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是日本侵华历史罪证,是大批中外抗日人员及无辜平民的罹难地,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地。其保护管理机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以下简称“七三一陈列馆”)成立于1985年,自建馆开始就坚持学术立馆的理念,近十年来七三一陈列馆累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项,省级社科项目5项,是中宣部确定的全国抗日战争研究牵头单位之一。基于学术研究,重点开展了遗址保护、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等多项业务工作,学术研究具有先导性、引领性作用。学术研究与遗址保护双向互动,遗址保护是学术研究的目标指向,学术研究是遗址保护的理论基础,形成了良好的互相促进发展关系。
从2014年至2020年,在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具体指导下,七三一陈列馆相继组织完成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本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冻伤实验室等3处遗址修缮工程”“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平房营区13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细菌弹壳制造厂展示工程”〈本文简称“七三一遗址保护修缮工程(2014—2020年)”〉的项目申报、工程实施及结项验收工作。这些工程在内容上涵盖了规划设计、单体保护、修缮展示等专业性项目,在空间上涵盖现存七三一部队本部核心区全部23处单体遗址,对外开放面积250000平方米。在保护修缮之前,相继完成了细菌实验室、动力班锅炉房、焚尸炉、细菌弹壳制造厂、航空班特殊武器研制厂、毒气瓦斯发生室及结核菌实验室等10处遗址的考古清理工作,累计清理面积逾20000平方米,出土文物逾10000件。“七三一遗址保护修缮工程(2014—2020年)”对国内“二战”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规划、展示方面具有宝贵的经验启示和参考价值。
注重应用对策研究,争取国家层面有效推动,最终形成省、市共建项目落地实施
七三一陈列馆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的科研方向,依托于承担的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国家社科基金及省级重大委托项目,搜集整理档案文献资料逾40万页,赴日跨国取证寻访七三一部队原队员40余人,保存口述影像资料逾400小时,出版编著类成果8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全面系统地还原七三一部队人体实验及细菌战史实真相,提出七三一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日本细菌战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理念构想,精准完成了七三一遗址的内容阐释、价值评估与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在深入挖掘遗址价值阐释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遗址保护利用的认识,不断丰富规划、保护与利用的举措,不断提高研究、展示与交流的标准,加强七三一遗址价值阐释和成果转化的匹配度。
2014年4月,七三一罪证文物保护工作进入机遇期。重点开展了遗址修护、新馆建设、环境整治、史料搜集和申遗五大项工作,全面落实规划、保护、展示、考古等工程项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积极落实中央精神,明确为省、市共建项目,形成了中央、省、市全面推动七三一遗址保护利用良好局面,确保了七三一遗址保护修缮工程的有序实施。
注重传统考古学参与现代遗址保护,探索二战遗址保护新方向
1945年8月七三一部队败退,形成现有遗址格局,分为本部基础设施、细菌毒气实验设施、细菌武器研究生产设施、实验动物饲育设施和宿舍区五大类。20世纪80年代七三一陈列馆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部门对七三一遗址开展调查,完成了初步范围勘测,在2000年和2008年先后进行过二次勘测以及清理。在2014年七三一遗址保护修缮工程实施之前,七三一陈列馆联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了“遗址保护,考古先行”的原则,从2014年5月至2017年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衔,会同七三一陈列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锅炉房、地下回水池、焚尸炉、瓦斯实验室、瓦斯储藏室、结核菌实验室、兵器班以及航空班和细菌弹壳制造厂等10处遗迹进行了连续、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逾400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逾2000件。
七三一遗址考古发掘是国内首次按照国家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对抗战遗址进行的科学揭露,是为配合相关大遗址保护的前期工作项目之一,更是开展七三一遗址保护系列工程的主要创新点,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操作性。考古发掘与保护修缮二者有机地结合互补,发掘乃是保护的必要前提抑或重要一环。在七三一遗址考古发掘中,对各种遗迹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字、绘图、测量、照相、录像记录,为日后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乃至研究、保护、复原、展示等,提供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考古成果与科学数据,丰富馆藏文物,指导保护与展示工程的实施,揭开了七三一遗址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的崭新一页。
以档案史料为依据,以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开展遗址修缮保护
七三一遗址保护修缮实施过程中,根据现存状况,客观合理地确定保护目标,最大程度保护遗址现状,避免遗址价值载体的流失。在工程的具体设计、实施中,秉持立足档案史料文献的研究性保护理念,采取研究人员和设计人员联合攻关的工作模式。研究人员通过梳理档案、史料、文献、口述、证言,立足历史视角还原遗址历史建筑的功能与作用,设计人员对20世纪30年代日本株式会社建筑工艺、施工特点进行细致分析和解读,从而实现科学论证抗战历史文物的时代价值、使用功能、传统工艺、传统材料,着力提升保护修缮工程质量。
在保护原则方面,确立了“保护优先、真实性、适度性、协调性”修缮原则。提出整体保护修缮工程以不破坏文物本体原状、不破坏周边环境为前提,以实现建筑对遗址的保护功能为第一目标并满足申遗要求;严格遵循文物的真实性原则,充分尊重考古发掘的遗址现状,对遗址进行原状展示,做到不复原、少干预,即不做任何推测性的复原,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严格依照考古发掘遗址的形制轮廓和原建筑格局来进行保护建筑的设计,以求最大限度地使保护展示设施与遗址整体环境与历史氛围相协调。在具体工艺做法上,以“七三一部队核心设施——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为例,一是重点对墙砖缺损处按原砖规格、样式补配,裂缝处进行压力灌胶处理,铲除风化酥破的水泥勒脚,重抹水泥。二是对结构不稳定的残墙墙体,清除墙体表面剥落、疏松、蜂窝等劣化的混凝土或红砖,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对墙体进行小部分封堵、补砌,其规格、大小、厚度基本与原始瓦片相近,更好延续历史风貌。三是针对钢筋混凝土柱基保护,由于钢筋混凝土表面风化,确定暂时不做处理,以加强监测为主,记录监测记录,根据监测结果选择最优处理措施。四是针对基坑保护,由于是考古发掘清理之后的遗址表面,采取铺满一层5~10厘米细沙,既使遗址表面与保护层有所区别,又不破坏遗址表面。五是针对焚烧掩埋坑遗址,由于是考古发掘断面展示,以最小干预本体为原则,选用质轻高强的工程塑螺栓和盖板以免加固构件自重下坠影响土体的稳定及钢材的锈蚀。
“七三一遗址保护修缮工程(2014—2020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标志性项目之一,此项工作实施特点之一是做到了精心谋划、总体布局与同步实施。七三一陈列馆利用6年时间,在基础建设方面先后完成了23处遗址单体保护修缮展示工程、10处遗址的考古清理、1座新建展馆(10000平方米)的建设和布展、6项陈列展览的策划布展、2栋楼房的异地动迁、34家企业的征收拆迁及20万平方米旧址核心区的环境整治工作,各项工作均确保顺利结项。
回顾总结保护修缮工程项目,主要得益于学术研究走在前面。在做好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践行“遗址保护、考古先行”的保护理念,形成了由国家、省、市全面重视、具体指导与组织实施的地方性区域化遗址保护模式,在业务上探索出一条由传统考古学直接参与现代战争遗址发掘的“二战”遗址保护创新之路。
当前,七三一遗址保护利用面临思路、模式、理念创新升级等系列问题,在做好保护修缮基础上,如何推动七三一陈列馆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如何推动七三一遗址利用实现文旅融合,成为地方文旅发展的新增极?如何充分挖掘七三一遗址警示性文化资源,发挥好其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捍卫人类和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在新时期、新起点上面临的新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发挥平台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一是继续活化展陈,坚持让文物说话,根据每一处遗址特点进行细化原状陈列和专项讲解,增强展示互动效果;二是推出现场教学课程和社教体验活动,探索遗址“入眼”、故事“洗耳”、线路“动脚”、感悟“开口”的联动教育模式,加强思政教育功能;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坚持线上线下相融合,联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媒体策划在“云”端揭露“细菌战反人类暴行”活动,充分运用“抖音”“哔哩哔哩”等年轻受众群体多的App,策划线上展览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开发创作,最终形成大体量、精内容与多渠道的传播内容生态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