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古城正定王士珍的旧居院内有棵百年紫藤。每到四月,不用走进院子就可见悬挂着“王家大院”横匾的大门外,灰砖花墙的墙头垂挂出一道紫色的“瀑布”,一串串紫藤花,争先恐后地“涌”上墙头,仿佛向来来往往的行人“揭秘”墙内的春色。如果说院墙外的紫藤花犹如瀑布,院内的紫藤花则好比海浪一般了。爬满紫藤枝条的木架,铺满了四合院第一进院落的上空。仰头观看,开得满满当当的紫藤花串,铺天盖地涌入视野,让人感觉眼睛突然之间就不够使唤了。每一串花穗都很相似,每一串花穗又各不相同,真可谓千姿百态,各尽其妍。
根深花茂的紫藤将不大的院子遮挡得浓荫蔽日。紫藤树干上挂有说明牌:“紫藤,近200年,王宅落成后,德国公使送给王士珍的礼物。1905年,德国公使从印度移植到此,原为两棵东西对称,现东侧的紫藤已经灭失。”现只存一棵紫藤树,因此愈发显得幸存者的珍贵。
树干虬曲、紫花如瀑的紫藤,自古以来深受文人雅士喜爱,宋人张翊曾在《花经》中描述紫藤开花的盛景:“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纠结,与树连理,瞻彼屈曲蜿蜒之状,有若蛟龙出没波涛间;仲夏著花, 披垂摇曳, 宛如缨洛,坐卧其下, 浑可忘世。”王家大院这棵紫藤,与张翊的描述丝丝入扣,分明就是这段文字的“活现”。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生于正定牛家庄的王士珍,与段祺瑞、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绝对称得上“风云人物”。他凭借过人才智和卓越政绩,得到统治阶层的青睐,先后担任军政要职,直至陆军部长、总参谋长和北洋总理。
看过紫藤树说明牌之后,笔者对德国公使从印度迁移紫藤于正定的“1905年”深感好奇,于是探寻了一下王士珍这段时间的人生轨迹,进而发现他在此期间的过往颇为不同寻常。1905年(光绪31年),清廷新建陆军扩大到六个镇,王士珍任第六镇统制。同年10月,清政府抽调二万余官兵新建陆军,在直隶河间府举行秋操,任命王士珍为总参议兼操练处军政司正使。整个操练过程几乎全是在王土珍的指挥下进行的,自始至终井井有条,大得各方称颂,被邀请的各国使者观看后无不赞赏王士珍的组织指挥才能。于是,王士珍很快便兼任了第六镇统制官,授正黄旗蒙古副都统,赏头品顶戴。
1906年(光绪32年)10月,清政府为了展示新的军事力量,决定在河南彰德举行军事演习,即会操。王士珍以军令司正使负责会操。彰德会操引起外国列强的极大关注,英、美、俄、日、法、奥、德、荷、比等国家纷纷派人前来观阅。袁世凯吩咐王士珍一定积极准备,确保万无一失。阅兵开始后,当中外参观者看到队伍整肃军容壮盛时,无不啧啧称赞,皆曰:“法令之严明,战术之娴习,中国前此未有也。”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得知彰德会操成功,极为高兴,亲自召见王士珍予以奖赏。当年冬天,兵部和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王士珍被任命为陆军部右侍郎。随后不久,王士珍又升任江北提督,加陆军部侍郎衔。按清制,武职至提督,官阶一品,极为荣宠。而王士珍所任的江北提督,由江淮巡抚改设而来,其前身为漕运总督,所以有统辖地方之权,并且还兼理漕运事务,可见清政府对王士珍的重用。辛亥革命后,王士珍表示效忠于清廷,不再担任新朝官员。
查阅20世纪初列强驻华公使名录可知,1905年担任德国公使一职的,是阿尔方斯·冯·穆默。参照王家大院说明牌纪年,当年向王士珍赠送紫藤的德国公使正是这位。阿尔方斯·冯·穆默,1859年3月19日生于法兰克福;187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莱比锡、海德堡和柏林等地学习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外交部门工作;1885年起先后在伦敦和巴黎从事外交工作;1900年6月20日被刺身亡。
当年,德国公使向王士珍赠送紫藤时也许不会想到,这座院子有朝一日会成为古城正定的一处文物古迹。每一位来过此处的人,都会对这棵老树印象深刻。百余年的时光里,老紫藤逢春则花,逢秋则悬挂出一树毛茸茸的豆荚;百余年的时光里,老紫藤见证过王士珍及其家人的生活日常,见证过王氏家族的聚散兴衰,见证过王家大院从修建、家居、公用到移交文物部门修缮保护、作为文物古迹向公众开放的全过程。老紫藤,同样也是文物,而且是有生命的“绿色文物”。它与百年老宅相伴而生,成为古城正定引人瞩目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