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红河哈尼梯田的遗产价值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张红榛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是红河南岸哀牢山余脉以哈尼族、彝族等世居民族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同耕共创的近百万亩梯田农耕文明生态奇观。

红河哈尼梯田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模式,展现了当地民族的生存智慧,为人类不同群体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样本,体现了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为现存的或已经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是人类聚居、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其完美地反映了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重要模式。”

image.png

image.png

精妙良性的农耕系统

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观壮丽,绵延红河南岸哀牢山区。据汉文史料记载,哈尼梯田具有1300多年以上的开垦历史,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将梯田列入中国古代七大田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仅红河州内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梯田面积达82万亩,加上玉溪元江、普洱墨江、江城等地梯田,达上百万亩,成为撼人心魄的世界奇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片山高密林的土地上,当地民族认为人的命根子是田,田的命根子是水,水的命根子是森林和树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他们把云雾当作空中大海,森林看作是绿色水库。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季风性气候给哀牢山区的密林带来了储量丰富的雨水,他们巧妙利用,顺势而为,拦截成大大小小的坝塘沟渠,再引入村寨流到梯田,梯田上满下流,层层叠叠,最后汇入红河。低海拔的河水受高温影响又形成雾气蒸腾到高山,在高海拔山顶遇到冷空气凝结成水珠落到森林,再流到地下沙兜里慢慢渗出,顺流而下,如此循环反复,成就了人与自然共创的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梯田农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构建了一套分工明确的资源管理系统。在长期的梯田垦殖中当地人独创了基于自然的高山冲肥法、木刻分水法、精细的田间管理技术、自留稻种储藏技术、稻鱼鸭复合共生等生态农业绝技,族群内部春耕秋收、红白喜事等重大事项互帮互助的村规民约,确保了梯田四季农耕生产生活有序开展。

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

当地人民在选择村寨住址时,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挑选出温暖、向阳、有山有水的半山腰作为建寨的理想地点,营造出村寨的上方有茂密的寨神林、村边有水辗水井、村脚有磨秋场、村中的民居有祖宗神龛。其传统民居是就地取材的乡土建筑——石基、土墙、木格、草顶的蘑菇房,自然古朴,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传统民居为两层半,过去一楼住牛马等牲畜,认为牛是天赐的农耕助手,要爱护善待,同住一个屋檐下相依为命;二楼住家人,同时设祖宗神龛和永不熄灭的火塘,逢年过节都要磕头祭祀祖宗,追思怀古,祈求护佑子孙后代;冬暖夏凉、通风透气的三楼堆放粮食谷物和种子。屋外的晒台用于晾晒粮食,也是妇女做针线活或家人聊天晒太阳的场所,是与大自然连接的重要活动空间。如果说梯田是景观的重点,而村寨则是创造这一文化景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园。

高山、流水、梯田、人家,不仅是诗意的栖居,而且是科学合理的人居选择,建立了适应农耕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循环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

和谐共居的美好家园

在红河南岸,哈尼梯田境内世居民族共耕共享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哈尼族、彝族、傣族、苗族、瑶族、壮族、汉族分布在不同的等高线上,形成大杂居、小聚集的互嵌式工具模式。高山密林中的瑶族、低海拔河坝区的傣族、半山腰上的哈尼族、彝族等世居民族通过劳动互助、结亲通婚、贸易互通等方式加以联系,相互交往,真诚以待,相互交融,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民族生活空间。比如,在红河南岸至今还流行赶不同的十二生肖街子,不同村寨错时在集市上交换诸如高山木耳香菇、半山稻鱼、河坝芒果、香蕉等梯田生态系统产品,以及哈尼族梯田农耕铁具、傣族土陶、彝族刺绣、汉族的小吃等特色商品,各取所需,产品互补。在哈尼族昂玛突节、苦扎扎六月节、十月年、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傣族泼水节,各民族走亲访友,参与体验不同民族节日,以美食为媒,文化互赏,共享欢乐,增进友谊。民间有句俗语:“哈尼哈喔其玛然,阿赤腊批其泡同”,意思就是哈尼族彝族是一娘生的,盐巴、辣椒是包在一起的,形容亲如一家。高山哈尼族和低海拔坝区的傣族历来有搭“牛亲家”的习俗,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哈尼族和傣族利用气候差异的特点共管共享耕牛这一宝贵的生产资源,并因此而结成亲如一家的“牛亲家”关系。哈尼族和邻村邻寨的彝族壮族,也会有缘结成牛马亲家,春耕秋收插秧打谷重要农活互相帮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改善,牛马已经不再是紧缺生产资源,但牛马亲家的亲密关系依然存在,亲家后代继续往来的不在少数。另外,在民间还普遍流行各种“亲家”关系,比如同族之间或不同民族之间儿女通婚结成的亲家、给好朋友儿女拜干爹取名结成的拟亲家、梯田劳动帮扶结成友谊的亲家,给孩子祈福搭桥立碑路遇被认作干爹的亲家等等,这些各种缘分达成的“亲家”关系一旦确立,不分民族,彼此之间就成了深度交往亲如一家的好朋友,在春耕秋收、盖房起屋、红白喜事等重大事情履行互帮互助的责任和义务。这些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平等、尊重、包容、互信、互助的民间交往规则,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风尚,形成人心相通、情感交融的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关乎未来的活态遗产

红河哈尼梯田不仅为境内上百万世居民族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生计,同时在保水保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区域性担当。当地人民基于对自然敬畏和形成的譬如绿色低碳的劳作方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春耕秋收冬闲的土地适度利用制度、自然的农家施肥法、稻鸭鱼共生的农业复合系统,这一系列传统农耕方式产出的稻鱼菜等梯田生态系统产品,成为当今人们追求营养丰富、健康环保的绿色食品。

红河哈尼梯田除荣获世界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两顶桂冠外,还先后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二批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实践基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等。域内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红河乐作舞、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巴、多声部民歌、祭寨神林、苦扎扎(六月年)、都玛简收等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基于绿水青山的梯田生态系统产品开发、传统文化展示、对外交流活动也是风生水起,开辟了后申遗时代保护传承的新篇章。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是人与自然共创的杰作,更是关乎未来的文化遗产,申遗十多年来在保护发展的道路上尽管取得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要系统挖掘和认知遗产文化内涵和多重价值,加强公众世界遗产教育,开展多形式的展示和阐释,讲好中国故事;擦亮世界遗产品牌,赋能梯田产业发展,在农产品包装、文创产品设计、旅游产品开发上用品牌提升价值,从而惠及各族百姓。

红河哈尼梯田是祖宗留下来的爱与智慧的礼物,是宝贵的资源财富和关乎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将长期、持续焕发新的生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惠及当地各族百姓,惠及子孙后代。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6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