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以致远 扬帆向深蓝——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落成开放十周年(2014-2024)工作回眸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2010年7月29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以下简称“港博”)在浙江宁波北仑春晓滨海新城奠基建设。

2014年10月16日,基地与港博正式落成开放。

依托各级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关心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国内海外各地的鼎力支持,基地与港博风雨同舟,携手同行,走过了“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荣”的辉煌十年。

站在新的起点上,基地与港博将继续秉持共建、共享、共荣之理念,扬鞭奋蹄,扬帆逐浪,开启新的征程。

基地篇

谋篇布局 不断优化队伍建设

宁波水下考古的相关工作起步较早,机构建设始终保持领先。1998年,全国首个水下考古工作站就设在宁波。2010年,首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再次落户宁波。2014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独立建置后,内设了水下遗产中心和科技保护中心两个部门,专司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基地运行管理等事宜。2019年,继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批准设立基地象山工作站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再次批准设立基地北仑工作站。至此,基地运行管理步入正轨,工作格局基本成型。

以优化机构布局为契机,人才梯队建设亦渐臻佳境。“探索蓝色文明——水下考古团队”相继入选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文化创新类)和浙江省文化创新团队。多次派员参加国家组织的水下考古、技术潜水及出水文物保护培训,十年间新增水下考古队员3名,最多时宁波水下考古队员达到12名,水下考古人才储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被誉为“水下考古的宁波力量”。

跋岛涉水 致力探索蓝色文明

2015年,联合象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实施完成三门湾大桥象山段建设工程水下考古调查。2016年,联合镇海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实施完成浙能镇海电厂建设工程水下考古调查;同时,与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等机构合作,并汇聚全国水下考古力量,对上林湖后司岙水域开展调查,调查过程中秉承“水陆空结合”“多学科介入”“多团队合作”的先进理念,致力探索现代科技在内水平静水域水下考古中的创新应用与有机融合,不仅为内水平静水域水下考古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提供了范例,也为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增添了助力;同年,渔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荣获“田野考古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此殊荣的水下考古项目。2019年,再次与中心等合作并汇聚全国力量,组织开展“宁波象山渔山列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一期)”项目,获取水下遗存线索150余处,进一步夯实了宁波水下文化遗产资源家底。此外,2015年以来,受中心委托,还逐步启动了“浙江海防遗存考古调查(宁波)”课题,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基地始终坚持水下考古“全国一盘棋”,大胆“引进来”,放手“走出去”。十年来,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合作开展或派员参加上海“长江口二号”清代沉船、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以及舟山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广西、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水下考古项目,为全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主动贡献“宁波力量”。

联合攻关 科技助推事业发展

联合开展水下考古技术攻关。基地与上海大学、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评201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参与完成中心主导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下考古探测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浙江省文物局委托的“基于ROV的水下文物集成探测系统”研发项目。

合作推进出水文物科技保护。2018年,经过四年联合攻关,“小白礁Ⅰ号”保护修复一期(脱硫脱盐)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2020年,船体移交港博保管;2021年,保护修复二期(脱水加固)再获批复立项。牵头编制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保护修复立项方案,同样顺利获得批复立项。目前,“小白礁Ⅰ号”保护修复(二期)与潮塘江元代沉船保护修复工作正在有序合作推进。此外,基地还应邀承接了上海“长江口一号”“长江口二号”部分出水文物和福建“碗礁一号”出水木质文物等保护修复项目,让这些珍贵的出水文物得以焕发新生、再放光彩。

交流互鉴 坚持开展学术研究

基地联合主办或承办首届、第二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十三五’规划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前期研究”研讨会、全国沿海地区“水下考古工作方法与成果座谈会”、中国考古学会水下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水下考古·青年论坛”等全国性、国际性会议,致力打造中国水下考古学术研究的长期阵地和国际水下考古交流互鉴的高端平台。

编著出版《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文集》《第二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文集》《首届“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文集》和《渔山遗珠》《水下考古在中国》《小白礁I号》《渔山列岛海洋遗产文献辑录》等多部与水下考古相关文集、报告、图录。合作翻译并出版《水下考古:原理与实践之NAS指南(第二版)》《水下遗址出水文物保护方法》《水下文化遗产资源管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及阐释》等专业书籍。同时,还积极推进相关学科研究,多篇论文刊发于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

港博篇

推陈出新 讲好中国港口故事

作为我国首个以港口为题材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开馆十年来,港博在做精做优基本陈列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举办了80余期高质量的临特展览,其中仅与基地就合作举办了“致敬致远舰”“古罗马海港的传说”“天下开港”“浙海扬帆”等多个展览。双方合作举办的基本陈列“水下考古在中国”,开展以来尤受欢迎,改陈提升后的2.0版,也即将全新亮相。

精心策划、用心举办的这些展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港博地理位置较偏、交通相对不便的“劣势”,平均每年吸引50余万人次前来参观,同时也得到了业界内外的一致肯定,频频斩获各项大奖:基本陈列之一“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红船引航,迎潮搏浪——中国共产党与强港之路”入选中宣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名单;“钟观光生平展”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在浙江省举办的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推介中,港博连续八年获得“精品奖”。优质的陈列展览和精彩的配套活动,让年轻的港博一举跃升为展示港口历史文化、讲述中国港口故事的重要窗口。

合作交流 共铸海丝文化品牌

港博与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热那亚海洋和移民博物馆中心等境外文博机构签订友好博物馆协议,推动不同国家及城市间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河海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共建教育科研与实习基地。与中国港口协会合作推出《中国港口》港博馆刊专辑,并参与《中国港口史》编纂。与全国港航部门、企业建立港口资料、实物收藏的长期合作机制。联合举办“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中国港口:历史、文化遗产与发展”论坛等学术活动,共同打造“海丝”文化品牌。

文旅融合 创新文博业态场景

紧紧围绕“港口”与“海丝”IP,打造“港口生活节”,解锁全新的博物馆文旅活动场景。以“港口与民谣”“港口与诗歌”“港口与影像”“港口与雕塑”等活动为平台,拓展性地与群众文化、城市文学、当代艺术等领域跨界合作,让博物馆成为社区中心和文化中枢。“青年现场:聆听丝路之音”集文物赏析与音乐欣赏于一体,让音乐和文物穿越时空,吸引了88万人次线上收看活动直播。创意开发出300余款主题文创,其中国内首款“海丝”主题桌游棋——“海上丝路之大航海桌游棋”入选全国百佳文化创意产品和浙江省创建级文化和旅游IP。

2020年,港博获批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此同时,港博还相继获得了第三届浙江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最佳运营管理奖”、第四届浙江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最佳文旅融合奖”和浙江省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等荣誉,成为博物馆文旅融合的样板。港博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还吸引了多家国家级媒体的聚焦,并登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

互动参与 开启智慧服务新篇

港博注重构建辐射各层次、各群体的“参与式”教育活动体系:每月一期“港博讲坛”;每周两场“我与港博同成长”青少年体验活动;举办“万物启蒙”研学营,为中小学生精心设计的“格物致知”教学课程入选全国优秀教育课程;定期开展“让每一颗星都闪亮”特别活动,成为国内首个设立自闭症儿童开放日的博物馆;与基地合建共享的“宁波市公众考古活动基地”,名列“浙江省首届博物馆十佳青少年教育项目”榜首。

积极打造面向“互联网+”的“智慧场馆”,传导出互联网+博物馆+旅游的新方式。“奇妙港口探秘记”AR情景智能导览和以港博吉祥物“小集”为形象的AI客服,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智慧化的全新体验;“博物智游”数字研学系统,解决了社教力量和研学空间不足的实际困难,让青少年在参观中化身故事主人公,使用PAD打卡解密,完成一次次寓教于乐的“港口奇遇记”……“互动式”思维和“参与式”理念,已然深深植根港博人心中,让港博的发展图景更加广阔,魅力更加无穷。

(王结华 冯毅 金涛 赵锡)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0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