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各诸侯国贵族墓中发现较多以玉敛尸的现象。在继承先秦丧葬礼俗的基础上,西汉玉敛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文献和墓葬资料可知,玉敛葬广泛流行于西汉贵族阶层中。帝陵暂未发掘,相关情形仅能从文献得知:“帝崩,晗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西汉诸侯王墓和列侯墓敛葬玉器多为玉衣,并配有玉璧、玉晗等其他器类;列侯级以下的贵族则使用更低等级的玉器或其他器类进行敛葬。西汉诸侯王墓葬出土玉器中,因摆放位置及器类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性质,其中敛葬玉璧是为保墓主肉体不朽和帮助墓主升天成仙而专门制作的玉质葬具。满城汉墓未被盗扰,出有较多敛葬玉璧,形态较为完整,且摆放位置和排列方式规律有序。墓主作为景帝子中山靖王及其王后,与西汉中央政府关系密切,是研究西汉玉璧敛葬制度的宝贵资料。
敛葬玉璧出土概况 满城汉墓有M1和M2两座墓葬,M1为中山靖王刘胜墓,M2为中山靖王后窦绾墓。两墓布局相同,可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其中南、北耳室内置有陶器、石磨、动物遗骸及车马等,故推测为车马房和仓库。中室内置有大量铜器、陶器、铁器、漆器等,应象征墓主生前生活的厅堂。后室则作为墓主人的栖身之所,内部置有棺椁和大量玉石器、铜器、漆器等器物,其中在棺内发现有金缕玉衣、玉印、玉璧等玉石器,玉璧则多放置于玉衣中。M1墓主周边出土有18件玉璧,均置于玉衣内;M2玉衣周边出土有41件玉璧,玉衣内出土有15件,玉衣外出有26件玉璧。根据出土情形和其他随葬品出土位置观察,玉衣外的玉璧应为镶玉漆棺部件。由上述可知,满城汉墓M1出土有18件敛葬玉璧,M2出土有15件敛葬玉璧。
敛葬玉璧形制与纹饰 满城汉墓出土敛葬玉璧形制均为圆璧,流行龙凤纹、蒲纹、谷纹等。玉璧可依据纹饰分区分为璧面纹饰不分区和内外两区两类形制。璧面纹饰不分区的玉璧纹饰为蒲纹、涡纹或谷纹,内外周缘均刻一道弦纹的玉璧;璧面纹饰分为内外两区的玉璧上以绹纹或双线弦纹作隔带,内区饰蒲纹或涡纹,外区饰4~5组夔龙纹或凤鸟纹。
结合山东巨野红土山昌邑哀王墓(图一)与山东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墓出土敛葬玉璧情况来看,四墓均流行蒲纹、谷纹单区纹饰璧和龙凤纹等双区纹饰璧,且均将两者进行组合敛葬。满城汉墓M1虽出土有透雕双龙卷云纹出廓璧,但该玉璧被置于棺椁之间,相比之下,四墓的敛葬玉璧形制均较为简单。综上所述,西汉中期诸侯王墓敛葬玉璧的流行样式可能为单区纹饰和双区纹饰的圆璧。
战国时期,龙、凤被神仙家看作是神仙上天的坐骑和引导人们成仙的神物。帛画《人物御龙图》《人物龙凤图》(图二)也表明在楚文化中,龙凤图案有着引魂升天的作用。西汉继承先秦思想,且在当时升仙成神观念流行的推动下,对龙凤纹极度推崇,并将其大量运用在玉璧装饰上,体现了时人对敛葬玉璧能够引领死者上天的美好祝愿。
玉璧敛葬位置与排列方式 满城汉墓M1和M2的敛葬玉璧均放置于玉衣胸腹部和背部。M1墓主玉衣内胸腹部置有13件玉璧,中心按大小竖排3件大玉璧,左右两侧对称竖排5件玉璧;其背部放有5件玉璧,脊椎部位依大小竖排3件大玉璧,左右肩各放有1件小玉璧。M2墓主玉衣内置有15件玉璧,其中胸腹部置有11件玉璧,摆放位置与M1类似,但大玉璧两侧对称竖排各置4件玉璧;背部置4件玉璧,在脊椎部位竖排一列。M1和M2的敛葬玉璧上均残留织物粘贴痕迹(图三)。
由M1和M2敛葬玉璧出土情形可知,敛葬玉璧常被置于身体重要部位,且似有织物进行连结。关于被置于胸腹部等身体中心的原因,或可从文献中得知:《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血气者,人之华也;而五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是故忧患不能入也,而邪气不能袭。”古人认为保护好蕴含五脏的胸腹部便能使邪气无法侵入人体,从而使人“以为无不成也”。基于“魂魄二元论”,汉人相信人是魂与魄的结合体,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汉人通过玉璧施于身体的方法,防止邪气进入作为形魄载体的肉体,以此来达到不朽的目的。汉墓中“九窍”用玉的作用为堵住人之精窍而防止人之精气外泄,与玉璧施于人身应为类似道理。
关于敛葬玉璧的排列方式,学界根据玉璧上织物残留的痕迹研究认为,两墓胸腹部和背部的玉璧依据大小被织物带穿孔进行连结,其中大玉璧往往被置于身体中心,小玉璧用于填充未被覆盖的部位,在玉璧被编连成一片后将其粘连在织物上,最后置于墓主身体上进行敛葬。《周礼·春官·典瑞》:“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郑玄注“疏璧琮者,通于天地。”用丝帛串联玉璧进行敛尸可以使“疏璧琮者”与天地相通,达到让墓主灵魂升仙成神的目的。由于汉墓被破坏严重,可供研究玉璧排列方式的墓葬较少,满城汉墓的敛葬玉璧排列形式是否为该时期普遍使用还需更多的墓葬资料进行补充研究。
玉璧敛葬的性别差异 满城汉墓男性墓主的敛葬玉璧数量多于女性墓主。类似现象在山东莱西岱墅西汉木椁墓和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两座墓葬中也有发现。在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中,男性墓主的敛葬璧为玉质,而女性墓主则使用铜璧敛葬。“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璧作为礼仪用玉,一直是高等级贵族的象征,相较装饰用玉等器类更具等级性。结合三墓男女墓主所用敛葬玉璧数量和材质差异来看,有理由推测两汉时期的女性墓主敛葬玉璧等级规格低于男性墓主。
以满城汉墓为代表的西汉诸侯王墓在继承战国玉敛葬的基础上,将汉人对身体不朽的追求和其对玉璧能够引魂升天的迷信思想结合起来,发展出颇具特色的西汉玉璧敛葬,并配以玉衣、玉覆面等玉质葬具,以求达到使墓主“肉体不朽”“升仙成神”的目的。此外,西汉玉璧敛葬应具有较严格的等级划分,使其在高等级墓葬中也能显现出墓主不同的身份地位。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