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遗址群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自1958年发现以来,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对遗址群开展了多次的考古调查与试掘工作。1960年贾兰坡先生提出了“西樵山文化”的概念,遗址群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其性质被认为是多处重要的石器加工场,但由于缺乏系统工作,西樵山遗址群及“西樵山文化”的具体内涵与年代认识均不清晰。
作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广东地区的主要实施内容,自2023年3月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西樵山遗址群开展了区域系统调查与勘探工作,其中在平面岗遗址获得突破性进展,确认该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两个时期的遗存。
平面岗遗址位于西樵山东南麓山前冲积扇上,属于西樵山遗址群最早发现的地点之一富贤村范围内。2023年9月至2024年4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平面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30平方米。
地层堆积
本次发掘采用自然层结合水平层的发掘方法,地层自上至下可分为10层,东北西南向的现代沟将发掘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以南壁为例,简述如下:
①a层厚2~3.5米,灰色黏土,土质疏松,全发掘区分布,含有大量的石块,少量的现代垃圾、陶瓷片及石制品等,为现代垫土层。①b层厚0~0.3米,灰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主要分布于发掘区西南部和北部,含有少量的石块、陶瓷片、石制品等,为近现代耕土层。②a层厚0~0.3米,棕黄色黏土,土质较致密,主要分布于发掘区西南部,含有少量石块、砂砾、石制品等。②b层厚0~0.45米,浅黄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主要分布于发掘区中南部、东北部,含大量砂砾,出土少量战国陶片、宋代瓷片。②层堆积年代不早于宋代。③层厚0~0.45米,浅灰褐色砂土,结构较疏松,分布于发掘区西部,出土少量夹砂陶片、米字纹硬陶残片及大量石制品,堆积年代不早于战国。
④层厚0~0.4米,灰褐色砂砾层,土质较疏松,主要分布于发掘区西部、南部、东南部,呈南高北低、南薄北厚的缓坡状堆积,含有大量石块、石制品、炭屑等,其下开口灰坑27个,有H14、H16、H27等。⑤层厚0~0.35米,黄褐色黏土夹杂灰色黏土,土质较致密。主要分布于发掘区西侧,呈东高西低的缓坡状,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少量植物遗存,其下开口灰坑H25、H26、H29等。④、⑤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⑥层厚0~0.8米,浅黄色黏土,土质致密纯净。除西北角外发掘区皆有分布。⑦a层厚0.1~0.3米,青灰色黏土,土质致密,发掘区内普遍分布,含有少量的细砂砾及炭粒。⑦b层厚0.08~0.15米,浅灰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发掘区内普遍分布,含有少量粗砂砾、细砂砾及炭粒等。第⑦c层厚0~0.3米,灰色砂质黏土,土质较致密纯净,分布于发掘区东南部。⑥、⑦层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缓坡状堆积,未出土文化遗物,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推测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水流淤积而成。
⑧a层厚0~0.65米,黄褐色黏土夹杂白色斑块,土质较疏松,含大量砂砾。⑧b层厚0~0.5米,灰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含少量的碎石块、大量砂砾等。⑧层分布于发掘区东南部,呈沟状堆积,出土石块、石制品等。⑨a层厚0~1.52米,含浅黄褐色黏土的砂砾层,土质较致密,除发掘区北壁外皆有分布,含大量石块及石制品。⑨b层厚0~0.3米,含黄褐色黏土的砂砾层,土质较致密,主要分布于发掘区东南部及西侧,面积较小。⑨c层厚0~0.5米,含灰色黏土的砂砾层,土质较致密,除发掘区北壁外皆有分布,含大量石块及石制品。⑩层厚0~0.18米,青灰色土夹杂少量黄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含较多砂砾,主要分布于发掘区南部,呈南高北低的缓坡状堆积。出土石制品及少量植物遗存。⑧~⑩层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
遗迹
本次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灰坑30座,均开口于④层或⑤层下,分布较为密集,坑口多呈椭圆或圆形,直径0.75~1.2米,坑壁较直,底部有一定程度的坍塌,深度集中在0.9~2米,多为分层堆积。坑内灰褐色填土中含有果核、树种以及大量植物腐殖质。
对灰坑中填土浮选发现大量植物遗存,初步鉴定主要分为可食用和不可食用两大类。可食用的种属包括橄榄科橄榄属植物、蔷薇科李属的杏李类果实、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浆果、漆树科南酸枣属的果实、壳斗科的各种坚果、葫芦科的瓜类植物和杨梅科杨梅属的果实等;不可食用的种子包括杜英科、锦葵科、楝科、豆科、松科及大戟科等,均来自于常绿乔木、灌木、陆生杂草和水生杂草等常见于岭南地区的植物种群。
H7坑口近椭圆形,长1.1、宽0.94米。剖面顶部呈筒状略外扩,底部呈袋形向南扩,深2.45米。坑内填土分4层,①层厚0.36~0.46米,含灰褐色黏土的砂砾层,较致密;②层厚0.4~0.5米,灰色致密黏土层;③层厚0.38~0.4米,灰白色致密黏土层;④层厚1~1.16米,灰黑色较致密黏土层,含水量大,有大量植物遗存。灰坑出土石制品191件,质地有霏细岩、粗面岩、凝灰岩等,类型有石核、石片、石叶、断块、双肩石器毛坯等。陶器残片3件,其中泥质红褐色器座1件,夹砂灰陶残片2件。
遗物
新石器时代出土遗物有陶片、石器及带有使用痕迹的木器。陶片较少,以夹砂灰陶为主,少量泥质灰白陶、红褐陶,素面或饰绳纹,个别夹砂陶表面附着烟炱。石器7000余件,以霏细岩为主,少量凝灰岩等,类型有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使用石片、石叶石核、石叶、细石核以及双肩石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石片、毛坯、残断器等。木器10余件,为直径2.2~5厘米的木棍削尖一端制成,尖部可见使用痕迹,完整者长度约1米。
旧石器时代堆积中出土石器800余件,石料以霏细岩为主,另有凝灰岩、粗面岩等。石器类型有石锤、砍砸器、刮削器、石核、断块、石片、碎屑等。
相关认识
平面岗遗址碳十四初步测年结果显示,旧石器时代堆积年代为距今40000年以上,新石器时代堆积年代多为距今5900~5000年之间。遗址首次发现西樵山地区有确切年代的旧石器晚期层位,延长了珠三角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轴线,是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来源与扩散、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技术多样性等问题的关键材料。发掘揭露的新石器时代原生层位,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对西樵山文化的认识、深化岭南地区史前考古研究。平面岗遗址的发掘对于完善岭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揭示该地区史前人群的技术与生存方式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执笔:王欢 张晨曦 许圣极)