于什么等级,但是他已经指出这种书院的招生对象是“读书应举之人”,是“一省文行兼优之士”。清雍正十一年(1733),皇帝下诏要求各省在省会建立书院。这一政策为莲池书院的创建提供了官方支持和动力。
古莲花池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遐迩。时任直隶总督李卫见古莲花池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便将其选为书院院址。这一决策不仅符合雍正皇帝的诏令,也充分利用了古莲花池的自然和人文优势。正如李卫在《莲花池修建书院增置使馆碑记》中所言:“顾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于士子读书为宜。”园中假山叠嶂、奇花争艳、古木森荣、鹤舞鹿鸣,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画卷。这样的自然环境不仅为书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更能够培养学子们的高尚品德和深厚学识。
莲池书院的设施与布局
李卫撰文的《莲花池修建书院增置使馆碑记》中详细记述了书院的设施与布局,“以大门甬道折行池北;故有南向厅事堂后精舍、便室、东西廊庑、大小曲房若干间,因旧起废,建为书院;凡栋宇、檐、榱楣、轩窗、阶除、墙垣、门户之制无不新,铁石、瓦甓、丹臒、黝垩、屏幛、几席之材无不饬。计徒庸,书餱粮,属其役于清苑令徐德泰而董其成。名以‘莲池书院’,从其始也。”莲池书院院舍主体在莲池西北部,建有讲堂、圣殿、魁阁、斋舍等建筑,“厅事五间,精舍三间,廊庑共十一间,群房共四十余间”。另辟“南园”于东南部,为诸生自修、研习之所。整个书院山环水绕、亭台楼阁参差错落,优雅别致,是读书问学的好地方。书院还注重藏书建设,《万卷楼藏书碑记》中记载:“凡为书三万三千七百十有一卷,而残杂者不与焉。”黄彭年曾奏请将万卷楼划归书院,购置书籍二万卷,使藏书共达三万余卷。这些丰富的藏书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资源。
莲池书院的教育与学术
直隶为畿辅“首善”之地,莲池书院为直隶省最高学府和学术研究中心,自开办伊始就得到封建统治者重视,历任直隶总督更是常来巡视,先后有孙嘉淦、鲁之裕、章学诚、邵瑛、汪师韩、祁韵士、何秋涛、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等名家教授于此。他们在此传道授业解惑,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莲池书院更是桃李满天下,曾有毕沅、冯国璋、贺涛、王树枏、张继、刘春霖、傅增湘、高步瀛、王瑚、尚秉和、邢赞亭等各界名人和一批北方桐城文派作家深造于此,泽被后人。
莲池书院选址于古莲花池内,是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莲池书院不仅为清代的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更是为近现代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莲池书院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