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金宝搏网站下载
和内蒙古博物院于8月24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共同召开“博物馆与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来自全国20余家省级博物馆的馆长和部分特色馆、非国有博物馆馆长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就博物馆如何坚持立足地域特色、做好地域文化保护利用,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鼓励博物馆讲好自己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行了交流研讨。现编发部分主旨发言,与读者分享。
探索文化新境界 引领传承新风尚
安徽博物院院长 雷修佛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之一。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安徽博物院(以下简称安博)近年来以文化自信为基石,深耕地域文化沃土,通过展览创新、传播破圈、服务升级等多维度策略,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时代感的文化传承新路径。
展览创新,多维度讲好安徽故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是博物馆最基础、最核心的文化产品。近年来,安徽博物院不断突破传统框架,深入挖掘阐释安徽地域文化、特色文化和红色文化,以多元视角策展办展,力争构建安徽地域文化全景图。
除了“安徽文明史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等常设展览以外,每年坚持原创1个以上安徽地域文化精品大展,对外输出1个以上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展。如2023年推出的“凌家滩文化展”,2024年相继推出“群舒文化展”“明中都特展”等。这些展览,不仅展现了安徽深厚的历史底蕴,更通过创新叙事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讲述生动鲜活的安徽故事。
此外,还策划系列红色主题展览,讲好安徽红色故事。如2023年推出的“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荣获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与“自强不息 美育报国——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峥嵘岁月”展一同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传播破圈,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除了展览,传播亦是讲好地域文化的重要一环。安徽博物院借力传播推广,打破传统界限,创新工作路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了文化传播的广泛覆盖与深度渗透。
走出馆门办展。主动走出“舒适圈”,每年免费向中小博物馆推送10个以上精品展览,将最新展览以图文分展的形式在城市各大顶流商圈展出,在地铁、高铁站、机场、社区等人流汇集地设置文物海报专栏、播放展览视频,让博物馆“触目皆是”,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用好媒体力量。针对Z世代受众,创新传播方式,推动文化内容精准触达与高效传播。一是借力央媒。登陆央视《国家宝藏》,“铸客大鼎”抖音片段点赞破百万。联合新华网发布文章《铸客大鼎:安邦重器》,累计阅读量突破200万。二是用好自媒。主动邀请抖音、B站、微博、小红书的大V走近安博,策划“大V探馆”“探秘新展”等体验活动,用年轻人喜欢的新生代语言讲安徽历史、讲安徽故事。
赋能文创出彩。通过换思维、找伙伴、出爆款等策略,让文物元素以时尚、实用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如灵感来源于“安徽文房四宝”的“一肚子墨水”文创饮料,撕开瓶子背后的“小机关”,即可收获一个个关于“墨”的精彩小故事。运用镇馆之宝元素,结合实用主义潮流,创意研发出“鄂君启金节提拉米苏杯”“金釦玛瑙碗烤布蕾”等一批时尚新品。这些精品文创一经推出,即为顶流爆品,供不应求,年轻人为此争相打卡安博,乐享文化新体验。
服务升级,让文化体验更多元 为进一步优化服务供给,在全国范围内首推“全面取消预约、暑期延迟闭馆、简化入馆流程”等惠民举措,为博物馆引流。策划推出一批“小而精”的活动,让观众享受“沉浸式”文化体验。如承办“第六届港澳中学生文化遗产暑期课堂”,组织港澳地区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文物古迹、古村落,实地感受安徽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和魅力。策划“七夕夜游博物馆·遇见阿芙洛狄忒”“寻找清风”主题夜场活动、“奥林匹斯的和鸣——东西方文明的音乐对话”管弦音乐会、“寻找清风”原创儿童音乐剧等,为公众带来多重惊喜,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中华悠久历史。
新时代博物馆承担着让文物活起来的新使命,安博将努力挖掘安徽特色地域文化内涵,聚焦聚力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奋力谱写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赓续燕赵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河北博物院院长 熊慧彪
?博物馆是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向公众传达地域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河北博物院从保护、传承、利用三个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
筑牢文物保护底线,守护地域文化根脉 保护是传承的前提,河北博物院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提升保护能力、管理水平和场地条件,确保每一件文物得到妥善保管,让地域文化记忆得以延续。一是加强预防性保护。加强文物常见多发病害的病理研究,提升藏品保存环境监测、微环境控制以及分析检测能力。实施完成“河北博物院珍贵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控与柜架配置项目”“河北博物院院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现21万余件文物的微环境保护监测。二是推进数字化保护。完善藏品数据库,推进藏品数字化进程,将文物资源转化为可以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字资源,目前,已完成2179件珍贵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并有67650件文物信息对社会共享。积极推动“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等9个项目的落地实施,有效提升文物数字化保护能力。三是提高文物修复能力。实施“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等实践项目,为地域文物的长久保存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文化传承发展,彰显地域文化魅力 传承是博物馆的核心使命,河北博物院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将河北的地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培养起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一是加强展览策划交流。立足河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古中山国”“满城汉墓”等10个常设展览,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河北历史文化的窗口。将“河北故事”作为临时展览的四大系列之一,深入挖掘河北历史文化内涵,推出“北朝的融合之路”等一系列展现河北历史风貌的原创展览。积极推出外展,将代表地域特色文化的原创展览推广到20多个省份,有力弘扬了河北地域文化。二是创新教育活动形式。立足地域文化,开发10余个大项、100余种社会教育活动,成功培树了“河博学堂”“河博美育”“文博讲坛”等多个知名社教品牌,创新推出“河北大地上的文明印记”“探寻红色石家庄”等地域文化主题社教项目,深受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喜爱。三是推动地域文化产业发展。创新运用“文博+产业”新模式,通过展览将历史文物与现代艺术品相结合,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举办了“惠世天工——河北曲阳石雕艺术展”,有效扩大了河北曲阳石雕的知名度,有力拉动这一产业的发展。
活化利用文物资源,拓展地域文化传承路径 活化利用是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效手段。河北博物院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的新路径,力求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地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一是激发地域文化消费潜能。积极推动地域文化IP价值转化,致力于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创产品近1400种。创新打造了“文创商店+快闪店+自助售卖”的服务体系,河博文化创意空间占地1400平方米,集文创售卖、互动体验、餐饮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了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沉浸式互动体验。二是赋能地域文化发展新动力。在已有的40个数字展览基础上,继续推进临时展览的数字化转化,重点推进“沉浸式数字展厅”建设,创新使用虚拟现实与体感互动捕捉技术,让观众立体触摸文物,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让地域文化得到更加生动的传播。三是增强地域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推出空中成像台、三维文物虚拟互动展示系统、AR导览等互动体验项目,让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积极构建“云宣传+云展览+云课堂+云服务”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有力增强了地域文化的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
立足新时代,河北博物院将继续深化探索与实践,使河北地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加强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打造宣传北疆文化的重要阵地
内蒙古博物院院长 王世英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一个显著特征。数千年来我国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历史、地理、民俗、风土人情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是祖国的“北大门”,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不同文化碰撞融合的舞台。自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族群众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和多种文化形态,使这片土地拥有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以及西辽河文化、河套文化等。
内蒙古自治区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实际,打造北疆文化这一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文化品牌。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心手相牵,形成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爱国忠诚奉献为核心理念,以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精神标识的地域文化。北疆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北疆特色的文化风貌,充分展现了北疆儿女鲜明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
文物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对阐释北疆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蒙古博物院重视文物安全、藏品征集、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等各项工作,整合代表北疆文化的文物资源优势,打造出一批诠释文物价值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内蒙古特色的主题展览,推出了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社会教育活动,让收藏在博物院里的文物“活”起来。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推出北疆文化系列展览 内涵丰富的基本陈列。从文物中挖掘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形成北疆文化系列展览。以“文明曙光——内蒙古地区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历史文化陈列”等9大基本陈列为载体,展示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历史上内蒙古地区民族大融合的故事,全方位展示北疆文化的历史沿革。
地域文化印记鲜明的临时展览。近年来,内蒙古博物院先后推出“北疆印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玉·见文明——红山·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故塞同风——长城及长城地带的文化交融”等临时展览。这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临时展览,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沟通着不同民族与文化,展示了生活在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和谐共生、文化交融、繁荣发展的壮丽画卷,让每一位走进内蒙古博物院的观众都能深切感受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直在路上的巡回展览。围绕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等北疆文化的主要类型,策划“黄河从草原流过”“长城两边是故乡”“融合之路”展等巡展项目,目前,已在北京、湖南、河北、山东、宁夏、陕西等地展出,成为了宣传北疆文化、打造地域文化的品牌活动。
十大社会教育品牌宣传北疆文化 内蒙古博物院现已形成“我们的节日”“行走中的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博苑讲坛”“流动数字博物馆”等十大社会教育品牌,每年举办各类活动1000余场次。其中,“行走中的博物馆”不断走入20家馆校共建联盟学校,讲授博物院原创课程,已累计开展500余场次,参与学生近4万人次。“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采用数字文物与复制品相结合的展示模式,配合专题讲座和随展社教活动等多样化服务手段,把博物馆送到百姓的身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文化资源不均衡、文化服务不便利等现实问题,目前已走进内蒙古12个盟市的80多个旗县,行驶里程4万多公里,让50万余基层群众亲身感受到博物馆魅力,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文博乌兰牧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