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城城址位于陕西榆林神木市店塔街道杨家城村西北的“杨城山”上,在神木老城区北约15千米处,传为北宋著名爱国群体杨家将故里并由其驻守,故俗称“杨家城”。以往,据文献、地望和相关实物将该城址考证为唐宋时期麟州城之所在,故又被称为“麟州故城”,公布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即采用此名。2022年至2023年的考古发掘和整理工作进一步夯实了杨家城城址的结构、性质和内涵。
调查勘探揭示宏观布局
杨家城城址西濒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所在区域为典型的黄土梁峁地貌,地表割裂较甚,起伏颇大,顶部黄土堆积厚,底部出露基岩高。与陕北地区明代以前的多数城址选址相同,杨家城城址临河呈高悬之姿,在山顶依地势而建,西、北两面紧濒窟野河,高崖陡壁,东为大沟,易守难攻,仅南部与外界较易相通。城址所在区域相对独立,整体较为平整开阔。据原有资料,城墙多夯土筑成,主要由东城、内城(俗称“紫锦城”)、西城3座小城组成,整体呈不规则长条形分布。在以往工作基础上,本次考古工作新发现“北城”一座,城墙走向清晰,城内所见遗物多为宋金时期,应与已发现的3座小城大致同期。故此,目前所知杨家城由东城、内城、西城、北城4座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城组成,城内面积约70万平方米。4座城垣均系黄土夯筑,但非一体而成,其中东城城垣依附内城城垣向东扩筑的关系最为明显。另据调查勘探,城南设有护城壕,还发现窑场、墓地等重要功能区。
内城南门恍若昨日倾颓
本次考古工作的发掘重点选定在破坏现象非常突出的内城南门区域。内城平面结构相对规整,略呈平行四边形。内城南门位于内城西南部,结构清晰、保存较好,以下分主门道、墩台、瓮城、瓮城门道、瓮城内建筑群、储排水设施等部分依次介绍。
主门道位于内城南墙偏西处,形制规整,南北连通瓮城与内城。单门道,长25、宽4~5米,南口以砖石包砌,门道内地面原应坚实平整。两壁近直,残高3.2米,遍立对称密布的方柱(排叉柱),柱间距20~30厘米,柱宽约22厘米,最大残高约1.9米。立柱与两壁之间是布满整个墙壁的横铺方木,横木外涂抹黄泥,黄泥之上再抹白灰,局部可见刻画图案。立柱与横木均遭焚烧,严重炭化。主门道中部保留有倒塌并已焚烧过的木门;墩台两座,分立主门道东、西两侧,分别与两侧的内城南墙相接,形制规整,黄土夯筑。西墩台大,近方形,边长23米,顶部残留砖铺地面,距主门道地面高约11.5米。东墩台小,呈南北向长方形,长23、宽12.5米,高与西墩台齐。
瓮城位于主门道南侧,平面近马蹄形,城墙亦由黄土夯筑而成,瓮城东墙顶部残存铺地砖与砖砌排水沟,部分砖上戳印“官”字,距瓮城地面高约9.5米。瓮城内东西长31~48.5、南北宽25.7~34米,城内地面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之势,与瓮城门道以坡道相连;瓮城东墙南部开一门,即瓮城门道,东西向连通东城与瓮城,长约16.3、宽5.1米,两壁残高0.9~1.5米,两端均外延铺石坡道。其基本形制与主门道类似,两壁亦有立柱和横木结构,所不同的是,在瓮城门道内东部南北两侧加筑两个长方形小墩台,长4.4、宽1.3、残高1.2~1.3米,相距1.7米,内部为灰黑色杂土夯筑的台芯,外侧包砌砖石,该结构应与收窄瓮城入口和安门有关。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瓮城内的建筑群和储排水设施,本次考古工作出土遗物主要发现于这些遗迹中。内城南门瓮城内四角各坐落一组建筑,呈向心型分布,均背靠城墙,朝向瓮城内开门。四组建筑外墙主体均为砖石砌筑,墙体内有柱洞和壁柱槽。每组建筑内部以小石块、砖瓦或夯土墙分隔出若干小房间。房间内有石板“炕”、灶、窖穴、地炉等生活设施,居住面上散落陶器、瓷器、石磨、石臼、钱币以及兵器等遗物。如1号建筑整体平面呈长方形,门道朝南,南北长10.15米、东西宽11.5米,总面积约117平方米。内部以土坯墙或小石块砌墙分隔出7个小房间,房间内多见石板炕和灶台,已使用煤炭燃料。另外,瓮城内还发现了由导水沟、储水坑等设施构成的储排水设施。其中1号导水沟位于瓮城中部地势最低洼处,东南—西北向经主门道地下延伸进内城,将瓮城内的积水引入内城中。
多重证据表明此为麟州
本次工作为杨家城城址下一步科学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支撑,同时也迈开了该城址系统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要一步,为深入探讨其年代和性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出土遗物的时代特征是判断本次发掘遗迹的基础材料。结构清晰、布局有序的建筑设施内出土遗物非常丰富,包括砖瓦、瓷、铁、陶、石、骨、铜等类,其中砖瓦、瓷器、铁器、石器及钱币数量最多。砖瓦常见“官”字款砖瓦、手印纹条砖、兽头鸱吻、莲花纹瓦当以及漏泽园墓志砖;瓷器多施黑、褐、青色釉;铁器多见镞、矛、甲片、蒺藜等;石器多见礌石和碾、磨、杵、臼等;钱币除少量“开元通宝”外,其年号多为淳化、景德、天禧、熙宁、庆历、至和、治平、元丰、大观、政和、宣和等北宋年号,不见北宋以后年号。陶瓷器显示的唐宋时期特征较为典型,特别是钱币年号、漏泽园墓志纪年均不晚于北宋。杨家城城址位于宋、辽、西夏交界之地,加之城墙高大厚实、多重城垣设防、出土兵器数量较多,彰显其突出的军事性质。加之“官”字款砖瓦、漏泽园墓志等遗物的发现,说明杨家城应为北宋时期一座重要的州县级别边城,绝非一般军事堡寨所能比拟。此外,城址周边出土的高世忠墓志、征集的徐德墓志,也为杨家城形制判断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综上所述,年代、地望、级别、性质以及相关文字性遗物等方面的多重证据表明,神木乡民所呼“杨家城”应为唐宋时期之麟州城。
麟州,宋隶河东路,地处南流黄河以西(“河外”),是北宋控扼西北、抵御辽夏的重要州城,与府州、丰州共同构成防御西夏的北部屏障,终北宋一朝,宋夏在该地区的争夺从未休止。正因于此,在范文正公经略西北时被写入《麟州秋词》。可见,麟州城是唐宋时期北方军政要镇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河套地区民族融合统一进程的历史见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 神木市杨家城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 执笔:邵晶 裴学松 韩倩 郝志国 黄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