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黄材盆地的沩水河畔,任山风拂面,看一场《炭河千古情》演出,真乃人间幸事。
没有人能想到,在湘江支流沩水上游的炭河里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竟然埋藏着一个3000年前的秘密。1938年,当地农民劳动时,一锄头挖出了国宝级文物四羊方尊。此后,随着5000多件青铜器、玉器等文物的陆续出土,一座商周时期的古城——炭河里遗址惊艳面世。
宁乡炭河里遗址,是湖南唯一的商周古城遗址,也是青铜文化南渐的里程碑,现存面积2.3万平方米,先后出土了以“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等为代表的珍贵文物以及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形成并确立了“炭河里文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获了“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心”美誉,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纳入“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依托遗址建成的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跨越三千年,炭河里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国南方青铜文明。
一直以来,炭河里遗址管理处在加大遗址保护力度的同时,通过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探索出多条文旅融合路径。
研学旅行,打造学生第二课堂
“来研学、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忙得不可开交。”炭河里青铜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会迎来开展研学活动的学生团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走进炭河里青铜博物馆穿越千年、梦回商周,感受青铜文物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领略炭河里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发展研学旅行是发挥文化遗产功能的重要途径。2013年,宁乡市成立了炭河里遗址管理处,作为遗址保护利用的专门机构。管理处自成立以来,争取资金完成了炭河里青铜博物馆主体及陈展、文化长廊景观、遗址本体保护展示、青铜重器出土点保护与展示等工程。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一座集保护展示、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展示宁乡青铜文化的重要场所。
为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炭河里遗址管理处不仅大力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强化馆校合作、文化传承、学术研究,还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常态化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小小考古家”“文物进校园”等社教活动。
目前,“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已举办6届30期,吸引2万余名学生踊跃参与,累计培养小讲解员1000余名,受到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我是小小讲解员”项目也获评“长沙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实践证明,我们走研学旅行发展的路子是对的。”炭河里遗址管理处主任张亚光说。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全年接待研学团队达15.6万人次,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成为学生了解中国南方青铜文化的第二课堂。今年上半年“炭河里”登陆央视5次,被《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宣传推介3次,提升了炭河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具备了遗址展示、考古研究、农耕生产、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2023年,国家文物局对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宁乡炭河里遗址公园是湖南省唯一一家被授牌的单位。
“炭河里遗址管理处始终锚定‘一保(确保文物安全)、二定(力争博物馆定级)、三创(谋求创新发展)、四精(实现精细管理)’的总体目标,努力争创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张亚光介绍。今年上半年,炭河里景区实现旅游人次增幅约30%,旅游收入达到1.5亿元。
中心带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7000年聚居史、3000年建城史;治邑于三国,建县于北宋……数千年的时空更迭,为宁乡这座千年古邑创造了无数文化记忆。面对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宁乡市积极发掘其内在价值,进行保护利用,使其不断“增值”。
2016年,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建成开放,共展示和珍藏文物5000余件(套),累计接待游客超800余万人次。
2017年,根据炭河里文化为元素创作的《炭河千古情》大型歌舞剧推向市场,成为旅游爆款,多次刷新湖南省大型室内旅游演出场次最高、观众数量最多的纪录,仅门票销售一项就达到了5亿余元。
2020年,炭河里青铜王国考古体验中心建成运营,累计接待研学团队超过50万人次。为做好接待和后期保障等工作,炭河里遗址管理处联合当地镇、村,整合了黄材村40余户贫困户房屋资源,以“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打造了一个拥有房间200余间、床位1000余个的特殊营地,为研学学生提供食宿服务,此案例被湖南省文物局向全省推广。
同年,四羊方尊出土点遗址建成,并移交当地管理,使四羊方尊遗址、龙泉漂流、甘泗淇故居等串联成一条精品乡村游线路,此案例也被湖南省文物局作为保护利用典型经验向全省推广。
2022年7月16日至10月8日,炭河里景区举办“国宝回家——宁乡首届青铜文化艺术节”。期间,鼎王人面纹方鼎、饶王象纹大铜铙、瓿王兽面纹铜瓿等20余件宁乡出土的一级文物,首次集结回家,在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展出。展览依托5G云网底座,结合XR空间计算能力,数字化展示“四羊方尊”等国宝文物。
“过去只知道炭河里青铜器技艺精湛,但不清楚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心想作为工匠们吃饭的‘本领’,肯定不会外传,没想到博物馆介绍得这么详尽,使我们感受到我国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学到了难得的青铜制作工艺技术知识。”游客周先生说,“来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参观,不虚此行,今天过得特别有意义。”
在“国宝回家——宁乡首届青铜文化艺术节”活动举办期间,宁乡市还陆续开展青铜文物展、文创产品博览会、农特产品展销会、泼水节、音乐会等九大活动,最大限度发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效果,有效激活文旅消费市场。
据统计,青铜文化艺术节期间,共吸引游客达27.4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2.94亿元,同比增长4.2倍、6.4倍。炭河里遗址管理处设计开发的人面纹鼎笔筒、四羊方尊乐高等200余种文创产品,在博览会上销售收入超10万元。
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深入,炭河里遗址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与状元故里、千年古镇巷子口、沩山风景名胜区,以及沙田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等文物单位构成了宁乡西部的“文化旅游资源组团”,成为省内短途游、长株潭周边游的上乘选择,形成了文物、旅游、农特产品、就业之间的强大合力。
十余年来,因炭河里遗址而催生的文旅事业,带动了黄材镇以及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撬动当地餐饮、民宿、农特产品等消费近30亿元,带动村民就业6000余人,为70多户贫困户提供景区范围内的就业岗位。灰汤千张皮、道林酸枣糕、龙田扎肉、回龙铺猪脚等乡土特产,也随着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的火热而变得供不应求。
以炭河里景区为中心,农副土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乡村山居变成民宿,传统民俗变成旅游新体验……文旅融合拓宽了当地农民居家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门路,炭河里景区也成为湖南文物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示范样板区。
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带来了强劲的经济“红利”,还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整洁、水清岸绿、乡村靓丽、风光如画在当地已成为常态;黄材镇的村民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土特产店、民宿等,吃上了旅游饭;龙泉村猕猴桃,松溪村华塘鱼、栀子花,新桥村千亩油茶等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以前我们靠脱鞋种田挖砂采矿过日子,现在穿鞋上岸服务游客奔小康,黄材镇依托炭河里文化做出了一篇旅游特色产业‘大文章’,成功从农业大镇华丽转型为旅游重镇。”黄材镇相关负责人感叹道。如今,正值宁乡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农业大市、文旅名市、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文旅融合发展条件成熟、大有作为。
今年2月,“乡村振兴背景下炭河里遗址文旅融合发展”获评“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案例”。展望未来,以青铜文化为特色的炭河里景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继续通过深挖文化内涵、创新展览方式、提升馆藏能力,发展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用科技赋能文物、传承文明、弘扬文化,让更多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助力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张亚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