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物类展览的策展实践与思考 以“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展为例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宋峥嵘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杰出人物灿若群星,他们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给世界文明带来了积极影响,其伟大的精神和智慧,垂范千秋,启迪后人。近年来我国各地博物馆不断创新实践,丰富展览展示,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不乏人物类展览。本文以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为例,旨在挖掘并探讨人物类展览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路径,并剖析不足与改进措施,以期为未来人物类展览的策划提供借鉴。

人物类展览类型

名人纪念类 该类展览可以说是我国现阶段人物类展览的主要部分,很多展览依托于人物纪念馆,起源于纪念文化,是“对国家、社会有卓越贡献人物的崇拜与祭祀”。在我国的人物类纪念馆中,最多的就是近现代革命及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展览依托展品承载的人物生平、光辉历程、伟大事迹和革命精神,让观众清晰地理解和学习其伟大的精神实质,发挥革命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起到缅怀先辈、纪念先人、垂教后人的社会教育示范功能。

个人成就类 我国各行各业优秀的历史人物浩如烟海,其中不乏诸多作品传世、思想传承、至今为国人所铭记者,这些非凡成就是人物风采的最佳体现。展览多通过展示相关人物的文学艺术作品、某领域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展现人物生平轨迹、感受其深层的精神魅力。此类展览也不胜枚举,如2020年故宫博物院“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2017年绍兴博物馆“圣贤之道——阳明的故事”,成都美术馆“与天地精神往来——黄宾虹艺术研究展”等。

历史人物类  此类展览多是以某个历史人物的墓葬考古发掘成果为依托,集中展示该遗址及出土的文物,或与人物主题相关的展品,讲述墓主人的生命历程、历史成就贡献、精神特质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色及中华悠久历史文化。如2016年首都博物馆“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2022年西安博物院“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2023年洛阳博物馆“曌——武则天和她的时代”等。

群像类  群像类展览是指围绕多个人物组成的群体,展示特定的展览主题,群体内部人物间既体现一定相似的精神特质和关联性,又展现出各自的个体差异。例如2019年山东大学博物馆“不栉进士——女性考古学者专题展”,2022年辽宁省博物馆“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2024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经世济民——上海大都市圈近代爱国实业家展”等。

“贞观”展策展思路与创新点

小专题叙事 国内现有的唐代主题展览,大多聚焦盛唐时期的强盛富足,从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等方面书写大唐盛世的历史。为推陈出新,“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展避开了常用的宏大叙事,采用“大人物+小专题”的叙事法,以初唐时期唐太宗开启贞观之治为主题和逻辑脉络,通过重点文物展陈、数字光影展示、唐风场景复原等方式,诠释了千古一帝李世民独特的成长之路和非凡一生,展现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对大唐盛世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后世千年的深远影响。

展品不以貌取“物”  展览所选文物不唯“吸睛度”论,策展团队在遴选展品时,始终以文物展品所承载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为基准,从国内15家文博单位选取了249件展品,主要是陶俑、石造像、墓志等文物,这些并不十分美观光鲜的文物展品,同样是中华瑰宝,也能鲜“活”起来,体面地走出家门,向大众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历史价值。同时,也向观众传达一个信息,与万物一样,展品不能仅仅以貌取“物”,其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和历史更为重要。

人物贴近大众  人物类展览大多围绕精英群体,将人物精神特质、个体贡献、人格魅力、历史功绩等介绍给观众,以其伟大智慧和人格启迪后人。李世民是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贞观之治的缔造者,自古至今,有许多文学、影视作品描绘他传奇、辉煌的一生。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国人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文韬武略、风度翩翩、骁勇善战、纳谏如流、治国安民的完美帝王形象。在策展筹备中,为了不使展览主题人物落入“高、大、全”的窠臼,避免主人公高高在上,不贴近大众,策展团队对李世民其人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解读。历史上的李世民是一个饱含七情六欲的成功男人。在单元结构中,尝试加入李世民的凡人和世俗视角,介绍他的个人兴趣爱好、与妻儿的亲情关系和家庭角色、子女教育观等,向观众展示他作为好丈夫、好父亲的常人一面,从而拉近遥远的历史人物与现今大众的时空距离。同时,展览选取李世民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名言和抒发情感的诗篇,与不同空间的主题相呼应,从细节和微视角入手,展示其至情至性、可敬可亲,让高大的人物形象落地,使伟人具象化,使观众能够真正在心灵上与之产生共情共鸣,从而让历史人物走近观众,把历史智慧和人格魅力传递给后人。

延长展览的历史轴线 为让观众了解李唐王朝创立的历史背景,认识李唐的家世和历史渊源,关注李世民出生前后的大时代特征以及贞观年间的一些政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知其来处,明其归处,展出的文物既有初唐时期的,还有北周和中晚唐时期的。同时,在尾厅展示了后世伟人名士对唐太宗的点评,“闲坐说太宗”,进一步阐明贞观之治对大唐盛世以及后世王朝治国理政提供的伟大实践经验和借鉴,对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另外,展览聚合了大量文化元素,将相关制度、诗歌、礼仪等历史文化知识厚植其中,丰富和拓展了知识体验,营造极具文化感和历史感的参观环境。

存在的不足

文物与主题匹配度不高  与近现代人物不同,古代人物展览往往面临与主人公密切相关的实物资料严重缺失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展览主题叙事的难度。

展览的主人公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三年(649)葬于昭陵九嵕山,目前尚未进行考古发掘。20世纪近200座昭陵陪葬墓被陆续发掘,出土诸多初唐时期的陶瓷器、墓志、壁画等,本次展览半数以上的展品就来自于昭陵陪葬墓。与展览主题人物直接相连的文物多以古籍、拓片类的居多,此类展品本身颜值不高,质地不贵重,观赏性较低,而明星类的展品少,陶质品、石质品等偏多,造成同质化展品的单调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众的参观兴趣和新鲜感,由此产生展览主题与展品间的适配度以及展品精美度不够等矛盾。

囿于此,本展览更多选取了与主人公所处时代相关的文物,而非与主线人物直接相关,在人物叙事的挖掘上略显单薄,可能造成一些来“追星”李世民的观众,对展品及展览内容产生些许割裂感,感觉不够过瘾。

内容细部雕刻不足 李世民,作为一位历史长河中形象极为鲜明且多维的帝王,他与朝中重臣、家庭成员乃至普通民众之间的交往互动,编织了无数引人入胜的佳话与轶事。然而,在展览中,尽管力图还原其作为“凡人”一面的个人爱好与日常生活,但对于其个人性格、情感世界及思想深度的内容只涉及皮毛,复杂人物内核的探讨挖掘显得不够透彻与细腻。若能更加聚焦于李世民的个人成长轨迹、情感表达、思想演变等方面,无疑将更加丰富立体地还原这位伟大帝王生动真实的面貌。

说明牌内容欠丰富 本次展览在设计说明牌时,出于关注观众体验、避免可能产生的“博物馆疲劳”现象,谨慎地缩减了展牌上的文字量,而主要聚焦于展品的基础介绍。这样的做法也在不经意间减少了与主题紧密相关的知识拓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对展品深层次意义的理解与探索。因此,我们认识到,展览在追求信息简洁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平衡信息的丰富性与观众的接受度,以提升展览的深度、广度与高度,是展览未来需要持续探索与改进的方向。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58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