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馆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文在梳理山东济宁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聚焦文物“保护、展示、修复、鉴定、收集、交易”六大环节,探讨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济宁文物资源及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概述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全市现有“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和京杭大运河2处世界文化遗产;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处;登录可移动文物130多万件;曲阜、邹城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元明清三朝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军事机构常驻地;现存汉碑39块,汉画像石700余块,有“中国汉碑半济宁”“汉画像石之乡”之称;全市各类博物馆数量72家,国家三级及以上博物馆数量20家,孔子博物馆、济宁市博物馆、邹城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其中,孔子博物馆是传承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建设的一座省级专门性现代化博物馆。在孔子及儒家相关的各类文物征集、保护、研究和展示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文化交流,传承弘扬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已经建设成为全球孔子思想、儒家文化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和传播中心。
济宁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博物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近年来,济宁市的博物馆在场馆建设、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开放服务、教育传播、对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类型丰富、活动多样、主题多元、富有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基本建成,但在空间布局方面,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上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博物馆很多功能在部分博物馆不能充分发挥。因此,下一步应当积极引导与优化全市博物馆发展布局,促进各县域博物馆协调发展,鼓励和扶持不同举办主体的博物馆实现互补式共同发展,促进全市博物馆事业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丰富多样的博物馆发展格局。
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效果不显著。目前,“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文旅深度融合逐步推进,全市博物馆都在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和途径,不断采取各种新方法、新途径进行推广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为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导致很多新方法初创时能够以新鲜感吸引观众,后续的吸引力不足。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深化博物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内部挖潜与外部开源相结合,着力破解博物馆公益性与运营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解开博物馆发展的束缚,释放文博专业人才的潜能,推动博物馆事业做强做优。
博物馆发展理念相对保守落后。多数国有博物馆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灵活性不足,发展观念较为保守落后。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旅游是市场消费升级的新兴产物,对传统的“事业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产生冲击和挑战,受观念体制等落后的影响,济宁市部分博物馆存在旅游市场化水平及商品化程度低、宣传营销滞后、服务意识整体较差等问题。同时,部分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展示内容和方式比较落后,陈列展览同质化,展厅数量少,参观体验感较差,不能充分展示地域优秀文化。部分博物馆讲解服务供给不足,缺乏多元化博物馆讲解队伍。因此,应持续创新博物馆体制机制发展,深化博物馆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树立以人为本、文物为重、学术立馆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理念落后的困境,抓住“博物馆热”的流量,推动博物馆事业创新性发展。
济宁的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近年来,济宁市聚焦文物“保护、展示、修复、鉴定、收集、交易”六大环节,突出“三个一体化”,全力推动古老的文物焕发新的时代光彩,积极探索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聚力做好“三篇文章”,一体化推进文物保护与展示。一是做好“建设”文章提数量。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加快推进济宁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型博物馆建设,积极推动博物馆设立备案,探索博物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造“博物馆之城”。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博物馆累计达72家,先后建成济宁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中国教师博物馆、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新地标。依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成一批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等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类博物馆。教师博物馆坐落于曲阜师范大学校园内,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2018年10月开馆,是一家教师文化主题、师德教育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是教育部在山东设立的唯一国家级师德教育基地,全国对外友协和山东省共建的全国唯一中外青少年交流基地,被教育部纳入“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列入山东省“十四五”重大教育工程,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勇于创新奖”“文化创新奖”。二是做好“升级”文章优质量。鼓励博物馆运用科技化、数字化手段,升级场馆、完善设施,创新展陈、提升服务,推动博物馆提档升级。2024年,在第五次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中,邹城博物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3家、国家二级博物馆10家、国家三级博物馆7家。三是做好“展示”文章增能量。发挥文物资源服务社会的作用,策划博物馆常设展陈117个,推出“李白礼赞孔孟之乡”等社教活动,孔子博物馆基本陈列“大哉孔子”等2个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1项课程入选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2个案例获评2023年山东省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案例,3个项目入选第七届山东省博物馆十佳陈列展览精品奖。“贞珉寓教 立德树人———济宁、潍坊两地教育主题精品拓片展”精选济宁市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和邹城博物馆馆藏教育主题精品拓片,分“先贤式范”“六艺教化”“五恩毓秀”“海岱丰神”四个单元,展示了齐鲁大地尊师重教的孔孟智慧。
聚力强化“三个保障”,一体化推进文物修复与鉴定。一是强化机构保障。坚持把文物修复鉴定机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济宁市博物馆获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济宁区域中心成功落户济宁市博物馆,成为全省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兼具文物修复与鉴定职能的区域中心。济宁市博物馆、泗水县文物保护中心等3家机构列入山东省常态化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机构。二是强化项目保障。全力争取可移动文物保护资金,积极申报实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2023年,全市争取中央预算内可移动文物保护资金1370万元,全市6个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获省文物局批复,7个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完成结项验收,完成修复各类馆藏文物404件(套)。“济宁市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入选山东省十大文物保护修复优秀案例。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加强文物鉴定及后备人才储备,向省文物局推荐文物鉴定人才22名、文物鉴定后备人才37名。积极开展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公益性文物鉴定活动6场、鉴定藏品636件套,文物修复与鉴定能力显著提升,极大满足了社会各界群众对文物鉴定工作的需求。
聚力拓宽“三个渠道”,一体化推进文物征集与交易。一是拓宽收集渠道。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协同配合,广泛收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既有文物档案资料和藏品。面向社会征集文物线索,确保文物收集工作广泛到位、不留死角,全面系统收集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水利遗产、传统民居、文化景观及建设工程考古发现的等各类文物线索,持续开展文物征集工作。二是拓宽交流渠道。首创“一联盟、一行动、一平台”三个一机制,推动博物馆之间交流合作。“一联盟”即建立济宁市博物馆联盟,推动全市博物馆之间信息互通、资源互换、机制互联,开展市内交流。“一行动”即开展中小博物馆帮扶行动,组织30家三级及以上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30家中小博物馆,实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博物馆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一平台”即搭建走出去协作平台,通过海外社交媒体Facebook等宣传平台,持续开展“文物里的济宁”海外宣传活动。立足济宁儒家文化重要发源地定位,以文物为载体,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做精做优“斯文在兹”儒家文物主题游径,“济宁汉碑汉画像石拓片展”赴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进行巡展交流。三是拓宽交易渠道。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文物商店,推动文物合法合规流通交易。今年5月,山东天德收藏品有限公司文物商店获批设立,济宁市文物商店数量增至4家。主动做好一般文物艺术品交易的业务指导、政策解读和监督管理,推动文物商店开展线上业务。截至目前,全市非国有文物商店均已入驻抖音、快手等平台,每月线上实际成交额稳定增长,民间收藏交易得到有序发展,社会文物市场发展氛围日益浓厚,营商环境、交易规模、集聚效应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