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疆品牌 传承中华文脉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王世英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是祖国的“北大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总体安排,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立足内蒙古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提出了打造北疆文化这一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文化品牌。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心手相牵,形成的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的地域文化。作为自治区综合性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要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

image.png

北疆文化类型多样

北疆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其中最为典型、最具鲜明特色的主要有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这些文化在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中相互包容、相互滋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逐渐汇聚融合为北疆文化这个有机体,并持续不断地丰富发展。

内蒙古是我们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早在建党之初,李大钊同志直接领导和参与了在蒙古族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工作,在北疆大地上播撒下了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火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团结带领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成为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这些都是我们党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以游牧为主兼及渔猎、农耕等多种生产方式。如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长期在我国北方繁衍生息,在与中原地区保持密切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一系列诸如政治制度、物质生产、伦理思想、文学艺术等具有“草原”特征的文化内涵,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理念。草原文化与农耕、游猎等多种文化形态,交融汇入中华文化的洪流。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起源地。远古时代,农耕生产方式开始萌生,在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裕民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文化遗存中发现了粟类种子,以及石斧、石耜、石磨盘等农业生产工具。其后历代王朝和地方政权均对内蒙古地区进行农业开发,促进了我国北疆地区农耕文化的发展。

内蒙古黄河流域先后流经7个盟市,形成“几”字型的地理空间结构,总长843.5公里。内蒙古黄河文化肇始于旧石器时代,大窑、萨拉乌苏等文化遗址说明这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溯黄河北上,在环岱海地区与当地的文化交流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因素,形成了新的文化类型。仰韶文化之后,内蒙古沿黄地区进入了丰富多彩的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龙山文化遗址,如老虎山文化遗存、永兴店文化遗存、后城咀石城遗址等。青铜时代,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朱开沟文化,显示着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在内蒙古地区的黄河流域,农耕、游牧等多种文化类型始终保持着频繁、深度而又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内蒙古地区7000多公里长城占全国三分之一,大量历代长城遗存以及各类相关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互动的历史。最初作为军事设施的长城,逐渐发展成为商贸往来的管理者、文化交流的守护者,对于内蒙古地区的稳定、民族关系的和谐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代以来,内蒙古地区栉风沐雨的历史,见证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浩然史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升华了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

除上述类型外,北疆文化还包括内涵相对具体、指向较为明确,具有一定区域特色,以考古学文化、典型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遗存、部族名称、人文地理景观、社会生产方式等命名的多种形态的文化类型。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作为文博场馆,内蒙古博物院利用大量馆藏文物、多种形式的社教活动,从多方面入手,立足中华文明特性,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推进文化血脉传承。

要植根连续性,秉持传承性。北疆文化始终没有中断,始终在北疆大地上生根开花。历代中原王朝和地方政权对北疆地区的治理,保障了北疆地区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契丹、女真建立的辽、金政权“学唐比宋”,延续了中原王朝的治理模式,实行兼容并包的治理政策。秦、汉、隋、唐、元、明、清等历代王朝,更加深化了北疆文化的连续性、传承性。内蒙古博物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推出“黄河从草原流过”“长城两边是故乡”北疆文化系列展览。在展览和社教活动中,充分展示北疆文化在中华文化连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孕育、繁荣和传承。

要激扬创新性,彰显时代性。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革命斗争实践,为北疆文化注入了时代最强音和强大的红色基因。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这铸就了北疆文化的时代特色。也是内蒙古博物院在红色展览和活动中的内容和方向。

要坚守统一性,突出认同性。北疆文化始终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赵武灵王开发北部边疆“胡服骑射”、汉朝“昭君出塞”促成汉匈和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再到隋唐元明清一次又一次的大一统和持续不断的民族大融合,在历经迁徙、通商、联姻等的历程中,各民族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交融程度逐步加深,凝聚力不断增强,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内蒙古博物院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展览,梳理内蒙古地区“多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历史可知,清晰展现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的、稳定的集体记忆,为内蒙古各族人民实现高度的相互认同提供更多实证根据。

要赓续包容性,展现多样性。历史上,内蒙古地区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是不同文化碰撞融合的舞台,多种文化形态和谐共生、交相辉映,在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中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内蒙古地域广阔,由东北向西南斜伸,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地理景观。在内蒙古的不同区域内,形成了多种层级的地域文化类型,并在各个时期持续吸收不同文化元素,造就了北疆文化的丰富多样、兼容并包,成为北疆文化多元构成的具体体现。

要立足和平性,践行开放性。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内蒙古地区一直处于交流对话、开放互鉴的最前沿。在历史上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现在仍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是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开通的草原丝绸之路,始终繁盛不衰、畅通无阻,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了众多文物遗迹遗存。明清以来形成的万里茶道,沟通南北,成为欧亚大陆上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历史上的贸易通道,见证了内蒙古地区商贸繁荣、文化开放、文明互鉴的盛况。作为文博场馆,要承接历史、开创未来,与沿线国家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推动内蒙古成为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总之,北疆文化是中华文明孕育和生生不息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内蒙古博物院将以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为契机,充分挖掘北疆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丰富人文资源,引导全区上下始终保持百折不挠的韧劲、敢战能胜的拼劲、一往无前的闯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作者系内蒙古博物院院长)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55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